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寒假文言文练习题十六)

高中寒假文言文练习题十六)

寒假文言文每日一练(十六)一、阅读下列语段,回答1-5题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

幼有行义①,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②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读书不辍,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授堂邑县尹。

首毁③淫祠④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

”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

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

拜住袖其疏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⑤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⑥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

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

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

”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

”即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一、帛二,以旌其直。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粜⑦,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

乃检库中未毁昏钞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

又率富民出粜,因上章⑧请行纳粟补官之令。

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

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

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六十二》【注】①行义:德行和节义。

②楮币:即纸币,因其多用楮皮纸制成,故名。

③首毁:带头捣毁。

④淫祠:滥设的神祠。

⑤临御:谓君临天下,治理国政,执政。

⑥闾阎:里巷内外的门,后多借指里巷,这里指民间。

⑦持钞出粜:出粜,本义是卖米,这里持钞出粜,是指拿着钞票出去买米。

⑧上章:向皇帝上书。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A.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B.拜住袖.其疏入谏C.特拜.陕西行台中丞D.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B.昼则默诵,夜则.闭户 / 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C.不得已而.为盗耳 /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D.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张养浩“行义”和“直言”的一组是()。

A.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B.首毁淫祠三十余所/ 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C.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

D.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张养浩从小品行端正,读书刻苦努力;任堂邑县尹时,执法公允,深得老百姓景仰和称颂。

B.元宵节,英宗想在宫内的鳌山上张灯结彩,张养浩直接给皇帝上疏,劝以“崇俭”,皇上听取了他的意见。

C.关中大旱,张养浩接受任命,全力赈灾济贫。

他制止“豪猾”利用换钞盘剥百姓,千方百计保证了人们的粟米供给。

D.张养浩政事勤勉,毫不懈怠,积劳成疾。

去世之时,关中百姓十分悲痛,如同失去父母。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6—10题。

予城西旧茔久勿树。

比辟地东邻,有桧百余株,大者盈拱,高可二三丈,予惜其生不得所。

有种树者曰:“我能为公移之。

”予曰:“有是哉?”请试,许之。

予尝往观焉。

乃移其三之一,规其根围数尺,中留宿土。

坎及四周,及底而止。

以绳绕其根,若碇然,然其重虽千人莫能举也,则陊其坎之棱[注],絙树腰而卧之,根之罅实以虚壤。

复卧而北,树为壤所垫,渐高以起。

卧而南亦如之。

三卧三起,其高出于坎。

棚木为床横载之,曳以两牛,翼以十夫。

其大者倍其数。

行数百步,植于墓后为三重。

阅岁而视之,成者十九。

则又移其余,左右翼以及于门。

再阅岁而视之,其成者又十而九也。

于是干条交接,行列分布,郁然改观,与古墓无异焉。

夫规大而坎疏,故根不离;宿土厚,故元气足;乘虚而起渐,故出而无所伤。

取必于旦夕之近,而巧夺于二十余年之远,盖其治之也有道,而行之也有序尔。

予因叹夫世之培植人材,变化气习者,使皆得其道而治之,几何不为君子之归也哉?族子嘉敬举乡贡而来,予爱其质近于义,留居京师,与之考业论道,示之向方,俾从贤士大夫游,有所观法而磨砺,知新而聚博。

