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年三年高考真题精编专题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年三年高考真题精编专题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2015年高考题】(2015•山东卷)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

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

完成下列各题。

5、“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A、自然植被改善B、风力侵蚀减弱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6、“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答案】5、C 6、D【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形成原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015•天津卷)艾比湖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咸水湖,湖水较浅。

湖中有鱼类、芦苇等动植物资源,芦苇对海水有净化作用。

近几十年,艾比湖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灌渠,湖面缩小了1/2,芦苇大量枯萎,读材料回答8-9题。

8.结合材料信息推测,艾比湖面积的缩小会使()A.湖水的含盐量减小B.湖中鱼类密度增大C.湖泊自净能力减弱D.湖水蒸发总量增大9.为防止艾比湖继续萎缩,在该湖流域应采取的措施是()A.修建水库,调节径流B.退耕还林,保护水源C.退耕还湖,水产养殖D.种植芦苇,改善水质【答案】8.C 9.B【考点定位】本题结合西部内陆湖面积缩小,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2015•上海卷)(十四)黄土地貌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它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

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18分)材料一、黄土峁、黄土梁和黄土塬是黄土高原的基本地貌形态。

、材料二、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土高原的地表越来越破碎,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越来越严重,为减少这种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

31、分别写出甲、乙、丙图所示黄土地貌的名称。

从自然地理的角度阐述黄土高原基本地貌形态的演变过程。

(8分)32、阐述黄土地貌的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4分)33、为减缓黄土地貌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人们动用了推土机等大型机械,实施土地平整工程。

简要分析这一措施的有利作用及产生的不利影响。

(6分)【答案】31、名称:甲为黄土塬、乙为黄土梁、丙为黄土峁。

(2分)演变过程:由于黄土结构疏松,加之黄土高原地处东部季风区,降雨主要集中在7、8、9月,多暴雨,易于形成冲沟,原始地表被破坏,形成黄土塬(2分);黄土塬在持久的流水作用下,原有的及新形成的冲沟进一步发展、深切、变宽,顶部面积减小,变为长条形的黄土梁(2分);黄土梁被后来形成的沟壑横向切割,逐渐破碎,演变为黄土峁。

(2分)32、不利影响:黄土地貌塬、梁、峁的演变过程,实际上是黄土地貌的碎片化过程,即先前的地貌顶部面积逐渐减小的过程。

这一过程导致可耕地面积不断缩减(2分);耕种条件越来越差;土壤逐渐贫瘠化;水土流失加剧。

(后三点任答一点即可,2分)33、有利作用:平整土地可以使黄土高原地表不易形成径流,或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从而减少冲沟和沟壑的形成,有利于减少和阻止地表形态破碎。

(2分)有利于耕地面积扩大;有利于机械化耕作;有利农田灌溉。

(任答一点即可,2分)不利影响:可能导致平整后的土地更加疏松,加剧了水土流失,破坏了原有的耕作层。

(任答一点即可,2分)【考点定位】黄土地貌及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

【2014年高考题】(2014·江苏卷)图15为我国某绿洲示意图。

读图回答25-26题。

25.该区域修建水库的主要目的是A.保障城镇用水 B.开发水能资源 C.蓄水灌溉农田 D.发展水产养殖26.适合该地农业持续发展的措施是A.开发山地,扩大耕地面积 B.大量开采地下水,灌溉农田C.修建防渗漏灌渠,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D.营造防护林网,保护农田【答案】25.AC 26.CD【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荒漠化的防治。

(2014·新课标Ⅰ卷)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

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

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

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

据此完成1~3题。

年份 2 2012 2013植株数量灌木植物 1 1.00 1.00 1.00 1.00 草本植物 1 1.18 1.20 1.21 1.23地上生物量灌木植物 1 1.09 1.10 1.12 1.11 草本植物 1 1.47 1.55 1.52 1.53地下生物量灌木植物 1 1.01 0.99 0.98 0.97 草本植物 1 1.21 1.29 1.42 1.581.①生物量提高②生物量降低③植株密度改变④植被分布改变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2.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A.植株数量 B.总生物量 C.地上生物量 D.地下生物量3.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 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答案】1.A 2.D 3.D(2014·上海卷)(十三)地貌影响城市布局,制约其空间拓展方向。

