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资本主义救国方案在中国的历史命运

资本主义救国方案在中国的历史命运

论资本主义救国方案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
摘要: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各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从洪仁玕的资政新篇,以康有为为首的戊戌维新,到辛亥革命,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也不断地在中国进行资本主义的尝试,但是,由于近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和特殊国情,以及资产阶级的弱点和缺陷,中国并没有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历史和事实证明,资本主义救国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关键词:资政新篇戊戌维新辛亥革命资本主义
正文:
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严重后果,战后人民反抗清朝统治的斗争风起云涌。

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起义,建立了太平天国,占领了庞大的清帝国半壁江山。

太平天国后期,政治上日渐腐败,终于导致领导集团内部的分裂和残杀。

领导集团分裂后,1859年,洪仁玕从香港来到天京,洪秀全决定让他出来辅政,封他为干王,让他总理全国政事,对他寄予极大的希望。

洪仁玕写
出《资政新篇》一书,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主张。

《资政新篇》提出应当在中国兴办近代工矿交通企业,制造火车、轮船,鼓励民间开发矿业,开办银行,主张同外国自由通商,反对闭关自守。

洪仁玕认为古今没有不变的道理,“要在于因时制宜,审势而行。

”《资政新篇》首先提出“审势”、“立法”的思想,详细阐述了当时西方国家的历史和现状,指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是英、法、美,不仅指出了它们“技艺精巧”,跟强调了政教体制的“善法”。

他沉痛地说:正是由于不知变通,中国在世界上也沦为被欺凌的弱国,大声疾呼必须一改传统老路,学习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体制,才能挽救民族危亡,建设一个独立富强的新国家。

《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它为后来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家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思想开了先河,堪称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纲领。

但它并没有付诸实施,根本原因是,太平天国缺乏实施《资政新篇》这一政治纲领所必需的经济基础、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众所周知太平天国后期的主要活动地区是江浙地区,在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尽管这里的自然
经济较早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商品倾销的冲击而开始缓慢解体,但资产阶级并未正式形成,占据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仍然是自然经济。

《资政新篇》是洪仁玕根据其避居香港期间所了解到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状况,来到天京后写成的,他的酝酿、提出过程也与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的实践过程没有任何的历史渊源,完全脱离了太平天国的革命斗争实践。

从内容上看,它只字未提农民关心的土地问题,没有反应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要求,就无法获得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群体的支持和拥护。

另外,洪仁玕在对外政策方面,主张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平等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这是不可能的。

帝国主义是要把中国彻底变为他们的殖民地,不可能允许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变得强大。

可见,洪仁玕对西方列强抱有幻想,没有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

没有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联系起来,没有同太平天国当时的现实斗争联系起来,只字未提土地问题,既非农民斗争实践的产物,也缺乏实践的社会、经济和阶级基础,再加上残酷的战争环境,《资政新篇》被束之高阁,也是历史必然。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被帝国主义瓜分的危机,中国人并未停止对资本主义道路的探索。


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发动和领导了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戊戌变法”
甲午战争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和梁启超联合各省举人1300多名,发起了“公车上书”,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

但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顽固派的层层阻挠,上书失败了。

在康、梁的努力下,光绪帝颁布了《定国是诏》实行变法,先后颁布的一系列变法诏书规定,在政治方面,允许官员上书言事,改定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

经济上,设立矿物铁路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改革财政,兴办商会;文化上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变法招数的颁布,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但却如昙花一现般迅速失败。

当时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刚刚开始,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还相当薄弱,他们的社会基础相当狭窄。

维新派作为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势力更是弱小。

有很多人还保留了封建士大夫的痕迹。

他们没有严密的组织,没有发动群众,他们不敢否定封
建主义二十选择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这种想法是十分幼稚的。

他们对帝国主义还抱有幻想,变法前夕,维新派曾分别乞求英美日公使的支持,大半是结果都落空了。

他们只是表面上敷衍了维新派人士,实质上却是趁机扩大在华的侵略势力。

再次,维新派脱离人民群众,在上书光绪帝时,还反复强调不要忘记人民反抗的危险,强调“既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慈禧太后等顽固守旧势力的阻挠,也是变法的最大障碍,最终破灭了维新派人士的幻想。

变法失败的教训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这种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

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共和国,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伟大事件。

但是,革命的果实被大地主大买办资产阶级的代表袁世凯篡夺,革命以失败告终。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帝国主义企图诱胁革命军,多次向湖北军政府试探。

11月26日,向湖北军政府提出议和条件。

黎元洪等人竭力主张妥协。

12月初,南北双方达成停战协议,双方代表在上海英租界举行谈判。

与此同时,英法美日德等帝国主义对议和施加压力,声称“中国的战争若持续下去,将有危
于外人的利益与安全”,促使双方尽快达成协议。

混入革命阵营的旧官僚和立宪派也竭力把南方印象拥袁的道路。

在内外胁迫下,革命势力作出让步,孙中山发表声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举袁世凯为大总统。

革命势力对袁世凯的妥协退让,终于导致了辛亥革命的失败。

在辛亥革命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两千余年的帝制、专制思想都没有在中国完全消除。

虽然被称作资产阶级革命,却未能直接促成资产阶级的进一步发展。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也只完成了第一项民族主义,其他的民权、民生长期“欠账”。

袁世凯上台后,三民主义成了纸面上的东西,北洋军阀挂羊头卖狗肉,有民国之名而无民国之实。

由于资产阶级的历史局限性,领导这次革命的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缺乏明确的反帝纲领和行动。

对帝国主义认识不清楚,没有辨明“中立”伪装,反而在《告各友邦书》中以承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权益为代价,和帝国主义维持友好关系。

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未能发动广大人民群众,虽然提出“平均地权”的口号,而实际上并没有被全体革命党人所接受,也没能实施解决土地问题的措施。

毛泽东曾指出“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因而在帝国主义
和封建势力勾结下,革命遭到失败是在所难免的。

”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也通过对辛亥革命背景下一系列社会丑态的刻画,深刻总结了历史教训:通过阿Q自身的悲惨结局,映射出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彻底性,及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相继失败,实践告诉我们,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启发了中国先进分子,使他们从中看到了社会主义的光明大道和灿烂前景,于是做出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抉择。

中国共产党就是科学社会理论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他依靠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正确地领导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建立了崭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使中国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灾难,国家获得了独立,人民获得了解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而成为繁荣富强的先进国家,从而彻底拯救中国。

参考文献:1.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
书《中国历史》(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
2.高中历史必修课本《中国历史》
(岳麓书社出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