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

《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

《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修订工作大纲水利部天津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修订组二○○三年五月批准:谢熙曦审定:郑永良计划处:孙继栋技术处:牟广丞水工处:武永新规划处:孙建峰编制:许学伟一、修订的目的及必要性《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50-92)由建设部、水利部于1993年2月8日以建标[1993]72号文发布,自1993年7月1日起执行。

该规范执行以来,对指导城市防洪工程的规划、设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998年长江大水以来,各地修建了大量城市防洪工程,从治水政策到工程实践,对城市防洪工程的认识在逐渐深化,同时在执行规范过程中,也发现原规范有些内容需要增补或修订。

本次拟补充或修订的内容如下:1.对原规范“总体设计”一章的内容进行补充。

主要补充以下内容:(1) 补充城市防洪总体安排。

城市防洪工程是流域防洪体系的组成部分,城市要达到预定的设计防洪标准,需通过合理、有效运用该城市(或流域的)防洪工程体系来实现。

因此,合理确定各项治理工程措施的防洪作用,并从调度上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确保城市防洪目标的实现。

总体设计一章,需从宏观上阐明城市防洪工程的总体安排。

(2) 城市防洪需考虑上游水库和蓄滞洪区的作用,增加城市上游水库和蓄滞洪区规划安排及汛期控制运用的内容。

(3) 总体设计一章中,增加环境保护、工程管理等内容。

结合环境保护,增加城市防洪工程综合利用、改善环境、绿化、美化等内容;加强工程管理,增加工程实施后,工程运行管理的有关内容;2.增加城市排涝工程设计的内容3.增加城市防洪减灾非工程措施的内容。

4.对其它章节的内容进行补充或修订。

5.鉴于防潮工程的特殊性,将“海堤工程”一章单独列出。

通过对规范的补充或修订,使规范在内容上进一步完善,为城市防洪工程设计提供技术依据。

二、修订依据与原则(一) 修订依据1.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管理局,水总局科[2002]15号文“关于下达2002年度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技术标准制定、修订项目计划及主编单位的通知”。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6.防洪标准GB 50201-947.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 252-20008.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 50-929.江河流域规划编制规程DL 201-9710.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 204-9811.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规范SDJ 302-8812.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 72-9413.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L 44-9314.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 1-200215.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6-9816.水闸设计规范SL 265-200117.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8-9918.泵站设计规范GB/T 50265-9719.港口及航道护岸工程设计与施工规范JTJ 300-200020.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SL 171-9621.水闸工程管理设计规范SL 170-96(二) 修订原则1.以原《规范》为基础,结合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及治水新思路和《规范》发布并实施以来应用中的问题及近年来技术发展和实践经验总结,对原规范进行修订补充。

2.修订工作坚持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原则,在新《规范》中,既要有原则规定,又要体现一定的灵活性;既要反映我国近年来成熟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又要借鉴并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和新理论、新技术;既要结合我国实际和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需要,又要体现国内和国际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技术水平。

3.明确与国家标准和本行业及相关专业标准的关系。

4.修订后的新《规范》由正文、条文说明、附录三部分组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将遵守SL 1-2002《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国标应遵守相应规定)。

(三) 修订本规范重点应注意以下几点1.修订工作在原《规范》基础上进行,保留原规范主要内容,仅对不足之处进行补充、修订。

2.突出重点,不搞面面俱到。

(1) 突出城市防洪工程的特点①城市防洪标准较高;②城市洪灾形式多样,如洪、涝、山洪、泥石流、风暴潮;③与城市所在流域的防洪工程体系关系密切;④注重非工程措施的运用;⑤与市政建设相结合,注重环境效益。

(2) 内容有粗有细。

由于城市防洪工程涉及面广,与相关规范尽量做到不搞重复,形成互补关系;(3) 重点反映与城市防洪安全有关的内容;(4) 涉及建筑物的具体设计,首先要强调建筑物防洪效果与防洪标准的一致性及建筑物的安全性,从而保证城市防洪的安全。

3.强调城市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性。

体系中的每个单项的防洪工程,都是城市防洪体系的组成部分,并通过防洪工程体系发挥作用。

4.应贯彻并体现《防洪法》、《江河流域规划编制规范》有关城市防洪的指导思想。

5.内容上要体现我国国情,把国内经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经验吸收进来。

(四) 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我国城市范围内的江(河)洪、涝、海潮、山洪、泥石流防治等防洪工程的规划、设计。

重要的工矿区可参照执行。

(五) 技术路线1.根据水规总院《技术标准修订工作暂行办法》,修订工作应通过专家研讨会的形式,充分吸收国内专家的工程实践经验,并在《规范》修订中予以反映。

2.进行适当的资料收集和调研工作,主要了解国内有代表性的工程及重点设计单位在执行《规范》中所总结到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3.对计算方法、计算公式的修订,要有充分论据,重大的问题要进行专题研究,并提出专题报告。

三、修订的主要内容(一) 修订的主要内容1.对城市防洪工程总体设计的内容进行补充(原规范已有,补充);2.增加城市排涝工程设计的内容;3.增加城市防洪减灾非工程措施的内容;4.对其它章节的内容进行补充或修订;5.将“海堤工程”一章单独列出;6.编写修订后新《规范》的强制性条文。

