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1.期学术论坛(总第228期)ACADEMICFORUMNO.1,2010(CumulativelyNO.228)世界历史整体发展的启示——世界历史发展趋势与21世纪战争与和平预测杨泽喜[摘要]世界历史发展趋势是整体发展,战争与和平的较量伴随世界历史整体发展进程在演进着。
2l世纪共同发展是世界历史进入新阶段各民族国家的必然选择,虽然战争的威胁仍存在,但制约战争的因素在增长,和平秩序终将取代战争秩序,人类社会将进入一个和平稳定的发展期。
[关键词】世界历史;整体发展;战争与和平[作者简介】杨泽喜,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国际关系与中外关系史专业博士研究生,黄石理工学院人文社科部教师,湖北武汉430072[中图分类号]Kl[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434(2010)01—0073—05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由初级到高级整体发展的过程。
在世界历史整体发展进程中为什么始终伴随战争与和平的较量,战争的实质是什么?大规模战争能否避免?持久和平能否构建?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国际社会。
战争与和平问题影响民族国家乃至人类社会发展前景,科学预测2l世纪战争与和平关系人类社会的未来。
一、世界历史整体发展的趋势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
人类历史的纵向发展是指因物质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由低级社会形态向高级社会形态的更迭。
人类历史的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密切联系,终于发展成为整体性的客观过程。
15世纪,西欧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殖民扩张,把亚、非、拉广大民族、国家卷入世界经济市场,接着资本主义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附)。
蒸汽动力标志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到来,促进了生产力特别是交通工具的发展,频繁交往密切了各国家、各地区间的关系,世界历史整体发展初见端倪。
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科技革命标志着人类社会电气时代的到来,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此时,垄断资本伸展到全球,各民族、各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人类社会已基本形成为一个整体。
这时期人类社会开始了实际意义上的世界整体发展的历史进程,这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强行输出商品、输出资本、抢占殖民地、瓜分世界的结果瞄1。
20世纪50年代以前是世界历史整体发展的初级阶段,它以资本主义的崛起及其殖民活动为主要内容。
日渐形成的以殖民体系为依托的市场体系和国家体系必然具有掠夺性和统治性的特征。
尽管资本主义犯下种种罪行,但在世界历史整体发展进程中它的作用是进步的,它将涣散无序的世界分为西方和东方两大块,变成了以东西方为本源,以规则制度为纽带,表现为市场体系和国家体系的多样化统一的整体。
它具有“双重使命”,破坏的使命中有进步性,建设的使命中也不乏掠夺性,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充满着矛盾统一的辩证法【3】(剐。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历史整体发展进入高级阶段,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迅猛冲击下,世界历史整体发展趋势不断加强。
第三次科技革命73万方数据带来了战后世界经济腾飞,世界市场急剧膨胀,世界贸易迅速扩大,国际分工和国际协作进一步深化。
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国际垄断组织空前发展,跨国、多国公司遍布全球,国际性经济机构及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国际组织大量出现,区域经济集团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日渐明朗,一个统一的主要由经济体系联系而形成的世界整体历史已经形成。
历史发展到当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使世界大约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地球这个巨大村落中,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相互依存、休戚相关,世界历史整体发展已进入新阶段。
世界历史整体发展从初级向高级阶段演进,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类社会又一次大飞跃。
高级阶段的整体发展不再以殖民帝国为依托而始终伴随着强制暴力,以主权国家为基础,和平、发展、平等、依存是世界历史进入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
这一阶段所形成的市场体系和国家体系,不再呈现垂直依附的特征,而是以主权国家共同确认的国际规范为准绳,具有横向共赢的发展趋势。
世界已形成相互联系的以东西与南北两条线为中心的多样化统一的整体,国际规范使整个世界从无序走向有序,从愚昧走向进步。
二、世界历史整体发展趋势中战争与和平的较量在世界历史整体发展进程中始终伴随战争与和平的较量。
一方面,战争使国际社会走向无序状态,世界历史整体发展趋势受阻,和平秩序遭到破坏;另一方面,战争对文明的摧毁又促使人们寻求和平作出努力,国际社会因此走向有序状态。
近代以来,人类社会经历无数次战火洗礼,世界规模的大战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损失,这也促使人们探索和平的途径。
历次大规模战争之后,国际社会力图通过建立国际组织或国际规则来规范国家行为以避免战争给人类带来伤害。
欧洲三十年战争是欧洲各国出于自身利益而展开一场持续三十年的厮杀,这场战争的深远影响在于它们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发展,增强了各国的主权意识。
威斯特伐利亚和会成为近代国际关系和近代欧洲外交史的开端,它显示了一项重要原则,即各国无论大小,都以主权国家身份派出代表参与解决国际争端;它开创了通过召开国际会议协商解决国际问题的先河,奠定了近代国际法的基础。
