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大黄的主要成分及其临床药理研究进展
大黄的主要成分及其临床药理研究进展
3治疗慢性肾衰
大黄治疗慢性肾衰的机理:减少肠道中的氨基氮的重吸 收,阻断尿素的合成原料;抑制肝、肾组织中尿素的合成;提高 血中游离必需氨基酸的水平,后者可促进机体利用体内尿素氮 合成体蛋白;抑制体蛋白分解,使尿素氮和肌酐值降低;尿中尿 素和肌酐排泄量有增加倾向;明显降低胍类毒素的蓄积。研究
6退热作用
7抗炎作用
倪氏等¨叫以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为实验材料,分别采用高 效液相色谱法(HPLC),放射免疫分析法(RIA)和荧光分光光 度法测定巨噬细胞内白三烯(LTs)、环一磷酸腺苷(cAMP)和细 胞内游离钙水平。结果显示大黄酸可显著抑制巨噬细胞内白 三烯B4、白三烯C4的生物合成,其IC50值分别为0.44和 2.78mol/L;大黄酸还可显著抑制内毒素激发的巨噬细胞内 Ca2+升高,并促进细胞内cAMP水平提高。因此认为大黄酸显 著影响巨噬细胞脂类炎性介质活化过程,可能是大黄的抗炎作 用机制之一。
[1]周金黄,王建华,刘干中.世纪之交:现代中药药理学的回顾与展 望[J].中国药理学会通讯,1999,16(3):627. [2]林永成.大黄治热结便秘的机理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1996,
35(2):75~76.
10抗肿瘤作用
大黄蒽酮衍生物,大黄酸、大黄素和芦荟大黄素有明显抗 肿瘤作用,对小鼠黑色素瘤乳腺癌、艾氏腹水癌均有抑制作用, 儿茶素能抑制淋巴肉瘤生长,抗肿瘤机理是对癌细胞代谢的多 个环节有影响,既能抑制癌细胞的呼吸及氨基酸糖代谢中间产 物的氧化和脱氢过程,又能抑制DNA、RNA及蛋白质的生物合 成,而对宿主正常组织无明显影响。抗瘤机制:主要通过抑制
9抗衰老作用
桑氏等对大黄的抗衰老效果和作用机理进行研究,结果发 现大黄可增强小鼠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 化物酶(GSH.Px)活性,使过氧化脂质(LPO)含量降低,其中尤 以中、高剂量给药组作用明显。因此认为大黄可能具有延缓衰 老的作用。陈氏等【120对大黄素-8旬-D.吡喃葡萄糖苷(PMEG) 的促智活性以及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腹腔灌注PMEG 后,正常小鼠及东莨菪碱所致学习记忆障碍小鼠错误次数显著 减少;离体实验和整体实验中PMEG对酶活力具可逆性抑制作 用,体内外酶活力恢复50%所需时间分别为T1/2=115min, T1/2=165min。结论:PMEG能提高正常小鼠学习记忆功能, 对东莨菪碱所致学习记忆障碍具防护作用;初步认为PMEG的 作用机制是对胆碱酯酶可逆性的抑制。
Journal of Military Surgeon in Southwest China Sept.,2009;1 1(5)
肿瘤细胞的增生、促进细胞凋亡,抑制细胞色素P4如1A1 (CYPIAl)和抗突变作用,以及抑制N・乙酰转移酶的活性实现
的㈣。 1l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利用脂多糖(LPS)刺激的大鼠腹腔巨噬细胞作为人体过 度炎性反应的体外模型,用MTr法和荧光法测定了大黄素对 不同状态下的巨噬细胞分泌TNF—A,NO的影响,结果表明,大 黄素可通过抑制LPS刺激的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泌的TNF.A, 抑制过度的炎症反应,而对于未经LPS刺激的大鼠,大黄素可 促进TNF.A的分泌,且大黄素也能抑制炎症反应中的NO的大 量合成和释放,提示大黄素对机体的免疫功能,可能具有双向 调节作用¨“。
N2aeetylafionand
YC.Ice DNAadduet
YM,et以Aloe2
《
emodininhibited
22amindluoreneandarylamine
[7】
王鸿利.大黄有效单体止凝血机理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 杂志,1985,(9):555—557.
N2aeetyltransfermegeneexpre∞ioninmousdeukemiaLl210cells
在胰腺内被激活,引起自身消化外,胰腺缺血再灌注后自由基 水平升高,钙离子向细胞内流动,多种细胞因子、血管活性物质 对胰腺细胞的损伤等均参与该病的发生、发展。研究表明,急 性胰腺炎可以出现SIRS,不及时有效治疗可引发多器官功能障 碍综合征。促进肠道正常蠕动,消除腹胀,减轻肠道瘀积,增加 肠道黏膜的抵抗力,减少肠道细菌移位,保证胆汁、胰液的引流 通畅,控制肠道、胆道炎性反应及防止并发症等,已成为治疗急 性胰腺炎的另一重要措施。大黄除了能抑制胰酶的分泌外,还 具有导泻的作用。研究表明,在治疗胰腺炎时,大黄可提高肠 道跨膜电位,兴奋胃肠道平滑肌,促进胃肠蠕动,解除肠麻痹, 达到清除肠道内毒素和腐败物质的作用。急性胰腺炎时,肠道 屏障功能受损导致肠道内毒素的移位,成为全身炎症介质和细
大黄具有清热泻火作用,其作用机理为:大黄可以降低感
・93l・
万方数据
西南军医2009年9月第11卷第5期 染家兔第三脑室灌流液中PGE含量,影响中枢环核苷酸的水 平,从而达到降温作用‘引。夏氏‘93应用大黄治疗17例急性胰 腺炎高热患者,取大黄30一609,加开水120—200ml,浸泡15— 30rain,分3次口服,治疗3—5d,均于3—7d体温恢复正常。
419.
