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形势分析

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形势分析

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形势分析
改革开放30年间,中国纺织服装业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纺织服装业不仅为国家经济建设、工业一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丰富国内市场供给,及拉动农村剩余人口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还为我国出口创汇、贸易顺差及外汇储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005年1月1日,WTO成员方正式取消全部纺织品服装配额限制。

随着ATC的终止,纺织品服装贸易已进入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在面临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正面临着各种竞争与压力。

2005年配额取消后,中国纺织业强大的出口能力得到尽情地释放,可是中美中欧接连不断的贸易摩擦给出口带来了非常不稳定的局势,使中国的出口商和欧美的进口商错过了下一阶段订单签订的最佳时期,于是2006年上半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欧美情况很不理想,甚至出现负增长的现象。

中美中欧协议的签署,为中国纺织品出口带来相对稳定的贸易环境,2006年下半年我国纺织品出口欧美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观。

由此可以总结两点:一是尽管2006年我们在开拓欧美之外的国际市场方面取得了不斐的成绩,但由于美欧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纺织品消费国,因此欧美依然是我国纺织品的主要出口地;二是稳定的贸易环境将是我国出口贸易稳定发展的保障。

随着2007、2008年底中欧、中美纺织品协议的相继到期,欧美将不会再对我国纺织品实行配额限制,由于欧美设限,大量中国纺织品服装输往其周边国家,而一旦协议终止后,这部分贸易势必将浮出水面;另一方面,欧美企图在07/08年后利用反倾销、反补贴、技术壁垒等保护手段对我纺织品实施限制的意图明显,这些措施对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危害要比单纯的数量限制大得多,一旦实施,我国纺织品在欧美市场份额将遭到严重削弱。

传统市场的服装消费需求增长有限;新兴市场尽管增速较快,但由于占比很低,对全球贸易额贡献不会太大。

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预计未来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额增速会较前几年出现下滑;
中国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依然明显,随着07、08年对欧盟和美国配额相继取消,未来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占全球贸易额的比重仍能继续提升;但考虑到此前中国占比已接近40%,加之贸易环境继续改善的空间已经不大,出口份额08年的金融危机暂缓了产业转移的进程。

但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下降,劳动密集型的服装制造业会继续向劳动力成本更加低廉的东南亚国家转移。

由于这些国家产业链不完善,服装制造产能的扩张需要进口纺织品进行配套,会加大对中国出口纺织品的需求;另一方面,高端的纺织品产能目前仍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还处在向中国转移的进程中。

因此,我们认为未来中国纺织品的出口情况会好于服装。

提升的速度会比较缓慢;今年一到七月中国纺织品服装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九百八十六亿美元,同比约下降一成二。

其中,出口同比下降一成一,但七月出口环比增幅进一步扩大,显示出口继续回暖。

记者今日自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获悉,今年前七月中国对欧盟的出口逐步复苏,出口额自三月以来逐月提升。

七月,出口额同比下降百分之五,降幅较六月份有所放大,但出口额攀上年内最高点,环比增长了一成七。

此外,中国服装(5.81,-0.14,-2.35%)在美国市场率先反弹,对美国的出口继续提升。

自三月以来,中国对美出口保持月度同比、环比双增长的态势。

今年前七月中国纺织品服装对美累计出口增长百分之二点六,其中主要是由服装增长拉动,纺织品仍然下降同期,中国服装对日本市场的出口出现触底反弹。

四五两月,中国服装对日本出口陷入低谷,月度出口额骤减。

七月份,对日
出口略显起色,月度环比增长二成五,其中服装的反弹力度更大。

今年前七月,中国服装对日本累计出口增长百分之一点六。

从长远来看,只有更加注重人体健康和周围环境质量、对环境保护较为有利的“绿色纺织品”,才能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中国服装企业应在新一轮绿色消费的浪潮中,惟有提升纺织环境竞争力才能有效获取通往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争取逐步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和经济增长点。

目前,我国的生态纺织品尚处于起始阶段,为适应国际纺织品市场的发展需要,2000年10月我国推出了第一个与国际接轨的HJBZ30-2000《生态纺织品》标准,以应对发达国家对我国纺织品设置的技术壁垒。

中国生态纺织品环境标志标准基本上可以与国际通用的生态纺织品标准接轨,因此可以说中国纺织和服装环境标志产品突破了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获得了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这将有助于提高我国纺织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目前有90余家纺织企业也相继通过国际环保纺织品协会“Oko-Texstandard100”的认证。

如“鄂尔多斯”牌针织纯羊绒服装被授予“信心纺织品”标签,为我国驰名商标早日成为世界名牌打开一条绿色通道。

(3)促使出口企业节约能源,降低经营成本,加速产品结构的调整环境标志标准要求企业按照自身的情况,逐步实现能源消耗的减少和废弃物的再生利用。

这样既减轻了污染,减少了资源消耗,又降低了各项环境费用(投资、运行费、赔罚款、排污费等)的支出。

另外,环境标志制度在改进企业环境行为的过程中加速了纺织品结构调整的步伐。

一些企业在申请环境标志过程中,积极开展高新产品和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改进和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技术,努力提高产品档次和技术附加值,从而达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创造了条件。

如淄博第三毛巾厂在实施环境管理体系中,采用了两项工艺改革,使染纱的耗水量降低73.5%,染布的染料用量降低54.7%。

三、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应对环境标志制度的对策
1.提高环境意识,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
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生产企业应顺应全球环境保护大潮,实施以质量取胜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企业应提高技术水平、注重环境保护,从整体上提高企业产品竞争力,从根本上突破环境标志这个新贸易壁垒。

在日常生产经营中,企业要设计绿色产品、进行绿色生产、获得绿色环境标志并建立绿色营销渠道。

这一系列的绿色环境保护措施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2.调整企业结构,开发符合环境标准的产品
环境标志制度的推行无疑为正在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催化剂,并且纺织行业推行环境标志制度还带来了其他相关行业的结构调整。

如染料行业与纺织行业密切相关,由于生态纺织品标准中禁止使用部分有致癌作用的染料,并且这一要求也成为纺织品国际贸易的普遍要求,因此,染料行业加大了对环保型“绿色”替代染料的研发和生产的力度,并成为染料行业结构调整、产品升级换代的一个切入点。

3.积极申请国际环境标志认证,突破绿色贸易壁垒
虽然环境标志制度的实施属于企业的自愿行为,但它对国际市场关系的影响是潜在和巨大的,因为零售商或消费者可能会拒绝购买无环境标志的产品,从而使有环境标志的产品和无环境标志的产品处于不同的市场竞争地位。

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的出口产品应积极申请并取得出口市场需要的环境标志等认证,主动争取在国际市场的有利竞争地位。

特别是要重视贸易对象国的产品认证要求,根据进口商要求的标准提供产品。

如杭州市喜得宝丝绸公司自从获得了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并被批准使用环境标志以后,原先要经过200多项检测的丝绸产品出口到对方口岸时获得了免检,大大促进了公司的出口增长,使公司业务量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出口量增长了一倍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