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1词类
词组的地位开始受到重视
• 本世纪中期结构主义思潮影响汉语语法研 究时期,词组(也称为结构)的地位开始 受到重视。
• 赵元任著、李荣编译的《北京口语语法》 (1952)就用几种基本结构阐释汉语口语 的造句法;
赵元任《施氏食狮史》
•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 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 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 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 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 食是十狮。食时,始识是十狮,实十石狮 尸。试释是事。
中文对欧洲文法的借鉴
• 由于中、西文化交流的频繁,现代的白话文 无形中已经加进了欧洲文法的概念。几十 年来中国所推行的现代汉语规范化,实际上 就是用欧洲文字文法的概念,来加强和补充 白话文句中各成份的逻辑联系,使它们之间 的逻辑结构更加严谨。
中文对欧洲文法的借鉴
• 无疑,现代白话文在吸取了欧洲文法的一些 概念和逻辑后,完全可以用来陈述逻辑要求 严格的概念。
中文对欧洲文法的借鉴
• 俄文中名词的属性,比德文更加细致,除也有 单多数、阴、阳、中性的区别外,格位的划 分多达六格。单从这一点来讲,俄文的文法 对事物(名称)的相互关系,处理得更加细致, 因此,在俄国人的思维中,或许也体现了这样 的特点。
中文对欧洲文法的借鉴
• 20世纪以来,中文的单字虽然变化不大,但文 体,也就是文字组合的方式和文法,却发生了 根本的变化。
语法知识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培养学生对语言现
象敏锐的观察力,提高分析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
力。
•
1、了解语法的含义
•
2、辨析词和短语
•
3、掌握句子分析方法
•
4、各种句型和句类的特点
•
5、辨析各类复句和句群
•
6、能纠正语法病句
【学习方法】
•
1、普通语言学理论与汉语语法特点相结合。
•
2、国内外语法学理论、方法与现代汉语语法
四、汉语语法体系的建立(略讲)
• 汉语语法体系最初是在模仿和借鉴印欧语 语法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
• 汉语语法学史上第一部建立了比较完整语 法体系的著作是马建忠《马氏文通》。
• 随着汉语语法研究向深度和广度上的拓展, 汉语语法体系也逐渐向科学、系统与全面 的方向迈进。
• 是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 的汉语语法著作。全书 以典范的文言文为研究 对象,取材于四书、三 传、史记、汉书以及韩 愈等人的文章。
118一、汉语词类的划分标准
• 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是词在语法结 构中表现出来的功能类别。
• 汉语词类划分的主要依据是词的 语法功能:
• 承担句子成分的能力、 • 词与词的组合能力、 • 以及形态变化的特点等三方面。
语法与修辞 语法
绪论 第一章 语素 第二章 词类
语法部分【学习目标】
•
通过对语法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对现代汉语
• 借鉴和吸收西方语法理 论,规模宏大、体系完 整,奠定了汉语语法研 究的基础,是中国语法 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五、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 早期的汉语语法著作简单地模仿西方形态 语言的语法模式,只着眼于词和句子这两 级语法单位。
• 由于汉语的语法特征并不反映在词形变化 上,而这些没有词形变化的词所组成的千 变万化的句子又不是仅靠这两级语法单位 足以概括出特征来的,显然,要揭示汉语 的语法规律,还需要探索其他语法单位中 反映出的特征。
分析相结合。
•
3、掌握基本的语法分析方法,并用于分析汉
语实例。
•
4、注意运用对比、比较的方法来巩固所学知
识。
•
5、通过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 难点:语法的特点、词类的辨析、句 子分析、多重复句的分析
• 重点:词类辨析、短语的结构类型、 句子成分分析、各类句型的特点、复句分 析、病句修改 。
• (这几页课件已收录在第三章文字)
• 这篇文言文小说的作者是赵元任先生。赵元 任(1892~1982)江苏武进人,国际知名的 语言学大师,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者之一。 被尊称为“中国语言学之父”。
• 50年代初期,有人提议汉字全部拼音化,以 解除小学生识数千汉字的痛苦。赵元任老先 生戏写这篇《施氏食狮史》,希望通过这篇 短文,说明语音和文字的相对独立性。引证 中文拉丁化所带来的荒谬。
• 不过,从历史的角度,中文和欧洲文字在各自 社会中所曾起过的作用,对各自世界观形成 的影响,似乎是难以磨灭的。
• 以上文法观点出自《东西方的文字、思维 和世界观》杨宗鑫,怀化学院学报Feb.2003
一、语法的内容
• 语法包括词法和句法两部分。
• 1、词法
• 主要是指词的结构方式、词形变化和功能 分类的规律。
2、句法主要指短语和句子等语法单 位的构成和变化的规则。
• 主要包括:
• 短语结构规则 • 句法结构规则 • 句类、句型 • 复句、句群等内容。
二、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 (一)语序和虚词是主要语法手段 • (二)词类与句法成分没有对应关系 • (三)词、短语、句子的构造基本一致 • (第一章已讲)
• 在现代人看来,古文中常有概念模糊、逻辑 联系不清的字句,要多方推敲才能理解。
• 1、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 如乐何。”
• 2、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 礼让为国,如礼何?”
•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 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 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 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中文对欧洲文法的借鉴
• 德文所有不仅有单、多数之分,阴、阳和中 性之别,而且还分成四格。此外,在德文的文 句中,不论名词的位置在哪里,它都以大写字 母开头,看起来有如鹤立鸡群。
• 在德国人的思维中,对诸多事物(名词)的概 括如此细致,地位如此突出,这也许是德国在 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近两百年来,物理、化的形成过程、内容及特点
• 语素部分简化略说。
中文对欧洲文法的借鉴
• 欧洲人的世界观正如欧洲文字所体现的,十 分重视个体、单元的(组成总体的各个成份) 的属性,并倾向于对它们之间互动的关系进 行分析。相对来说,中国人的思维比较重视 总体的、综合的方面。这正是东方和西方 世界观中表现的主要不同之点。其原因似 应与文字的不同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