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经》习题

诗经》习题


10、结合你平常所学,谈谈你对文中“君子”“淑 女”的理解。 品行端正有修养的人 美丽善良纯洁的女子 11、 诗中被后人常引用的名句是:关关雎鸠,在河 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A、《蒹葭》选自《诗经· 大雅》,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 不得的诗。(选自《诗经· 秦风》,诗经里的民歌属于 “风”。) B、全诗重章反复,一意化为三叠,具有音乐美,用韵先响 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C、全诗三章,每章八句,诗的旨意在第一章就全部体现出 来。 D、本诗的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路远难寻。结尾却 用“伊人”一转,似乎“她”就在面前,这里写的是一种想 象。 2.思考:本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特点?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 又起到什么作用? 凄清而苍凉的秋景 衬托人物内心的空虚惆怅之情
5、诵读这两首诗,简要说说它们各自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 么? 《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 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6、《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请思考: 《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 什么作用?
《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 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 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 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C.4、B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 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 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 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 动词,且表使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 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 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 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 ·周南》
找意中人。②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3)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 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答: 。
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 十分谐调,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 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如《蒹葭》全 篇三章十二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 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 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9、比较《关雌》和《蒹葭》在写法上的异同。
6.诗中描写感情波澜的诗句是_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 悠哉,辗转反侧。 7.谈谈你对“琴瑟友之”的“友”字的理解。 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她,把她当成知音、知己,和她相亲相爱。 8、 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 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 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 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 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9、本诗所表现的内容是由爱情引起的相思之苦,运用的艺 术手法是比兴手法
(1)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 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答: 。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 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2)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 什么性格特征? 答: 。 ①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
5、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D ) A 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 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后六句描 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 “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 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及。 C “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 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 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 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 叙事诗。 6、“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景物描写,既点明了地点和景物,又点明了时节,渲染了一 种苍凉幽渺的氛围和色调。
《关雌》着重于叙事,而《蒹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蒹葭》比《关雌》的情 感韵味更浓郁些。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雌》“兴”的特点更加突出。 “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 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境界。
1、统领全诗的句子是: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2、诗中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句子是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3.这首诗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 情?(2分) 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对美满生活,对幸 福生活)的追求。 4.诗中有许多句式相同相似的重章叠句,这种表 达方式有什么作用?(2分) (1)可以充分表达诗人思想感情(1分)。(2) 增加诗歌节奏感和音乐美(1分) 5.诗中写河洲的水鸟,写采摘荇菜,起什么作用? 引起后文(或:起兴作用)
பைடு நூலகம்
5.每小节开头的画线句子是什么描写?这些描写向我们展示 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6.“蒹葭萋萋”的“萋萋”也写作“凄凄”,下面诗句中与 其意思相同的是哪一项? A.良友日零落,凄凄独无伴。 B.春草凄凄绿,江枫湛湛清。 C.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D.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7.每小节结尾句中的“宛”是什么意思?在诗中反复使用, 有什么作用?(3分)
7、在《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 考: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景语情语。诗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清的画面:一个晚秋的早晨,天色朦胧, 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沾带露珠的芦苇。一条河流,蜿蜒而去。望远处, 是一块小小的沙洲。这是一幅萧瑟的晚秋晨光图,烘托主人公凄恻的情感。
8、《关雎》和《蒹葭》两首诗歌大量运用了重章 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 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反复朗读,并体会其作用。
3、 诗中用反复吟咏的形式创造可望不可及的虚幻意境;蕴 涵炽烈相识之情的句子是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 宛在水中沚”。 4、对全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 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 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 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 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 念之情。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 )( ) 窈窕( )( ) 好逑( )( ) 寤寐( ) 溯洄( )( ) 坻( ) 荇菜( ) ...... 2、填空题。 (1) 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 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_ _篇,包括_ _ 、_ _、 _ _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 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 、 、 的艺术手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 , ”
宛是仿佛的意思,写出了“伊人”的若隐若现,可望而不可即,表现了主人 公惆怅失望的感情。
重章叠句 7.①点明季节和时间②渲染冷清、萧瑟的氛围
6.这首诗在结构形式上的特点是 。(1分) 7.请写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萋萋, 白露未晞”、“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在本诗中的 作用。(2分)
8.对本诗的解读欣赏,下列哪一项不正确?(2分)( ) A.“宛在水中央”一句写出了伊人神韵飘逸,气质高雅的美 好形象。 B. 本诗主要叙写一位追求者在深秋的早晨,在长满芦苇的 河边寻找意中人的情景。 C.伊人可以指意中人,也可象征“幸福”、“理想”、 “事业”等一切真善美的事物。 D.全诗流溢着诗人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着追求,但求而 不得的绝望之情。
《诗经》习题
1. 阅读《诗经·蒹葭》,完成(1)—(3)题 蒹葭①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②,在水一方。 溯洄③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④。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⑤。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⑥。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⑦。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⑧。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⑨。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⑩。
7、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 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 分) 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 的晚秋画面。 8、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2 分) 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 思之苦。 9、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 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2分) 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 律优美(1 分),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 有强烈的感染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