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焦虑儿童心理咨询案例报告一、一般资料王××,女,12岁,小学六年级学生,独生子女。
身高1.55,体胖,性格内向,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
父亲为律师事务所主任,母亲为会计事务所会计,均为本科文凭。
家庭关系和睦,无老人同住。
家庭无精神疾病历史。
幼时为乡下爷爷奶奶抚养,4周岁进城随父母生活至今。
从小性格温顺,比较胆小,非常听父母、长辈的话。
一年级开始,数学成绩一般,未引起家长与老师的重视。
四年级期末,数学成绩一路下滑,在参加数学期末考试时,出现手脚发冷、脸惨白、呼吸急促等症状,最后只得终止考试,进学校医务室休息后,症状逐渐减轻。
进入五年级,对数学没有一点兴趣,公式靠强记。
五年级下半学期开始,数学经常考不及格。
特别是市级调研卷只考了27分,家长得知后甚为惊讶,此后请了家庭老师反复为其指导、练习,但数学成绩毫无起色。
进入六年级,数学学习任务更为艰巨,虽作业认真,无拖拉现象,但是一听到数学要考试了就心烦意乱,坐立不安甚至在家冲父母大发脾气。
最近的学习成绩明显下降。
心理测试结果:1、《EPQ少年版》测试结果:结果有效:E:42 分;P:45 分;N:64 分。
2、《韦氏儿童智力测试》测试结果:IQ分值:1163、《考试焦虑简易量表》测试结果:78分二、主诉王××自诉,“看到数字就讨厌。
看得多了就心烦,不想学数学。
”“听说初中里面理科有几何、代数、物理、化学什么的,我该怎么办呀?想想都怕。
”“现在我一听到要数学考试了,就全身不舒服,怕得要命。
”“别的班要考数学,我不会害怕的,为什么轮到自己了就像有一团东西压着一样呢?”“平时做得好好的题目,出现在考试卷上,就变得很难很难,连拿笔的做的勇气都没有了。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同桌主诉:她数学考试时紧张得很,手发抖,一直摇头、眨眼睛,好象看不清试卷上的题目一样。
有一次还被扶到了校医室。
但是王××平时的数学作业做得还是可以的,就是偶尔抄我的作业。
父母主诉:最近,孩子的脾气变得越来越难以琢磨。
没有数学考试的阶段吃饭、做作业、睡觉都很正常,一到数学考试前几天,就会发呆、无缘无故地哭闹,晚饭都吃不下。
有时早早上床却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甚至发烧、腹泻。
一次,父亲问她数学的复习情况,孩子竟然一反文静的性格,大声地惊叫起来。
而且,近阶段的学习明显退步,马上就要小学毕业考试了,家长很为孩子的身心健康担忧。
四、评估与诊断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该求助者智力水平正常,个性内向,对于紧张情绪缺乏自我调适的能力,在数学考试的刺激下情绪不稳定。
阶段性整体心理健康状态较差。
综合分析所获得的临床资料,对求助者问题持续的时间、强度、和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的性质和严重程度进行分析判断:根据心理测试和躯体疾病历史、精神病家族历史以及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的表现排除了儿童精神障碍,例如: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早发儿童精神分裂、品行障碍、情绪障碍、特殊对象恐怖症。
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属于心理问题的咨询范畴。
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对于数学考试有焦虑情绪。
2、缺乏自我调适、减压的能力。
3、学习适应性不良。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家长和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调整考试焦虑者对数学考试的认识评价,改变认知;掌握科学的考试技巧;增强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内动力,提高数学学习成绩。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增强其自我调适情绪、减轻压力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1、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治疗原理:认知过程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行为或情感与不恰当的认知方式有关。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的形成主要是认知评价的偏差。
对数学的认识不够。
担心数学成绩的过分落后,损害自己在同学们心目中形象。
并且将现在的数学学习与以后的理科学习相联系,产生恐惧、畏难心理。
同时应试技巧的缺乏。
不能合理地分配时间,一遇上不会做的题目就陷入空洞、空白状态,不会先简就易的考试技巧。
再加上身体状况不佳。
长期处于极度的自尊与自卑的胶着状态之下,导致疲劳过度,不堪重负。
其母亲又是会计事务所的会计,所以对女儿的数学很是看重,对考试的期待水平过高,频频质问孩子的数学成绩为何如此之差,比孩子更为焦虑,也导致该学生对考试产生厌恶与恐惧感。
基于以上原因,使其行为得以不断地重复与加强,反过来又会加剧认知和个性的偏差,如果不及时采用操作性、目标性、时效性很强的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加以矫正,求助者将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极易导致其对数学学习能力的丧失。
另外,求助者目前的典型的心理和行为异常还没有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还有其特定的年龄特征,都比较适用如上咨询方法。
