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1课《长恨歌》PPT课件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1课《长恨歌》PPT课件
快乐生活,快乐学习----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诗歌之部
整体概况
+ 概况1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
概况2
+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
概况3
+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什么是“以意逆志”:
用
推测
意象及主
观感受
作者写作 诗歌的本意
☆合作探究1:
这首诗歌的题目是《长恨歌》,“恨”是什 么意思,“长恨歌”应作何解释?
长恨歌,就是歌长 恨。长是时间,是感情 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 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 深度和痛苦的沉重。长 恨就是长久的遗憾。
☆合作探究2:
是谁在恨?他们长恨的是什么呢?
李隆基和杨贵 妃,他们彼此相爱 却不能在一起,最 终杨贵妃身死,而 李隆基退位。
☆合作探究3:
诗歌是不是一开始就在写长恨呢?如果 没有还写了哪些内容?
玉环进宫,隆基宠爱 逃难途中,玉环被杀
☆合作探究4:
为什么恨?
• 玉环进宫,
隆基宠爱。 • ——恨之内因
☆合作探究4:
为什么恨? • 逃难途中,
玉环被杀 • ——恨之直因
行文线索:
重色----寻美----迷恋----失美---思美----访美----盟誓
• 听录音, 正音正字。
• 根据情感 变化理清 思路。
读准字音:
回眸( móu ) 粉黛( dài ) 骊宫( lí )
鼙鼓( pí ) 霓裳( nícháng ) 千乘( shèng ) 花钿( diàn ) 萦纡( yíngyū ) 阿监( ājiān )临邛( qióng ) 绰约(chuò) 玉扃(jiōng) 仙袂( mèi ) 凝睇( dì ) 阑干( lán ) 钗擘( bò ) 人寰(huán)
赏析第一部分: 长恨产,理应是“重德思贤才”吧? ❖ 思倾国之色,果倾国矣! ❖ “御宇多年”是说唐玄宗此时做皇帝已经
有25年,随着年龄增长和国家的强盛,玄 宗开始追逐享乐,重用奸佞。 ❖ 揭示故事的悲剧因素,提纲挈领,统领全 诗。
汉皇重色思倾国, 御宇多年求不得。
• 理清思路
内容概述:
• 玉环进宫,隆基宠爱:汉皇重色思倾国…… 尽日君王看不足。
• 逃难途中,玉环被杀:渔阳鼙鼓动地来…… 同看血泪相和流。
• 乱后回京,痛思玉环:黄埃散漫风萧索…… 魂魄不曾来入梦。
• 道士施法,寻觅玉环:临邛道士鸿都客…… 梨花一枝春带雨。
• 玉环送钗,天人永隔:含情凝睇谢君王…… 此恨绵绵无绝期。
另外,还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 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
长
恨
白 居
歌
易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学习目标
1、了解白居易生平及其创作成就 2、品味语言,鉴赏诗歌艺术手法 3、把握长恨歌的主题
知人论世: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晚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 出身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父亲俱为官。 他因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又绝顶聪明,五六岁便学 写诗,九岁能辨声韵,青少年时代读书特别刻苦。
二十九岁中进士,四十四岁前在仕途上一帆风 顺,因此这一时期的作品以“讽喻诗”为主,如《 新乐府》《秦中吟》,三十五岁写《长恨歌》 。贬 为江州司马后过上了“独善其身”的生活,“感伤 诗”代替了“讽喻诗”,如《 琵琶行》。另著有《 白氏长庆集》。
知人论世:白居易
白居易最大的艺术成就是倡导了“新乐 府运动”,就是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 他提出了一种写作准则:“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从文学理论上和 创作上掀起了现实主义的高潮。
“马嵬之变”
公元756年初夏,安禄山大军逼近长安,继而潼 关失守,长安城岌岌可危。在一个阴雨连绵的黎明, 唐玄宗携杨贵妃、宰相杨国忠、太子李亨以及诸皇 亲国戚、心腹宦官,离开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 长安,逃往四川。次日晚行至马嵬驿时,护驾军士 砍杀了祸国殃民的杨国忠,并要求唐玄宗立即处决 杨贵妃。唐玄宗以怎样的心情下令缢死杨贵妃,旁 人无法体会,但之后他便让出了皇位,晚年则在难 以消解的悔恨忧愁中度过,直到死去。
❖同时,我们还要善于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 融入欣赏的过程,理解诗意,甚至还可以在此基础上, 生发出新的旨趣。
知人论世
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 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 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 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怎样运用“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来鉴 赏诗歌?
首先,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 的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 界。 其次,弄清作品创作的具体时间也是十分重 要的。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 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 推测作者的本意。
❖ 这是孟子在回答弟子的提问时,提出的理解作 品的方法:“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 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怎么做到以意逆志?
❖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 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 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解读文辞, 揣摩情意;融入体验,体会情趣;超越原意,推陈出 新。)
知人论世:李杨之恋
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琰的女儿,随叔父杨玄 璬入长安,嫁与玄宗第十四子寿王李瑁为妃,后为 李隆基看中。李欲将杨占为已有,又碍于名分,于 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法号“太真”,而后再迎归 宫中,掩耳盗铃。
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 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杨玉环则不仅自 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声焰震天下”,而且满 门亲族也跟着沾光。
知人论世:写作来由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与友人陈鸿、王 质夫一起到马嵬驿附近的游仙寺暇游,谈及李、 杨之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离奇特出之事,如 没有大手笔为它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迁移 而消没失传。于是他鼓励白居易,“夫希代之事, 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 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在 王的提议下,白居易写下了此诗。虽然作者的立 意是“欲惩尤物”,但在读者心中却成了一首爱 情的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