越三年,志业并进,再诎有司,将归省其亲。

予冀其复来,以成其学,且见之用也,作《移树说》以贻之。

[注]陊其坎之棱:挖掉树坑的周边,(使坑扩大)。

陊(duò):使落下。

6.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阅岁而视之,成者十九。

7.第二自然段,作者将“成者十九”而且长得“郁然”的原因,归纳为移树时的成功做法:8.作者从移树中获得的启示是:,他也由此推及到人的培养。

9.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嘉敬是一个很有培养前途的年轻人。

B.作者很乐意指导嘉敬的学习与做人。

C.嘉敬通过三年努力取得了贡试的成功。

D.作者希望嘉敬省亲回来后继续学习。

10.本文在写作手法上与高中课文的《种树郭橐驼传》有相似之处。

请写出该课文的作者,并分析其相似之处。

寒假文言文每日一练(八)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王烈通识达道,秉义不回。

以颍川陈太丘为师,二子为友。

时颍川荀慈明、贾伟节、李元礼、韩元长皆就陈君学,见烈器业过人,叹服所履,亦与相亲。

由是英名著于海内。

道成德立,还归旧庐,遂遭父丧,泣泪三年。

遇岁饥馑,路有饿殍,烈乃分釜庾之储,以救邑里之命。

是以宗族称孝,乡党归仁。

以典籍娱心,育人为务,遂建学校,敦崇庠序。

其诱人也,皆因其性气,诲之以道,使之从善远恶。

益者不自觉,而大化隆行,皆成宝器。

门人出入,容止可观,时在市井,行步有异,人皆别之。

州闾成风,咸竞为善。

时国中有盗牛者,牛主得之。

盗者曰:“我邂逅迷惑,从今已后将为改过。

子既已赦宥,幸无使王烈闻之。

”人有以告烈者,烈以布一端遗之。

或问:“此人既为盗,畏君闻之,反与之布,何也?”烈曰:“昔秦穆公,人盗其骏马食之,乃赐之酒。

盗者不爱其死,以救穆公之难。

今此盗人能悔其过,惧吾闻之,是知耻恶。

知耻恶,则善心将生,故与布劝为善也。

”时人或讼曲直,将质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皆相推以直,不敢使烈闻之。

时国主皆亲骖乘适烈私馆,畴谘政令。

察孝廉,三府并辟,皆不就。

会董卓作乱,避地辽东,躬秉农器,编于四民,布衣蔬食,不改其乐。

东域之人,奉之若君。

以建安二十三年寝疾,年七十八而终。

(《三国志•魏书十一•裴注》)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皆就.陈君学(2)咸.竞为善(3)盗者不爱.其死(4)皆亲骖乘适.烈私馆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1)子既已赦宥,幸无使王烈闻之。

(2)察孝廉,三府并辟,皆不就。

3、下列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A. 烈乃分釜庾之储,以救邑里之命B. 以典籍娱心,育人为务C. 皆因其性气,诲之以道D. 以建安二十三年寝疾4、王烈“育人为务”的具体做法有二:(用文中语句回答)一是:二是:5、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A.王烈为父守丧三年为“孝”,遭遇荒年分送粮食于乡亲为“仁”。

B.王烈重视道德教化,讲究教化方式方法,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C.王烈道德高尚,时人都惧怕不敢闹纠纷打官司。

D.王烈名望极高,淡泊名利,为民避乱世于农耕。

二、阅读下文,完成6-10题。

余年来观瀑屡矣,至峡江寺而意难决舍,则飞泉一亭为之也。

凡人之情,其目悦,其体不适,势不能久留。

天台之瀑,离寺百步;雁宕瀑旁无寺;他若匡庐,若罗浮,若青田之石门,瀑未尝不奇,而游者皆暴日中,踞危崖,不得从容以观,如倾盖交,虽欢易别。

惟粤东峡山,高不过里许,而蹬级纡曲,古松张覆。

骄阳不炙。

过石桥,有三奇树,鼎足立,忽至半空凝结为一。

凡树皆根合而枝分,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登山大半,飞瀑雷震,从空而下。

瀑旁有室,即飞泉亭也。

纵横丈余,八窗明净。

闭窗瀑闻,开窗瀑至。

人可坐,可卧,可箕踞,可偃仰,可放笔砚,可瀹茗置饮。

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取九天银河置几席间作玩。

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僧澄波善弈,余命霞裳与其对枰,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

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

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

天籁人籁,合同而化。

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

——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1、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2、对作者“意难绝舍”的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是飞泉亭造成的B、峡江寺位于粤东峡山高不过里许C、奇树根分而枝合D、飞泉亭特点与作者追求完全相符3、作者在写飞泉亭之前,历数令人神往的九州飞瀑,其用意是4、第五段“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用一“云”字的表达效果是5、概括作者在飞泉亭观瀑的特殊感受寒假文言文每日一练(十六)答案(一)1.忍受,承受藏在袖里授职、任命稍微2.B 3. D 4. B5.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还把他们当强盗看待,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

(注意关键词“加”“目”“绝”和介词结构后置“加之以刑”,其中“目”是名词作动词的活用,同时要求句子通顺)(二)6、过了一年去看(移植过来的)树,成活的有十分之九。

(阅,成,十九)7、规大而坎疏;宿土厚;乘虚而起渐(用自己话翻译通也给分)8、盖其治之也有道,而行之也有序尔(用自己话翻译通也给分)9、C(未通过考试)10、柳宗元。

【参考一】借事喻理(因事悟理,大意对即可)。

《种树郭橐驼传》借种树之道喻为官治民之理。

本文通过叙述移树有道和有序的事例,联想到人才的培养也应得其道而治理。

【参考二】类比。

《种树郭橐驼传》以种树之道类比为官治民之理。

本文以移树的有道和有序来类比人才的培养也应“得其道而治之”的道理。

【译文】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

从小品行端正,有一次出去,看到有人不小心把楮币丢失在路上,那人已离开,他追上去,把楮币归还给失者。

他学习刻苦勤奋,从不懈怠,白天默默地记诵,晚上关上门窗,点上灯悄悄地读书。

任堂邑县尹时,首先毁掉了淫祠三十多所,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在每月初一和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

专门对过去做了强盗的人进行弹劾的官吏,并说道:“那些都是本分的老百姓,万不得已才做了强盗,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还把它们当强盗看待,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

”所有过去做了强盗的人都很感激,互相劝诫说:“不要辜负了张公。

”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和他的同党凶狠残暴,为害一方,老百姓实在不能忍受他们的胡作非为而告发他们,以前的县尹不敢过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