(二) 修订后新《规范》的章节和内容1.总则1.1 修订目的1.2 规范适用范围1.3 城市防洪工程设计原则与依据1.4 引用标准2.设计标准2.1 城市等别划分及防洪标准2.2 城市防洪建筑物级别2.3 城市防洪建筑物安全超高2.4 城市防洪建筑物稳定安全系数3.工程水文3.1 设计洪水3.2 设计涝水及承泄区特征水位分析3.3 设计潮位3.4洪、涝、潮遭遇分析4.防洪工程总体设计4.1 一般规定4.1.1总体设计任务及编制依据4.1.2总体设计的原则4.1.3城市防洪工程体系4.2 总体布局4.3 调度运用4.4 洪灾防治4.5 涝灾防治4.6 山洪防治4.7 泥石流防治4.8 海潮防治4.9超标准洪水安排4.10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4.11工程管理5.堤防工程5.1 一般规定5.1.1堤线布置5.1.2堤距确定5.1.3 设计水位5.1.4 堤顶高程5.2 防洪堤5.2.1堤型选择5.2.2筑堤材料5.2.3填筑标准5.2.4堤顶结构5.2.5渗流稳定5.2.6抗滑稳定5.2.7堤岸防护5.3 防洪墙5.3.1适用条件及结构形式5.3.2基底抗渗稳定5.3.3防洪墙稳定及结构强度分析5.3.4防洪墙结构要求(如基础埋设深度及变形缝、止水设置等)5.4 基础处理5.4.1堤基处理的一般要求5.4.2不同堤基的处理措施。

(1) 砂砾石层;(2) 软土;(3) 湿陷性黄土;(4) 疏松砂土及少粘性土(粘粒含量小于15%);(5) 高压缩性土等。

6.河道与河口整治工程6.1 一般规定6.1.1河道及河口水沙特性6.1.2河道及河口演变趋势分析6.1.3河道及河口整治原则6.1.4整治工程布置6.1.5整治工程选型6.1.6整治工程荷载分析6.1.7整治中应注意的问题6.2 护岸(滩)工程(1)坡式护岸(2)坝式护岸(丁坝、顺坝)(3)重力式护岸(4)板桩式护岸(5)桩基承台式护岸7.海堤工程7.1 一般规定7.1.1布置原则7.1.2总体布置7.2 海堤工程设计7.2.1堤型选择7.2.2堤顶高程7.2.3断面设计(主要包括:海堤断面结构尺寸、护坡、护面、护肩、防浪墙、消浪体等)7.2.4防渗设计7.2.5稳定计算7.3 基础处理7.3.1一般要求7.3.2基础处理措施(1)土工织物或砂垫层(2)排水砂井或塑料排水板(3)轻型井点(4)砂井——真空预压(5)强夯(6)爆破挤淤填石(7)深层搅拌8.治涝工程8.1一般规定8.2总体布局8.3 蓄涝区及承泄区规划8.4 骨干排涝河道整治8.5 排涝泵站9.防洪(防潮)闸9.1 一般规定将原规范中9.5.5工程安全监测的内容移至本节。

9.2 闸址选择9.2.1闸址选择原则(补充与城市总体规划相结合、与市政工程相协调、兼顾各方面利益的内容。

)9.2.2闸址选择对地基的要求9.2.3不同功能闸闸位选择条件9.2.4水工模型试验验证9.3 总体布置9.3.1总体布置原则(强调城市防洪工程需与城市环境相协调,注重绿化、美化,充分发挥防洪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9.3.2闸室布置应满足功能和运用的要求9.3.3闸底板高程确定9.3.4闸孔及总净宽确定9.3.5闸顶标高确定9.3.6闸室与两岸连接9.3.7闸门与启闭机9.3.8消能防冲设施布置9.3.9防渗、排水设施布置9.3.10上、下游护岸布置9.3.11鱼道设置9.3.12交通要求9.4 水力计算9.4.1单宽流量确定9.4.2消能设计9.5 结构与地基计算9.5.1闸室、岸墙、导流翼墙稳定计算9.5.2软弱地基(土层)整体稳定计算9.5.3闸室沉降量计算9.5.4避免不良地质条件,防止不均匀沉降10.交叉建筑物10.1 桥梁10.2 涵洞与涵闸10.3 交通闸10.4 渡槽11.山洪防治11.1 一般规定11.2 小型水库11.3 谷坊11.4 跌水、陡坡11.5 排(撇)洪沟道12.泥石流防治12.1 一般规定12.2 泥石流计算包括流量计算、流速计算。

12.3 泥石流整治工程设计12.3.1总体布局12.3.2排导工程12.3.3渡槽工程12.3.4涵洞工程12.3.5拦碴坝工程12.4 泥石流整治生物措施12.4.1总体布局12.4.2林业措施12.4.3农业措施12.4.4其他措施12.5 泥石流堆积区规划13.城市防洪非工程体系设计13.1 水文、气象、海潮自动化测报系统13.2 城市防洪调度预案编制13.3 防汛指挥调度系统,主要包括:(1)洪(涝、潮、泥石流)信息采集及预报系统(2)通信系统(3)计算机网络系统(4)决策支持系统(三) 专题研究泥石流防治调研四、进度计划从正式开展工作到完成报批稿,计划用两年时间。

总体计划:1.“修订工作大纲”经总院审查后,用半个月时间对“修订工作大纲”进行修改,并正式开展工作;2.用15个月时间完成规范征求意见稿及专题研究;3.用6个月时间完成送审稿;4.用3个月时间完成报批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