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专业物理学届别2012届论少数民族地区物理教育的特点题目及发展趋势学生姓名阿智翠学号20080840138指导教师李佳教务处制‘云南民族大学毕业论文(设计)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论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没有抄袭、剽窃他人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
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关于毕业论文(设计)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云南民族大学有关保留、使用毕业论文(设计)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设计)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设计)。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指导教师签名:论文(设计)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目录1.前言 (1)一、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 (1)1.1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存在的问题 (1)1.1.1“撤点并校”背景下,贫困山区学校出现的问题 (1)1.1.2 经济投入严重不足 (1)1.1.3科技落后 (1)1.1.4 贫困面大,辍学率高 (1)1.1.5 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队伍不稳 (2)1.1.6 部分家长观念落后,重男轻女思想严重 (2)1.2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落后的原因分析 (2)1.2.1 政府教育投入主要以“自上而下”投入模式 (2)1.2.2 农村教师自我价值的理性追求没有得到实现 (2)1.2.3 就业信息不对称和政府就业援助机制不健全……………………………(3 )二、少数民族地区物理学教育特点 (3)2.1 物理学科学内涵 (3)2.2 少数民族地区物理学教育特点的调查 (3)2.2.1 调查过程和调查方法 (3)2.2.2 调查结果与分析 (4)三、少数民族地区物理学教育发展趋势 (11)3.1 针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落后的原因,政府的责任 (12)3.1.1 教育资源应采取“自下而上”的投入模式 (12)3.1.2 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工资福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2)3.1.3 建立、健全西部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援助机制 (12)3.1.4 把促进西部教育发展与大力发展民族旅游文化结合起来 (12)3.2 针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应实施的措施 (12)3.2.1 针对“撤点并校”后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措施 (12)3.2.2 针对经济投入不足,科技落后,辍学率高的问题要实施的办法 (12)3.2.3 针对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队伍不稳的问题应改进的办法 (13)3.2.4 针对部分家长观念落后,重男轻女思想严重的问题应做的事情 (14)四、附录 (15)关于高中学生物理难学的问卷调查 (15)五、致谢 (15)六、参考文献 (16)论少数民族地区物理教育的特点及发展趋势阿智翠(电气信息工程学院2008级物理学)摘要:当前在少数民族地区物理教育存在:学生学习能力欠缺,师资力量不足,学校物理设施差,培训力度差、评价和考试制度滞后、投入不足、家长思想观念转变不到位等问题。
本人就关于这些问题,通过问卷调查,交谈,实地考察,查找相关资料等方式找出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物理教育的关键因素。
本文着重于学生学习物理能力差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物理,教育,特点,发展趋势前言: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就,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特别是物理教育方面,存在许多不足。
近几年来,各少数民族院校的物理学专业不受学生的欢迎,学物理学的学生,很多学生并不是喜欢物理才学这个专业的,学物理实属无奈之举,大多数物理学的学生能转专业就一定转专业,留下来的学生学专业课只是为了期末考试。
出现这种现象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近几年物理专业不好找工作,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大多数学生认为物理难学,学不懂。
在中学阶段物理尽管难学但不得不学。
物理学作为理工科的基础学科,它的应用非常广泛。
当前在少数民族地区物理教育存在,学生学习能力欠缺,师资力量不足,学校物理设施差,培训力度差、评价和考试制度滞后、投入不足、家长思想观念转变不到位、等问题。
一.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各个少数民族都是我们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一个重要成员,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根本前提就是要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在中央一直以来的大力支持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仍然与内地差距较大, 这里有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教育水平落后,人口素质偏低。
众所周知,科教为兴国之本,一个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的高低是该地区经济、文化等社会各个方面总体发展状况的晴雨表。
目前,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大部分是贫困的边远山区,但是这些区域也有其自身发展的优势, 比如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等。
可由于当地劳动力文化水平和素质普遍较低,无法把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因此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是少数民族地区摆脱贫穷和落后, 走向富裕和文明的必由之路。
1.1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存在的问题(1) “撤点并校”背景下,贫困山区学校出现的问题撤点并校和举办寄宿制小学是实施集中资源办学、提升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