读杭州湾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14分)杭州湾(澉浦以东)为喇叭状的三角湾,长期以来,北岸受到冲刺侵蚀,南岸不断淤涨……33.比较杭州湾北岸和南岸的城镇、公路距岸线的远近差异,并阐述杭州湾北、南两岸城镇建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8分)【答案】33、距离远近差异:杭州湾北岸城镇、公路距岸线很近,甚至紧贴岸线;而杭州湾南岸,城镇、公路距岸线相对较远。

北岸建设需注意问题:由于杭州湾北岸易于遭受海浪冲刷,岸线向后退缩,城镇与公路建设应该向背离岸线的方向拓展,采取措施,防治海岸崩塌、后退。

南岸建设需注意的问题:由于南岸快速淤涨,滩涂面积较大,城镇建设中可以适当利用滩涂荒地;注意保护滩涂湿地生态环境。

(任答一点即可)【考点定位】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措施。

(2014·新课标I卷)36.(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大于等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6分)(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

(5分)(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7分)(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止措施(6分)【答案】(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

(2分)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2分)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处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

(2分)(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2分)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3分)(3)(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2分)侵蚀路基(和路肩);(2分)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

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2分)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1分)(4)(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堆(高立式沙障)。

(2分)(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

(2分)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2分)(若所提措施不符合当地实际,如植树造林,不得分。

)【考点定位】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及成因,风沙灾害的影响及治理措施。

【2013年高考题】(2013•海南卷)图5示意我国39°N附近某区域。

读图5,完成18-20题。

18.图示区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地区是()A.甲B.乙C.丙D.丁19.限制丙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A.光照B.水分C.坡度D.温度20.如果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将会导致()A.甲地区植被退化B.乙地区沙化C.丙地区荒漠化D.丁地区植被改善【答案】18.D 19.B 20.C【考点定位】该题组考查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和流域农业生产。

(2013•重庆卷)地理兴趣小组对某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的调查。

据此回答9-11题。

9.在调查之前,该组同学需要优先收集调查区的地形图和( )A.气温分布图B.降水量分布图C.工业分布图D.旅游景点分布图10.流域产沙量(一定时间内流域内产出的泥沙总量)是水土流失调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

同学们提出了四种获得流域流域产沙量的方法,可行的是( )A.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累加B.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平均C.在流域源头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D.在流域出口处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11.图4是几位同学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坡度与单位面积产沙量关系曲线,其中符合水土流失一般规律的是( )200 0 400 600 800 1000 10152025 3530 40坡度(°) 单位面积产沙量(g /m 2)图4④③② ①A.①B.②C.③D.④【答案】9.B 10.D 11.A【考点定位】该题组考查流域生态环境建设。

(2013•江苏卷)梯田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典范。

图1是四种不同类型梯田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回答第1题。

1.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反坡梯田的优点是( )A.保水保土效果更好B.修筑难度小C.利于机械化耕作D.便于灌溉施肥【答案】A(2013•安徽卷)35.(35分)图13为陕西省主要苹果基地分布图。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陕西高原南部过去以种粮为主,产量低。

20世纪90年代成功引种优质苹果目前该地区苹果产量、浓缩果汁出口量位居全国前列。

然而在果业发展中,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影响果品品质、果渣露天堆放污染环境,农村新村缺乏等问题突出。

(1)指出该地区过去种粮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10分)(2)简述该地区种植苹果的优势自然条件及其效益。

(14分)(3)针对果业发展的问题,试从循环经济的角度设计解决方案。

(11分)(提示:可用示意图表达)【答案】(1)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土地生产力下降,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

(2)条件:塬面宽阔,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海拔较高,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降水适中。

效益:有利于恢复植被,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果品加工业的发展,增加农业附加值;有利于增加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实现脱贫致富。

(3)方案一(文字表述方式):果树下种草,草和果渣等做饲料发展畜牧业,解决果渣污染问题;果渣、粪便等放入沼气池发酵可解决农民日常所需的能源问题;沼渣、沼液肥果园,解决过量施用化肥问题方案二:方案设计可用示意图,文字等方式表达,只要能针对实际问题,体现循环经济思想,具有可行性均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