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通州卫星城近期交通改善规划

北京通州卫星城近期交通改善规划

北京通州卫星城近期交通改善规划
1 项目背景
通州区位于北京东南部,是北京市重要的东部门户。

通州卫星城是北京目前建设规模最大、区位优势最明显、基础设施条件最好的京郊卫星城。

撤县设区使通州在发展和交通上融入北京的整个发展和交通运行中,城市交通的出行特征迅速转变。

但以往的交通规划研究和管理相对滞后,交通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因此有必要在进行现状交通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对现有交通资源进行盘点和梳理,并通过技术分析与论证,提出近期规划路网调整方案和交通改善措施。

2 研究范围与年限
研究范围确定为通州卫星城108平方公里控制区范围,规划重点放在主城区,个别具体项目内容根据需要扩大研究范围,规划年限为2003年至2008年。

3 主要内容
3.1 研究目标
近期交通改善规划是在通州总体规划道路网络调整之前,针对目前城市存在的主要交通问题,以道路设施建设为城市用地发展服务为目标,满足近期城市建设和出行需求,缓解城市交通主要节点交通压力的临时解决措施。

近期改善交通规划将以交通分析和城市近期发展要求为依据,以解决城市目前主要道路交通问题为重点进行方案编制。

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规划编制在宏观分析和具体结点的交通改善方案设计两个层面上进行。

宏观分析和把握:在交通调查基础上对现状交通发展进行分析,并对现有道路网络提出总体评价,找出现状道路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症结。

从系统上对现状和近期交通网络建设进行梳理,理顺道路功能,加强交通与用地发展的协调,提出近期规划路网的调整方案建议,为下一层次的规划设计、以及新的交通设施建设和改造项目分析提供决策依据。

微观交通改善方案设计微观交通改善方案设计::运用交通工程学理论和手段,针对重点交叉口提出详细的交通改善设计方案。

微观设计以解决现存交通矛盾为重点,突出和强调方案的可操作性与实施性。

3.3 主要技术内容
3.3.1 现状交通分析
通州位于北京和天津两大直辖市之间,为北京“两个战略转移”的重要基地,近几年人口发展很快,其中暂住人口增长较为明显,且大多集中在卫星城,卫星城的建设与发展一直与北京市区保持密切的联系。

随着城区范围的扩展,城市的交通需求和分布随之发生变化,原有的交通系统已经难于适应新的城市发展要求,道路拥堵等北京主城区经常出现的交通现象也经常在卫星城交通系统的运行中显现。

通过交通调查分析,通州卫星城现状交通问题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道路网络与交通组织
道路网络与交通组织
城市道路网络与城市用地发展协调不够,过境公路没有随城市发展和用地布局进行及时调整,带来的首要问题就是大量的过境交通对城市生活和交通的影响;道路网络存在结构性缺陷,以过境道路走向构架的城市路网与规划要求的格局差异较大,道路系统东西强、南北弱特征明显,造成交通组织和运行的不便;道路系统级配不合理、功能混乱,与国家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标准要求相比,次干路的比例明显偏低,且系统性不强。

道路系统发展不均衡,系统功能混乱,交通与用地协调不足;过境交通流量大,在现状道路网络形态下所引导的交通形态分布产生汇聚效应,并造成部分节点的交通拥堵;与北京城区方向交通联系不足,致使西部道路网络层面交通压力大、负荷度高。

公共交通与城市停车
公共交通与城市停车
公共交通、轻轨与城市道路交通的协调不足,城区的机动车流走廊和客运走廊重叠,造成不同运输系统间的相互干扰;静态交通发展滞后,占道停车和占用居民区公共停车空间停车的现象经常发生,影响动态交通运行和城市机动化水平的提高。

交通管理与发展策略
交通管理与发展策略
城区道路、交通管理与公路运输管理的协调不够,城区外围较好的过境交通组织条件没有充分利用,仍有大量过境交通穿越城区。

交通发展策略不突出,对应城市发展的交通策略和政策研究与制定滞后,没有充分发挥公共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引导作用。

3.3.2 近期交通改善规划
在交通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构成卫星城区不同的三种交通流特征分别
采取相应的交通组织和规划策略。

对过境交通采取“截流开源”的规划策略;对潮汐交通对外采取加强与北京方向的交通联系,对内提高路网交通集散能力规划策略;对内部交通主要采取加强南北向道路交通联系和提高道路系统次干路及支路网络密度的规划策略。

在交通组织方面,过境交通组织分二个层次进行,首先充分利用城市外围过境交通网络资源,利用高速路网构筑卫星城第一层过境交通保护壳,其次通过外围道路建设,构筑第二层过境交通保护壳,将过境交通对城区的影响减至最小。

对于潮汐交通,则充分利用与北京城区方向的联系通道,通过加强内部集散道路系统的完善和与之的有机衔接来进行潮汐交通组织;内部交通组织则结合城市发展需要,以总体规划道路网路为基础,通过路网完善来进行。

近期交通改善规划的实施则与城市用地开发和交通设施建设相结合,分三个阶段从不同方面,以解决近期主要交通问题为重点展开。

其中以功能梳理和网络完善的道路建设,以及重要节点的交通拥堵缓解是近期规划实施的重点。

3.3.3 主要节点交通改善设计
根据卫星城的现状路网结构、交通流特征,以及交通运行的实际状况,对构成卫星城道路网络最重要的、交通流最集中、现状问题最突出的三个交叉口,即北苑交叉口、北关交叉口和果园交叉口进行交通改善方案设计。

首先,通过对现有交叉口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近期路网改善,充分利用周边道路的分流作用,通过适当的交通组织管理,分散交通堵点的交通压力,在从网络系统上解决问题的同时避免交通拥堵点的转移。

其次,在现场交通调查和交通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规划研究加强改善方案的构建和交通分析软件运用与评价,不但对三个主要交通节点的改善进行多方案比较分析,提出合理的交通改善实施方案,而且还对系统内其他问题节点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同时为保证方案的落实和改善效果的体现,规划分别从与城市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和加强规划与交通管理等方面提出相应保障措施建议。

在交通研究要点方面,北苑交叉口主要处理东西向交通和南向左转交通,并结合轻轨站的开通考虑行人过街问题;北关交叉口重点是对过境交通的处理与解决;果园环岛现状问题暂不突出,其研究重点放在如何避免未来交通的拥堵。

具体交叉口规划方案构建则采取系统分析、人行安全、车流通畅、远近结合、经济有效的原则进行设计。

3.4 技术特点
项目针对通州特殊的城市区位,以及城市交通需求变化和交通流的分布特征,根据通州卫星城用地布局特点以及在区域交通组织中的作用,结合城市近期土地利用发展和基础设
施建设提出针对性的交通改善方案和相应的规划管理建议。

规划针对所存在的交通问题,并考虑未来城市交通发展的需要,有重点、风层次、分阶段提出改善方案。

规划方案在突出交通发展与城市用地发展协调的同时,特别强调方案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可实施性。

4 特色与评价
通州卫星城近期交通改善项目特色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规划过程中宏观分析与微观设计相结合,系统改善规划与局部优化设计相结合,不但从系统的角度对交通进行全面分析与规划,而且针对主要问题点进行相应的交通改善设计,提高了项目的可实施性。

二是将交通分析软件用于节点微观优化设计全过程,提高了规划时交通问题分析、方案设计、评价与决策的科学性。

附图
图-1通州卫星城用地规划
图-2 近期规划路网调整方案
图-3 北苑交叉口改善方案
图-4 北关交叉口改善方案
图-5 果园交叉口改善交通仿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