但是该政策实施9年以来,在中西部贫困山区引起了不同程度的负面效应,有违促进教育公平的初衷。
存在诸多严重的问题:寄宿生及陪读生家庭教育成本大幅增加;寄宿制小学的学生宿舍、餐厅建设严重滞后,无法保障寄宿制小学生的正常生活;撤点并校造成新的“上学难”问题,学校路途遥远造成了大量隐性失学现象等。
(2) 经济投入严重不足。
少数民族地区基本上是经济落后地区, 经济力量十分有限。
因此教育发展的硬件薄弱, 办学条件差,无论是校舍还是教学的一般实验设备、图书资料, 与发达省市的学校相比差距较大,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施更显得落后。
(3)科技落后。
主要表现在掌握前沿文化科技知识的人才缺乏,虽然教育战线聚集着知识分子群体,但高水平的人才却不多。
经济落后地区知识分子的待遇偏低, 留不住人,更吸引不来人才, 以致教师队伍良莠不齐, 教学水平不高,严重地制约着教育的发展。
(4) 贫困面大,辍学率高绝大多数少数民族是居住在条件艰苦的边远河谷地带和山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起点都比较低,经济十分困难,中小学生连基本的生活、学习费用都难以支付,随时有可能辍学;加之群众对教育的认识不到位,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不高,而家长的文化水平又低,无力辅导子女。
学生入学后,由于交不起生活费和学费,只有辍学。
(5)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队伍不稳。
由于诸多因素,导致少数民族地区偏僻闭塞、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环境恶劣、信息闭塞,绝大多数教师不愿意到少数民族地区任教,甚至连本地本民族的教师都不愿到家乡工作,都想调到好的学校工作。
组织硬性分配去的教师,整天只想着找关系走后门请人说情送礼调走,根本不安心工作。
没有关系后台被组织硬性分配到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教师,由于信息闭塞,接触外界事物少,文化氛围差,观念比较陈旧落后,综合素质偏低,根本适应不了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以我们村的中心小学(民强小学)为例,民强小学现在仍然是在本村聘请一些小学毕业的年轻人当小学教师,教师素质肯定受到影响。
另外,这些教师每月只能拿到700元的工资,如此低的工资待遇怎么能留住老师呢?西部地区教师数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的状况已经成为阻碍素质教育实施和创造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
从教师学历来看,小学教师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初中教师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者、高中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者的比例非常小。
从教师结构来看,中小学语文教师数量不足,教师汉语言文字水平不高和教学业务水平不高的问题十分突出。
另外,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教师流失非常严重,许多教师都想往城市、发达地区调动,使得教师数量和质量的问题更加突出。
这就从客观上和主观上都形成了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队伍不稳的大问题。
(6) 部分家长观念落后,重男轻女思想严重。
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多年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学生家长相对观念落后。
一是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不高; 二是重男轻女思想特别严重, 对女孩读书不抱积极支持的态度。
他们总认为, 女孩最终都要嫁出去, 即使读书考取大中专学校参加工作, 最终也是别人家的人; 若是读书成绩不好, 今后也考不上大中专学校,那就是浪费钱,还不如在家帮助做做家务,让家长少劳累些。
因为有这种落后思想的支配,少数民族地区的女童入学率极低,辍学率极高。
1.2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落后的原因分析(1)政府教育投入主要以“自上而下”投入模式虽然中央政府近年来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每年都在不断增加,但是真正投入到西部少数民族偏远地区的教育资源却非常少。
我到云南省的一些州、县、乡、农村做实际调查得知,经过中央政府在近年来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高度重视,政策上的优惠,教育资源的大量投入,云南省各个市级以上学校的教育资源,可以说完全达到中央政府投入预期的要求,县级各中学基本上合格,乡中学可以说过得去,但是农村小学基本上没有什么改善,特别是西部边远地区的农村小学和原来的情况没有什么改变。
主要表现在,农村教师的数量不足和整体素质不高,教学资料,教育信息非常滞后。
由于农村小学教师一般都是从本村聘请的青年,加上这些青年的文化程度基本上都是小学文凭。
学生一旦有问题要问老师,老师不懂后就再也不知道问谁了。
一般都是以敷衍了事或者抛弃不管而告终。
学生的疑难问题一般很难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造成了学生的知识得不到更新和满足。
由于学生学习的最佳时期是在幼年时期。
西部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农村学生的青春就这样白白被浪费掉。
造成西部少数民族偏远地区教师数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教育信息、教学资料滞后的根源在于当地政府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主要是以“自上而下”的投入模式,即教育资源的投入首先满足省会城市州级城市再到县级城市,最后才轮到边远农村地区。
由于当地政府采取“自上而下”的投入模式,优先发展大中城市的教育,最终导致偏远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稀缺。
这种“自上而下”的投入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直接会加快大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城市教育的发展,但是却拉大了城乡之间教育的差距使西部少数民族边远地区教育的更加落后。
(2 )农村教师自我价值的理性追求没有得到实现“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教师默默无闻地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一生。
但是并不代表教师就没有追求,在西部少数民族偏远地区的农村教师,不只是为国家的教育事业作出贡献,同时也期望自我价值得到实现。
包括个人的生存、发展和完善。
具体的需求包括工资、奖金、报酬和福利以及结婚、住房的物质需求;也包括接受教育、节假日、娱乐、机会、晋升以及得到社会认可的精神层面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