Journal of Military Surgeon in Southwest China Sept.,2009;1 I(5)
中磷脂酶A2的影响[J].中国急救医学。2000,20(6):324—326.
[12]陈万生,徐江平,李力,等.大黄素28202D2吡喃葡萄糖苷的促
智活性及其机制[J].中草药,2001,32(1):39-41. [13]Chun¥JG。Li
[J].
12治疗急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腺炎
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至今未能完全阐明,除传统的胰酶
8防治肠源性肺损伤
李氏等¨u在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IIR)模型上,探讨大黄 防治肠源性肺损伤的机理,结果发现大黄可明显抑制再灌注导 致的肺MPO活性升高及肠缺血期和再灌注期血清、肺及小肠 组织磷脂酶A2(PLA2)活性升高,降低肺毛细血管通透性;明 显改善IIR导致的低血压状态,抑制血浆、肺及小肠组织内源 性一氧化氮(NO)的释放,降低肺毛细血管通透性;明显抑制肠 缺血期和再灌流早期出现的血浆及肺组织肿瘤坏死因子 (TNF)水平升高。因此可以认为早期应用大黄能明显防治大 鼠IIR所致的肺损伤,这种作用是通过抑制PI。A2活性、抑制 IIR诱导的TNF释放和抑制内源性NO大量释放共同实现的。
胞因子大量表达、释放的始动因素,从而诱发SIRS,严重者可导
致MODS。而大黄具有抑酶、抑菌、导泻、改善胰腺微循环、降 低内毒素的产生、保护胃肠粘膜屏障、抑制肠道内细菌和毒素 的易位、降低胃肠粘膜和肠血管的通透性、恢复肠道功能、纠正 呼吸功能受损患者的低氧血症、降低MODS及MOF的发生率、 降低感染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的作用,进而提高了存活率,改 善急性坏死性胰腺炎预后¨引。 临床应用中,中医主要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 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痈肿疮毒、瘀血经 闭、跌打损伤等,西医主要用于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 症、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急性阑尾炎、上消化道出血等病 症辅助治疗。 参考文献
2抗菌作用
大黄对多种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主要的抗菌成 分为:3.羧基大黄酸、羟基芦荟大黄索、羟基大黄素,它们对葡 萄球菌、淋病双球菌最敏感。目前已知的抗菌药理为:抑制菌 体糖及糖代谢中间产物的氧化、脱氢、脱氨,并能抑制蛋白质和 核酸的合成H1。钱氏H’用大黄醇提片治疗急性肠炎54例、急 性细菌性痢疾1lO例,总有效率95%。
西南军医2009年9月第1l卷第5期
Journal of Military Surgeon in Southwest China Sept.,2009;1 1(5)
大黄的主要成分及其临床药理研究进展
庄江能 (解放军第62医院,云南普洱665000) 关键词大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 中图分类号R282 文章编号1672-7193(2009)0543931-0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7193.2009.05.083
还发现:大黄改善氮质血症;影响残余。肾组织代偿性肥大;降低 残余肾的高代谢状态;纠正脂代谢紊乱;减少蛋白尿,抑制肾小 球系膜细胞的增值‘引。
4利胆退黄。保肝作用
大黄能促进胆汁分泌、胆囊收缩、胆道括约肌松弛,而起利 胆、退黄作用,为治疗湿热黄疸之要药。 大黄制剂治疗急慢性肝炎除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和通 里攻下等综合作用外,还可能与改善肝细胞的超微结构,影响 细胞酶活性及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有关:大黄素有促进外钙向肝 细胞内流及内钙释放的作用,而番泻苷及大黄多糖具有阻滞外 钙内流和降低肝细胞内钙水平的作用,大黄的不同成分对细胞 内游离钙水平的不同影响提示大黄对肝细胞的功能具有多种 调节作用旧J。 大黄对实验性肝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使C14所致肝损伤 大鼠ALT下降,减轻肝细胞变性与坏死,肝细胞内糖原含量显 著上升,RNA含量增加或恢复正常。体外试验证明,大黄煎剂 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有明显抑制作用,体内可激发机 体产生干扰素,提高抗病毒能力。此外,大黄还可促进肝脏合 成白蛋白和谷氨酰胺合成酶,使氨与谷氨酸结合生成谷氨酰胺 而起到解毒作用。 大黄的利胆保肝、解毒,促进肝细胞修复,以及促进肠道对 毒物的排除等作用,为治疗胆道疾患、病毒性肝炎等病症提供 了药理学基础。
1泻下作用
大黄具有泻下作用,用于治疗大便燥结、热结便秘,大黄泻 下作用确切,一般在用药后6—19h可排便。大黄致泻作用主 要成分为蒽醌类化合物,其中以番泻苷的作用最强,游离型葸 醌泻下作用较弱。周氏等川认为番泻苷水解后生成大黄酸蒽 酮,有以下药理作用:具有胆碱样作用,可兴奋肠道平滑肌上的 M受体,使肠蠕动增加;抑制肠细胞膜上Na+.K+一ATP酶,阻碍 Na+转运吸收,使肠内渗透压增高,保留大量水份,促进肠蠕动 而排便。此外,部分蒽甙自小肠吸收后,经肝脏转化为甙元,再 刺激盆经丛,增加肠蠕动致泻。虽然泻下作用的直接因素游离 的甙元,但结合蒽甙的葡萄糖能保护甙元,使在胃肠不被水解 和破坏。因此,结合型葸甙才能发生致泻作用悼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