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到拿破仑战争,74欧洲维持了二百五十年左右的相对和平,这说明协商是可以解决国际争端的,和平是能够维持的。
拿破仑战争使欧洲又陷入了一场持续二十年的动荡,几乎所有欧洲国家卷入其中,引起欧洲格局大异动。
拿破仑帝国覆灭后,各战胜国在维也纳召开国际会议,所有欧洲国家都有代表参加,最后形成维也纳体系。
在欧洲的政治设计上,维也纳体系确定了“正统原则”、“补偿原则”和“新干涉主义”,以实现“欧洲协调”的目标。
通过定期举行外交大臣或国家元首会晤,互通信息,是达到欧洲协调的最好方式。
学者们评价维也纳体系是导致稳定的国际体系,它维持了欧洲一百年的总体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大国为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发动的人类历史第一场世界范围的大战,这场战争持续的时间虽较短,但波及范围广,影响大。
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目的是维护世界和平秩序,并因此建立了人类第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
遗憾的是这个体系由于列强分赃不均,加上对战败国惩罚过于严厉,事实上仅维持了20年的世界整体和平。
这也促使人们对建立国际组织的更深刻反思。
第二次世界大战人类又经历一场浩劫,二战较之一战的损失要严重得多。
经历劫难的世界在反思:如何避免战争?联合国无疑是二战后成立的最重要的全球性国际组织,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联合国成立的目的首先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并为此宣布了国际事务中必须遵守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包括主权平等原则;权利和义务统一原则;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国际关系中不得使用武力和威胁原则;集体安全原则以及不干涉本质上属于一国内部事务原则。
这些原则已被广泛接受,尽管也屡遭侵犯,但侵犯行为在国际上失去了合法性。
60多年过去了,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充分证明健全的国际组织能够维护世界和平。
战争与和平的较量给世界历史整体发展造成巨大影响:战争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财产损毁,人类文明遭受巨大破坏,人类和平受到极大威胁,和平发展的世界秩序被打乱;残酷的战争事实也使人类思考如何避免重踏历史覆辙,从人们对和平所作的努力看,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可以维持相当长时期的和平。
战争的非理性遭到惩罚,和平的理性选择就成为必然。
但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事实,即这些和平仅仅是相对和平,持久和平似乎无法实现,问题究竟出在哪JD?万方数据三、战争的实质与构建持久和平的探索解答和平相对性的原因必须回答战争的实质是什么,因为分析战争实质可以找出战争爆发的原因并从中探索持久和平的途径。
世界上引发战争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中国先秦的军事家吴起曾说:“凡兵之所起者有五:一日争名,二日争利,三日积恶,四日内乱,五日因饥。
”当然,分析战争发生的原因不能满足于如此简单的归类,应该从纷繁复杂的具体战争中发现战争原因的共性。
经历漫长过程的认识,近代以来人们对战争的认识更接近于战争的实质。
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要服务于国家的整个对外政策目标,因此,不能为战争而战争,而应该通过战争来追求外交所不能达到的目标。
“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
”[4】(聊’马克思认为:战争是阶级政治的继续,战争是阶级斗争的表现形式,各阶级的立场决定了本阶级的政治态度,战争是解决阶级矛盾的工具。
列宁发展了马克思的战争实质论,认为战争是交战国双方政策的继续,战争从属于政治,是实现政治的特殊手段。
毛泽东则认为: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
因此,战争的实质就足政治的继续,是无法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才采取的暴力措施。
基于战争实质分析可以提出假设:如果利用政治手段通过和平方式能够解决国家间的争端,使战争成为一种没有必要的行为,那么持久和平是不是可能实现?学者与政治家从不同角度对这一假设进行探索,力图寻找一条理性方式构建世界持久和平。
二战前,一些学者对如何构建世界和平进行探索,他们认为,理性是人类独有的一种天然禀赋,国家间战争是国际体系无政府的产物,但战争是可以抑制的,国际社会可以通过创造适当条件来达成国际合作。
卢梭对人类痛苦的同情,坚决反对战争,他坚决主张以联合的行动创造带有公意的道德统一实体,这一实体在调和自由与权威时以代表共同体的利益C51(n舭12¨。
康德认为,国家之问战争带来巨大损失,公民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理性最终会使国家之问的关系从霍布斯式的自然状态过渡到法制状态,与战争无法共处的商业精神迟早会支配每一个民族,当世界受到战争威胁时,各国因利益往往通过调解来防止战争嗨】(啪)。
二战后,学者对构建持久和平的探索进一步深入。
以罗伯特-基欧汉为代表的制度自由主义理论认为主权国家不再是世界政治唯一的国际行为体,越来越多的超国家和跨国家组织在国际层次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体化的发展不仅使得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加深,而且加强了军事、政治、经济、环境和生态等领域全方位的相互依赖,世界事务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
英国学派受格劳秀斯的理性主义传统影响,其代表学者布尔认为:国际社会不必在各国拥有一致文化的基础上生成,而可以通过社会交往逐渐培养共同的利益观和整体归属感‘7】(一州。
学者的探索给国际社会构建世界和平实践提供了思想启迪与理论支撑。
一战后,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主张以集体安全原则取代欧洲长期奉行的均势原则,国际联盟就是在威尔逊的极力倡导下建立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