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切为了孩子的成长

一切为了孩子的成长

一切为了孩子的成长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以下简称“通师二附”)是一座美丽而烂漫的儿童城。

儿童是这座城的主人,他们在童话般的情境中,恣意书写着活泼可爱的童年。

学校积长江濠河之灵气,汲江淮文化之底蕴,以“素不喜随波逐浪”的独立意志,卓然屹立于江海教育的高地上。

这里有流淌着文化血脉的“珠媚园”,有赓续着人文气象的“镜心楼”,有承载着童年记忆的“童话楼”;这里有心灵向往的“入学仪式”,有精神生长的“十岁庆典”,有终生难忘的“毕业典礼”;这里还有真趣美善的情境课堂,有跨界融合的主题大单元课程,有精彩纷呈的社团活动……陪伴儿童成长的,是“长大的儿童”。

无论是学校创办者张謇,历任校长范姚蕴素、缪镜心等,情境教育创始人李吉林,还是一个个普通的教师,都有“一念之本心”,能够站在儿童的立场,遥望教育的星空。

正是这份对“儿童”的“素直”态度与“澄明”视界,通师二附人始终能够以“童心”为圆心,以“情境”为半径,沿循“童年”的周长,漫步孩子的心灵,涵育孩子的人格。

城里的生活,因童年而宁静美好,因儿童而稚趣优雅,因教育而从容慢悠。

因为,通师二附人始终笃信:唯有对教育原点与初心的坚守,才有勇气把爱和智慧融入孩子的心田,才能与孩子一起在各种教育意蕴的“情境”中,彼此搀扶,相互成全,真正实现“一切为了孩子的成长”的美丽诺言。

这,就是通师二附的“情境气象”与“儿童气质”。

屡开风气之先南通“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

独特的地理位置,养育了南通人“师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弃本”的精神品格。

随着“中国近代第一城”的建设,南通教育更是以先锋者的姿态领跑全国,并在与时俱进中自我革新,自我蜕变,力争上游,形成中国基础教育界的“南通现象”。

而作为其佼佼者的通师二附,甫一诞生就闻名遐迩,成为南通教育的美谈。

这不仅是因为她出生于高贵的书香门第,更因为她兼容并包的“教育气度”和深耕细作的“工匠精神”。

从那时起,“国际视野”“民族情怀”“儿童立场”“文化情境”“创新品质”就成为学校发展的关键元素。

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生活方式的革新,通师二附总是能够以“儿童的生长”为终极关怀,顺势而为,主动改革,创新实践,不断拓展教育新境界,给南通教育带来习习清新之风。

1.素不喜随波逐浪漫步于通师二附校园,我们整个心灵世界都会安静下来。

镜亭边,竹林里,藤阴架下……脚踩簌簌的落叶,听那风过树梢的吟唱,恍惚间,我们的思绪已飘往历史的深处。

这里曾是明代蓟辽总督顾养谦的私家花园,因陆机《文赋》中的“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而得名“珠媚园”。

历史的因缘际会,将通师二附“拒绝平庸,追求卓越”的文化个性养育得熠熠生辉。

1906年3月25日,清末状元、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本着“父实业、母教育”和“民智兮国牢”的思想,偕同他的兄弟张?一起捐赠私资,购买了城中柳家巷陈氏的旧宅修整为校舍,创办了“通州公立女子学校”,并聘请了“才德兼备、深得时人敬重”的范姚蕴素为校长。

她对学校“实力经营、俱微孤诣”。

学校首批学生35名,分为高等、初等两级。

是年11月,张氏兄弟“以女子教育不可无师与国民教育尤须有母”,改“女子学校”为“女子师范学校”,另外招生,而初、高等就作为其附属小学(简称“女师附小”)。

这也是全国最早的师范附小之一。

三年后,生源渐多,张氏兄弟募捐购买了市河岸珠媚园遗址上的王姓楼房及左右民房数百间。

“公立通州女子师范学校”和“公立通州女子师范附属小学”,同一校门出入,女师学生即在附小实习。

“母女同体”的益处在于,师范学生可以“下得来”,能够将理论在教育的原野上转化为鲜活的实践;而学校教师可以“上得去”,能够在师范学校老师的引领下进行教育案例研究和反思性实践。