2、双方责任与义务咨询过程中,求助者及其监护人的权利和义务:权利:(1)求助者可以根据个人意愿选择咨询师;(2)对咨询进程不满意可要求更换咨询师;(3)对咨询方案、咨询收费、咨询时间的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1)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咨询收费、咨询时间等方面的规则;(3)求助者应尊重咨询师,按照预约时间不失约、不迟到,如有特殊情况提前通知咨询师。
咨询过程中,咨询师的权利和义务:(1)热爱本职工作,坚定为社会做奉献的信念,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增强技能,提高自身素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与求助者建立平等友好的咨询关系。
(2)心理咨询师不得因求助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民族、国籍、宗教信仰、价值观等任何方面的因素歧视求助者;(3)心理咨询师在咨询关系建立之前,必须让求助者了解心理咨询工作的性质、特点、这一工作可能的局限以及求助者自身的权利和义务;(4)心理咨询师在对求助者进行工作时,应与求助者对工作的重点进行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必要时(如采用某些疗法)应与求助者达成书面协议;(5)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不得产生和建立咨询以外的任何关系。
尽量避免双重关系(尽量不与熟人、亲友、同事建立咨询关系),更不得利用求助者对咨询师的信任谋取私利,尤其不得对异性有非礼的言行;(6)当心理咨询师认为自己不适合对某个求助者进行咨询时,应向求助者作出明确的说明,并且应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将其介绍给另一位合适的心理咨询师或医师;(7)心理咨询师始终严格遵守保密原则。
3、时间和费用:每周一次,每次60分钟,每次60元。
《EPQ少年版》80元《韦氏儿童智力测试》100元《考试焦虑简易量表》40元另:本校学生免费。
七、咨询过程:1.咨询阶段的划分:1)诊断评估,建立咨询关系阶段2)心理帮助阶段3)结束和巩固阶段2.各阶段的任务与完成情况:第一次:2005-03-06目的:1)了解基本情况;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3)确定主要问题;4)探询改变意愿;5)进行咨询分析。
方法:会谈,心理测验过程:1)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定;2)建立平等合作的咨询关系: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共情等3)对访者的问题进行评估,将问题整理归纳:对考试的偏激认知,以及对自我情绪的不良控制。
4)探询治疗动机,了解来访者的期望和目标:本人治疗动机强烈,想确定摆脱考试焦虑的困扰。
5)量表评定:独立完成《EPQ少年版》测试;《韦氏儿童智力测试》测试;《考试焦虑简易量表》测试。
6)咨询分析:将测验结果反馈父母和孩子,并作出初步的问题分析,让父母和孩子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7)布置咨询作业:认真思考本次咨询会谈的内容。
第二次:2005-03-18目的:1)加深咨询关系;2)突破“考试焦虑”应对策略。
方法:调整考试焦虑者对考试的认识评价,改变认知。
过程:1)请求助者写下对数学考试的担忧的所有原因、担忧,并由底到高进行排列。
2)按担忧的原因进行理性的分析,找出不合理的担忧。
3)通过实证对求助者的非理性担忧进行辩驳。
4)引导求助者理性的想法。
5)布置咨询作业:进行自我对话,和同学、朋友、老师、父母讨论考试应对的情绪、行为、反应,并将结果、改变的认知写下来。
第三次:2005-3-25目的:1)学会合理评价;2)提高适应能力;3)掌握科学的考试技巧。
方法:会谈过程:1)引导重视平时的训练指导,正确处理解题准确性与速度的关系。
2)养成限时完成考题数目的的习惯,准备一本纠错本,随时找到自己数学学习中的弱点。
3)利用考前5分钟稳定情绪,深呼吸3—5次,看看绿色的树木,同时给自己自我暗示。
4)布置咨询作业:进行模拟性的家庭考试作业,练习控制,巩固考试方法。
第四次:2005-4-5目的:1)巩固咨询效果;2)发展学习策略3)心理行为训练方法:放松训练,系统脱敏法过程:1)放松训练a、音乐疗法b、深呼吸配合意念自我暗示c、动作放松2)系统脱敏想象考试情景a、求助者列出考试焦虑刺激的具体事例;b、将上述情景从轻到重排列;c、通过放松训练进行释放;d、在想象中抑制焦虑反应,一级一级到完全放松。
3)正确的考试归因a、明白不同的考试归因,带来不同的考试状态。
b、思考自己的考试归因c、学习正确的考试归因4)布置咨询作业:继续巩固心理行为训练第五次:2005-4-20目的:1)巩固咨询效果;2)结束咨询方法:会谈过程:1)反馈咨询作业及体验:大部分时候能很平静、多角度地去看待问题。
2)情绪基本稳定。
3)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自我调适和控制。
4)基本结束咨询。
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我调适。
5)布置咨询作业:进一步巩固考试应对技能技巧,增强心理适应能力。
八、咨询效果评估:1.自我评估:“我不再那么害怕数学考试了。
”“看到数字没有感到头晕”。
2、父母评估:“临到考试没有坐立不安的现象了。
”“没有在家里乱发脾气。
”3、咨询师评估:考试紧张情绪基本缓解,反常行为和想法基本消失,学习能力基本恢复。
咨询过程较完整,有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