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山旅游乡土民俗文化谱写都市田园新牧歌

金山旅游乡土民俗文化谱写都市田园新牧歌

[中国旅游报]金山旅游:乡土民俗文化谱写都市田园新牧歌
2010-8-26 14:58:58来源:中国旅游报
江南的小桥流水,总有一份别样的闲情逸致,让人情不自禁流露出亲近来;而江南的田园乡居,也总是带着一份村野意境,无不使人流连忘返。

位于上海市西南郊外的金山,便是一处这样的江南水乡之地。

这里河泾密织、田园阡陌,是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这里更是春有花、夏有阴、秋有果、冬有青,早被往来客人形容为上海的“后花园”,于是,也孕育出了魅力独具的金山乡村休闲旅游。

似乎是在不经意之间,金山旅游声名鹊起于沪上,从2004年至今短短6年多时间里,金山的枫泾古镇、中国农民画村、东林寺、廊下生态园、城市沙滩等一批景点,已悄然变身为上海乡村休闲旅游的地标性品牌,而水乡婚典、原生态情景剧、世博农家、蟠桃节,则无一不是令游客足以久久品味的经典之作。

其间可以定论的,是一个文化特色鲜明、乡土气息浓郁的大旅游格局正在金山人的探索中形成并发展。

文化:助力金山旅游品牌之路
2004年,作为金山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品牌,有1500多年历史的上海首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枫泾古镇,在整合了程十发国画、丁聪漫画、金山农民画和围棋“三画一棋”等旅游资源后,正式向游客开放,标志了金山旅游从无到有的开端。

2009年刚刚荣膺“新沪上八景”的枫泾,曾被无数文人墨客形象比喻为“吴根越角”,这个历史上以一条小河为界分属江、浙两地的水乡古镇,至今仍完好留存着古界河、古桥、古庙宇、古戏台、古井等人文遗迹,烘托出一份历史的悠远。

如今,吴越文化已成为枫泾最亮的招牌,每年在此举行的“吴越水乡婚典”已历五届,每每游人趋之若鹜,盛况空前,已成为上海旅游节的经典品牌,随着上海城郊交通枢纽的日渐成形,得天独厚的水乡风情和历史文化积淀,令枫泾成为上海乃至外来游客乐于前往的观光休闲小镇。

而距古镇数里外的中洪村,则是中国农民画村的所在地,权威部门曾用这样的话语形容这个江南小村:一群农民,一个村庄,让世界为之惊叹。

40多年前,作为金山农民画的重要发源地,这里的一群农民将当地灶壁画、剪纸、刺绣、雕刻等民间艺术手法入画,创作出众多散发着泥土气息的画作。

画村将复古的江南老式民居与中洪村的原生态面貌巧妙结合,配以小桥流水、菜园鱼塘、草棚水车、农铺谷场、石磨陶瓮等农家景物,构成一种典型的“采菊东篱下”式的乡野情致,并获评为“中国十大魅力乡村”和“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此外,廊下镇还利用现代农业园区丰富的农业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开发的果园采摘、农园观光、林下踏青、乡村交友等旅游产品,已经成为沪上游客的休闲时尚。

而廊下充满原乡民俗风情的莲湘节、原生态情景剧《姚府娶亲》、江南土布服饰、五谷贴画等,也已成为了上海乡村旅游的文化品牌。

今年上海世博会,金山区通过整合乡村民俗、自然生态、民间艺术、特色美食等乡土文化资源,在上海率先创建了“世博农家”,为世博游客提供了一个体验上海乡村生活、感受江南民俗文化的窗口,截止8月初,廊下世博农家已接待游客8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2000多人次。

目前,金山旅游已形成了以枫泾古镇、中国农民画村和东林文化风貌保护区为代表的民间文化旅游区,以廊下为核心的生态观光区,以滨海景观和城市沙滩为代表的休闲度假区。

民间文化、生态文化、滨海文化、佛教文化在这里交融。

举农业旗、走旅游路、唱文化戏,今日的金山旅游,正以融合多样的特色文化,吸引着中外游客的目光。

创新:探寻乡村旅游金山模式
中华村,只是金山区廊下镇一个并不起眼的水乡小村,然而这些年名头却越来越响。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中华村不仅成为上海乡村休闲旅游的重要地标,还使当地农民从传统农业中跳出来,利用闲置资产兴办农家乐,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中华村农家乐通过“政府主导、品牌企业引领、当地农民参与”的模式,由旅游企业租赁农民闲置农宅,参照星级酒店标准统一装修,统一经营,同时兼顾当地居民居住环境、生活条件、生活质量的改善,农民出租闲置房屋不仅可
获得租金收入,同时还可在农家乐做服务员打工,获得一份工资收入。

政府在基础设施改善、从业人员培训等方面给予引导和支持。

这一模式由于使企业和农民获得双赢,调动了双方参与乡村旅游的积极性,而被旅游业内人士称为“金山模式”。

发展乡村旅游带给农民的利益和实惠是直接的,中华村兴办农家乐后,村里68岁的李菊观阿婆,就把自家的二层小楼出租给锦江集团开起了农家宾馆,不仅每年能收入2万多元的租金,有一手好厨艺的她还被锦江集团聘为员工,专门为游客烧制地道的农家菜饭,每月工资1200元,两块收入加起来,李阿婆算算一年的收入就增加了3万多元。

据了解,金山区仅中国农民画村、中华村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就直接或间接为农民提供了上千个就业岗位,面对源源不断到来的客流,农民纷纷开起农家饭馆、小商店、卖起了农副特产,打开了增收的门路。

中华村农民富连观开办的“富阿姨饭店”,由于自产的果蔬新鲜可口,地道的农家菜有特色,一年四季客人不断,她每年收入超过10万元,还带动其他农民在村里开出了7、8家农家饭店,成了当地农民的致富带头人。

发展乡村旅游,让当地的农民通过土地置换有一块、房屋租
赁补一块、游客服务增一块、农副产品买卖多一块,增加了收益。

使农民失地不失利、失地不失权、失地不失业。

远见:铸造乡村旅游集聚高地
站在新的起点,立足于加快金山旅游业转型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品质的乡村休闲度假旅游服务,金山区旅游局在“十二五”发展的思路是:重点发展“都市型乡村旅游”,打造低碳生态旅游、滨海度假旅游、佛教文化旅游、休闲美食旅游、会务商务旅游、体育运动旅游等产品,进一步集聚人气、商气,不断延伸产业链,让旅游业在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实现产业转型,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中发挥更大作用,为金山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提供服务和有力支撑。

金山旅游将以沪上新八景“枫泾寻画”为核心,打造绿色乡村文化观光线、蓝色滨海城市度假线,使金山成为低碳生态体验地、观光度假休闲地、宜居宜游最佳地;着力树立农民画、古镇、新农村、佛教文化、滨海休闲运动五大品牌;加快实现从观光向观光休闲度假,加快实现以旅游资源为中心向以游客为中心转变,加快实现从景点建设向综合服务配套和市场营销转变,加快实现由门票经济型向产业经济型转变,从而实现金山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金山将建设成为上海滨海旅游门户、江南特色水乡门户,中国新农村生态旅游示范区,与上海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相匹配的乡村文化旅游集聚高地,在长三角地区有一定影响力的休闲旅游目的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