这样的彼此推动成为学校发展的永恒财富,即使后来两校分离,这样的传统依然长青不衰。

1914年,学校扩大服务半径,由张?妻杨夫人捐助3000元,在校区东部建筑“幼稚园”,为幼小衔接夯实了基础。

1924年,为更好地理解农村孩子,研究农村教育,学校于城北钟山秀山西太阳殿,设北土山分校。

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开始兼收男生。

2012年,占地158亩、投资3亿元的南通崇川学校落成,通师二附将百年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观音山新城,为边郊区域添上“希望之翼”。

2015年,通师二附成立教育集团,通过一体化管理,带动跃龙桥小学、郭里园新村小学一同发展,积极推进了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回首通师二附这跨越百年的美丽,不仅表现在责任担当与普世情怀上,更表现在时时聚焦于孩子的成长上。

20世纪50年代,学校积极试行五级积分法,学习凯洛夫教学法,进行教学“五环节”的实验。

1962年,学校积极开展学制实验。

学校狠抓“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成立“教改办公室”,教研气氛十分活跃。

改革开放后,学校先后就“减轻负担、提高质量、全面贯彻方针”“全面施教、打好基础、鼓励冒尖”“从整体出发、着眼儿童发展”“优化学校管理,深化整体改革”“优化情境,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等课题进行了实验,坚持情境教育研究,在办学理念、管理机制、师资建设、课程计划、教学方法、教育活动等诸方面积极改革和创新,通过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美为境界,以儿童活动为途径,以周围世界为源泉,融通课堂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整体联动,相互作用,全面优化教育环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改革”既是通师二附的生长触角,也是通师二附的内生力量。

教育有常,时代迭变,通师二附始终坚守“一切为了孩子的成长”的办学传统,弘扬“锐意创新,追求卓越”的办学精神,不因循守旧,也不自满懈怠,紧跟时代步伐,勇立改革的潮头,始终走在教育创新的前列,成为教育改革的“弄潮儿”。

2.广开时新课程课程是学校发展的“底色”,也是学生成长的“跑道”。

通师二附始终秉承张謇“对于现行制度,当酌准地方情形,弃瑕录瑜”的办学理念。

由此,生长出“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的丰富而适切的课程。

早在初创时期,学校课程虽“悉照部章、但授课时则略有出入”。

除参照日本及西方办学模式,开设有国文、历史、地理、算术、体操、唱歌、图画、手工、修身、家事、缝纫等11科外,又增设了课外活动,分“网球、技击”两部,还常搞游戏会。

有些学科教材由教员自编,即使采用开明、商务等书局出版的教科书,也相应增补乡土内容,如“酌取改良习惯之材料于修身课授之;关于家事知识之材料于国文、算术课授之;缝纫科多任其自由制作,适各人之用;历史、地理取关于实事之材料,以激起儿童爱国之感悟”。

学校辟有湖桑园,为此还增加了农桑劳动,培养学生栽桑养蚕的技能。

在教学方法上,则“取自学辅导主义、各科以儿童自动为主”。

有些学科还聘请日本森田政子教授。

这些因地、因时、因人制宜的课程,不仅“广视角”,而且“接地气”,颇受时人欢迎,也因此成为学校课程建设与创新的逻辑起点。

教师非常重视教学研究,如学习杜威学说、道尔顿制,以改良教学。

1978年,学校开始情境教学研究。

2001年,为回应全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校以“儿童、知识和社会”为维度,全面实施情境课程。

