小学六年级数学《生活中的比》精选课堂教学说课稿 3 篇《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学过分数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百分数的意义及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上往往比较困难。
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六年级数学生活中的比说课稿 3 篇,希望分享给大家提供参考和借鉴。
小学六年级数学《生活中的比》说课稿一一、说教材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和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由于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上比较困难,教材并没有采取直接给出“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提供了多种情境,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让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也为“比的应用”“比例”等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我从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拟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利用比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广泛联系生活实际,充分感受数学知识的美与乐趣,激发学生的求知能力。
重点难点:基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比的意义,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
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二、说学生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
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教学中力求通过丰富的情境帮助学生达成对比的真正理解。
为此设计了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三、说教法、学法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根据这一理念,我以“情境”和“探索活动”两条线索贯穿于课堂。
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开课伊始,用淘气帅气的个人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熟悉的情境,直接的导入,简洁明了。
二、探究新知,构建模型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倡导探索性学习,引导学生体会知识的探索过程是当前数学教学的理念。
为了突破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情境。
情境一:比形状让学生仔细观察照片,思考问题:哪些照片与照片 A 比较像 ?学生很容易辨别出 A,B,D像;C,E不像。
对长与宽的关系产生了直观感受。
紧接着将照片画在方格纸上,引导学生探索这些长方形长与宽之间的关系。
为了减少学生探究的盲目性,先引导学生观察明确 1 格就是 1,照片 A 在方格纸上的长是6,宽是 4。
让学生在小组里探究这些照片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各抒己见,互相交流,并将数据整理到表格中。
通过比较,发现A、B、D 长除以宽都得 1.5。
像这样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还有一个新名字,叫做比。
这时我采用直接告知的方法,水到渠成。
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样是数学教师的责任。
于是,接下来就让学生阅读书本第 68 页中比的概念、比的读法和写法,并了解比的来历,品味数学文化。
通过数形结合,学生对“比”有一些体验,同时借助图形的分类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重要性。
情境二:比速度。
孩子们,看看谁快?引导学生思考:要比谁快,比什么呢?怎么算?速度=路程÷时间。
经过计算,学生惊讶的发现:马拉松运动员真了不起! 跑步的速度比骑自行车的还快。
学生体会到:路程与时间相除又叫做路程与时间的比,这个比值就是速度。
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
情境三:比价格。
在购物的情境中,学生独立完成表格。
体会到总价与数量相除又叫做总价与数量的比,这个比值就是单价。
通过三个情境的教学,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多次体会比的意义,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拓展运用,巩固新知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本着趣味性、思考性、综合性相结合的原则,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力求体现知识的纵横联系。
我设计如下三个活动1、写一写、算一算的活动中,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练习比的读法、写法和计算方法。
2、在说一说的活动中,学生尝试用比的意义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在福尔摩斯侦探术的活动中,提高学生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质疑总结,反思提升课堂总结是学生对今天学到知识的回顾和再现,让学生总结,学生质疑 !最后课外阅读中,和学生区分篮球比赛中的“比”与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比的不同。
延伸课堂,学生真正体会“学无止境”。
板书设计:最后,我来说说我的板书设计。
在板书设计上,我力求简洁扼要,突出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和建构知识体系。
生活中的比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
长和宽的比 6前项:后项、比值小学六年级数学《生活中的比》说课稿二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的认识》的第一课《生活中的比》的第一课时。
下面我对这一节课作一个简要的概述:一、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 ,是教师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百分数的意义及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上往往比较困难。
于是教材并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了两类情境——数学情境和生活情境,一类情境是同类量的比较,另一类是不同类量的比较,接着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感受到需要刻画两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这一系列情境也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
(二)重点、难点与关键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还要根据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实际 ,分析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与关键 ,才能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 ,设计教学过程 ,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
2、难点:理解比的意义,区分比与比值的区别。
3、关键:提供多种情境,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
(三)教学目标分析完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和关键点之后 ,我们才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并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两个量的比。
(2)能正确读写比,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理解比值的概念,能正确地求出比值。
(3)对比的应用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实际操作和合作交流中,感受“比”产生的背景,理解“比”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和应用。
(四)教具、学具的准备针对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转向抽象逻辑思维的特点,我借助一下几种教具来辅助这节课的教学。
(1)多媒体课件(2)每人两张测量表格(3)多张“生活中的比”的图片。
二、教法分析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替中体验数学,在“退”和“进”的互动中理解数学。
通过“退回生活”,为数学学习提供现实素材,积累直接经验 ;再通过“进到数学”,把生活常识、活动经验提炼上升为数学知识。
本节课我主要使用情境教学法和引导发现法。
首先通过创设系列情境,激发学生对比的知识的研究兴趣,引导学生退回“生活”,由浅入深地独立思考,在实际操作和合作交流中,体会生活中存在两个数量之间比的关系,再通过自学课本知识理解数学概念——比的意义,及尝试应用引导学生进到“数学”。
最后则组织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比,引导学生把生活和数学有效结合起来。
目的使学生对比有整体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而练习形式多样,使学生从多种方式理解比的意义。
三、说学法主要采用观察法、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法、和实践操作法。
首先通过系列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和计算,找出两个数量之间比的关系,通过观察、讨论以及自学课本内容后总结出比的意义及相关的知识要点,然后再通过“运用脚掌的长度与身高的比,来计算身高”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学习比的兴趣性和积极性,并巩固学生对“比的意义”的理解。
这几种学法让学生能用数学视角来观察和思考,亲历探索过程。
尤其是通过动口、动手、动脑,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比的意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必须在认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经过表象达成理性认知的学习过程。
为了全面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体现出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我从如下几个程序开展教学。
(一)创设情景,感知比较的方法首先出示情境1。
给同学们来一场“选美”比赛。
不过这次“选美”比赛的对象有点特别。
(教师出示规格分别是A:6×4、B:2×3、C:8×3、D:8×12、E:2×12五张淘气的照片,全班投票选出最美的几张照片,结果大多数学生都选A:6×4、B:2×3、D:8×12为最美的照片。
然后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为什么这 3 张照片最美,而其他两张不好看呢 ?“这里面有什么奥妙 ?是否跟数学有关联呢 ?”可贵的数学意识由此而生。
如果没有了学生亲身的“选美”体验和经历,就不会有源自内心的思索和自问 ?就不会使学生将数学与生活审美的进行联系审视。
接着把这 5 张照片的形状画在方格纸上,引导学生探索这些长方形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意识到仅仅依靠让学生分组完成表 1通过表1 请学生解答了长是宽的几倍和宽是长的几分之几这两个问题并列式,根据学生列的除法算式,从而发现长方形长宽之间的倍数关系,明确是长和宽两个量在比,并使学生体会同类量比的意义。
接着让学生画一个具有这样倍数关系的长方形,进一步丰富例证。
通过数形结合,使学生对“比”有一些体验。
同时,借助图形分类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
接着出示情境 2。
情境 2 向学生提供了马拉松选手赛跑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数据,以及某人骑车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数据,让学生体会到比较谁的速度快,实际上就是要算出路程与时间的比,看哪个比值大。
教学时,我先不出“比”这个词。
而是先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后,自己填表得出速度,再说一说,怎样求速度,谁的速度快。
最后出示情境3。
情境 3 向学生分别提供了三个水果摊位出售苹果的价钱的情况,使学生体会到比较哪个摊位的苹果便宜,实际上就是要算出总价与数量的比,看哪个比值小。
这里也先不出“比”这个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