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_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1.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含义及类型2.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学业要求1.通过案例分析,比较归纳不同区域的异同(学科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2.能够根据不同类型的区域的发展条件和现状,分类思考和分析区域发展问题及原因(学科核心素养: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区域的特征;2.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1.区域的特征2.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四、课的类型授新课五、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教学法师生互动式教学法六、课时安排2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区域的含义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新课导入】我们的生活与地理区域密切相关,例如,我们介绍自己的家乡是某省、某县、某镇,我们去过某些风景名胜区旅游等,我们还听说过东北平原、黄河流域、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齐鲁文化区等地理名词。

你了解什么事区域吗?区域是怎么划分的?又有哪些特征呢?好的,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进入咱们今天的学习主题。

【板书】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一课时区域的含义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区域【讲述】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就不同,如按自然环境差异,我国分为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按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分为东部发达地区、中部较发达地区、西部落后地区。

区域既有客观性,也有主观性,这个怎么理解呢?区域的客观性体现在区域之间差异的存在,而主观性则体现人为的划分上,区域“内部特定性质相对一致”是一个区域区别于同等级其他区域的根本所在,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区域的特征】(师)区域有级别差异,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三江平原东北地区东北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这说明区域具有什么特征啊?(生)略【板书】(师)这说明区域具有层次性(师)上面我们说到了,区域是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结合,客观性体现在区域差异上,这说明区域还具有差异性特征,区域与同级别区域之间是有差异的,一般说来,区域等级越高,区域内部越复杂,同一性越小,区域间差异也就越大;反之,区域等级越低,区域本身简单,区域内同一性大,区域间差异也小,(以武汉和湖北省为例给学生解释)【板书】差异性(师)组成区域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海陆位置降水气候气温纬度位置农业生产活动这说明区域具有什么特征?(生)略【板书】(师)这说明区域具有整体性特征(师)区域还具有可变性,首先是指区域界线的相对模糊性。

虽然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但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其次是指对同一地表空间,人们研究区域的目的不同,所用的方法和指标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区域划分方案。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师)由于不同区域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加上地形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个区域在气侯、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差异,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导致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也存在差异。

下面我们就已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分析一下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思考】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生)略(教师点拨)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松嫩平原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小,地面获得的太阳热量少;距冬季风源地近,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低。

长江三角洲纬度低,距冬季风源地远,年平均气温高。

2.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生)略(教师点拨)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普遍规律一致,原因是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等方面分析;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生)略(教师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

松嫩平原地区河网密度小,导致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

列表比较:三、活动学生回答(略)教师点拨:本活动要求学生了解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南北方建筑物特点的不同,并由此认识地理环境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比较而言,北方的冬季寒冷而漫长,南方的夏季湿热而漫长。

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阳光照和热量,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利用在冬季保温御寒;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利于在夏季通风透气。

从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渐增大,民居的屋顶坡度也逐渐增大(利于排水);随着对保温要求的降低和对通风纳凉要求的提高,民居的屋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2)北方的城市住宅楼建设要考虑冬季室内取暖和墙体保温,所以建筑成本较高,楼房间距的大小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

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向南逐渐增大,为保证楼房底层正午有阳光照射的楼房间距自北向南逐渐减小。

补充:分析区域问题的步骤第一步:搜集区域的相关资料。

自然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人文条件包括人口、经济、文化、历史沿革等。

第二步:资料的分析与整理。

第三步:区域差异分析、比较。

区域发展的条件、优势和劣势;区域经济分析;区域发展阶段评价。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区域的含义,分析了区域的一般特征,并且还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分析了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习了怎么样去分析区域问题,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二课时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新课导入】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则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该区的地理环境:①由长江中下游沿岸若干平原组成②平原上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③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不同时期区域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是不同的,一些原来制约区域发展的地理因素得到克服,后来甚至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

为什么呀?(生)略(师)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长江中下游平原同样的自然条件在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农业发展的影响长江中下游平原粮食生产地位的变化总结:区域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后期阶段。

板书设计: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区域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特征:(1)层次性(2)差异性(3)整体性(4)可变性3.划分: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一般特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2.典型事例——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⑴该区地理环境:⑵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课后作业】1、P4活动:暑假,张明所在的学校准备组织一部分学生从学校所在地哈尔滨出发,按如下设计的线路去考察、体验生活:哈尔滨一内蒙古东部的锡林郭勒牧区一山西太原附近地区一江苏南部平原地区一江西井冈山地区一云南西双版纳地区。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掌握了必修1自然地理和必修2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

但仍不能全面系统分析问题,这就需要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借助区城差异的学习,进一- 步认识组威环境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2.本节课很多知识需要应用初中知识,学生对初中知识有遗忘,同时部分学生的初中基础知识本身掌握得不够扎实,给本课知识的拓展带来了困难,教师需要透度的补充所需的初中地理基础知识。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效果分析本节课试图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打造一节高效课堂:1.努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对每个教学环节只做引导,帮助学生更好更快的构建知识框架。

该方面,课堂成效较好。

2.通过大量图片和问题,引导学生逐一得到问题答案,让更多同学获得课堂表现机会。

该方面课堂成效较好。

3.通过习题讲练,学生自主训练并讲解,教师适时给予必要点评和补充。

该方面课堂成效尚需提高。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材分析本节数材内容涉及初中地理知识,需要在教学中达到温故知新。

本节对区城差异的比较便重于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差异在区城差异中,从人地关系的角度,提出了区城差异是自然因素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为探索区城差异的形成打下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在认识区城差异的同时,进一步认识组成环境的各要素相互影晌,相互制约,从而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引导学生在探究区城可持续发展时,充分关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城发展影响的一般思路:区域差异的产生既与区城自然环境的差异有关,也与人类活动的差异有关,同时还与区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相互影响产生的差异有关。

在分析时可结合具体要素加以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一、自然环境的差异1.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邻位置等。

2.气候状况:包括气温、降水的时空分布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3.地形和地貌:包括地形和地貌类型及特点。

4.水文状况:包括河网的密度、空间分布流量、含沙量大小、结冰期长短等。

5.土壤状况:包括土壤类型、肥沃程度以及面积大小。

6.植被状况:包括植被种类、数量、分布。

7.矿产资原状况:包括矿产资源的种类、富集程度、开发条件等。

二、人类活动的差异1.农业生产活动:包括农作物的种类、分布熟制、种植方式、农业发展的利弊条件2.工业生产活动:包括工业部门、工业中心的分布、工业发展的利弊条件,及发展方向。

3.商业、交通状况:包括商业中心的分布,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交通便捷程度。

4.生活习惯状况;民居、饮食、服饰、文化等特点。

分析一个区城时,运用上述方法对比两个或多个区城时,也是应用上述体系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对比。

课标要求,应使学生通过实例分析,认识区域发展有其自身规律。

要实现区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随着区城自身的发展,协调人地关系,并根据社会、科技等发展状况,不断探寻本区城新的增长点。

区城环境对区城的发展具有制约作用,一一个区城如果环境条件较差,即使拥有丰富的资源,区域的良性发展也难以实现。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评测练习一、选择题下图示意我国甲、乙两区域,读图回答1~3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