学校相应地开展了“唱响童年的歌谣”“春风中一片新绿在成长”“巧手会测园博园,有情有境绘家园”“中国近代第一城,我为你自豪”“有趣有味的汉语言”等活动。

近期,通师二附又开始进行“情境活动课程儿童跨界学习的实践探索”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研究,以主题性活动课程为载体,通过开放教育边界,跨学科、跨空间、跨文化地整合学习资源,打破学科之间无形的壁垒,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认知的整体性发展并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视野与方法,重构学习生活。

“贴近地面飞翔”的课程,不仅指向了学校“一切为了孩子的成长”的核心价值追求,还让孩子在“课程”这一跑道中自然、自觉、自在地生长,从而影响孩子的生活方式,改变了孩子的精神向度和文化气质。

3.发出中国课改声音不知何时开始,通师二附的教师一走进学校大门,就习惯性地抬头遥望学校操场西边镜心楼三楼最东边办公室的那扇门。

不管是双休日还是节假日,那扇门总是开着。

靠近这扇门,常常会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她头发已经花白,常常身着暖色调的衣裳,要么埋首读书,要么伏案写作,要么在和青年教师谈课。

她就是年逾七旬,依旧神采奕奕、充满童真童趣的李吉林老师。

李老师是学校教师的“精神领袖”,也是我国情境教育的创始人。

1956年,刚满18岁的李吉林从南通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走进了通师二附的前身――女师附小,成了一名小学语文老师。

从那一天始,这个“在儿童心田写诗”的“长大的儿童”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孩子的世界。

初为人师的李吉林,经常带着孩子来到蒲公英花丛边,看毛茸茸的种子飘飘悠悠地乘着春风飞去河那边;带着孩子去观察船闸,看一艘艘驳船、帆船排着长队开往长江;带着孩子一起数古塔飞檐下叮当作响的风铃;领着孩子一起看中秋满月从小河边冉冉升起……在李老师看来,只有用情感扇动想象的翅膀,才能让孩子的思维飞起来,让孩子的心儿飞起来,快乐地飞向美的、智慧的、无限的童话般的王国。

而这“飞起来的心儿”,可以让孩子的语言变得鲜明而富有感情。

让孩子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生长教育,让学习在真实的情境中真正发生,这是李吉林源于对学生的爱,对教育的质朴理解。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吉林接触到外语情景教学法。

学生在其中舒展的生命状态以及言语智慧的灵性生成,让李吉林既感动又羡慕。

外语尚可如此,母语更可作为!这份冲动,让她欣喜不已,也为她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儿童教育视窗。

她又向下扎根,从我国古代文论的“意境”学说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并将之移植到教育,转换为语文教学的“言说方式”。

经过反复地琢磨、实验、调整,李吉林大胆地提出了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理念。

其核心主张是还儿童一个“真”的世界,在“美”的熏陶感染中,让“情”伴随认知活动,给儿童“思”的宽阔空间,从而开发儿童的智慧。

在情境教学思想建构的同时,李吉林更注重田野式教研内生力的形成。

她从一年级第一学期就进行大量的“说一句话”的训练,3个月后开始“口头作文”,第二学期进行每天“写一句话”的训练,二年级就开始写观察图画日记。

为了教学需要,她半夜起身,孤身一人赶在黎明前到达看日出的观察点,进行实地设计;为了让孩子学好仿生学的课文,她到市场上自己掏钱买鱼……优化的情境,把孩子们教活了。

经过5年(五年制)的首轮实验,李吉林实验班43个学生,有33人先后在报刊上发表文章75篇,升学考试作文成绩优秀率是全区学生平均水平的12倍。

教学有法,大道如一。

在语文学科成功实验的基础上,李吉林尝试向其他学科延伸。

她首先向相邻的思想品德学科拓展,以生动的道德情境、具体的道德形象,唤起儿童的道德情感,达到动情而晓理的境界,使道德教育真正触及、润泽孩子幼小的心灵。

这样,从一个班到全校,从单科到多科,情境教学全面运用到各科教学中。

在此基础上,李吉林提出了“情境教育”的构想,以一个区域广远、目标一致的优化情境,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自由丰富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