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干部的成长境界与修养表态发言心得
体会
前不久,全国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座谈会议强调,要把加强党性修养、弘扬优良作风作为年轻干部培养工作的核心。
如何修养?
古语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年轻干部的成长,也当发乎其内,应注重在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上下功夫。
纵观年轻干部成长的三种境界,试略一述。
“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无悔。
”此第一境界也。
为年轻干部成长之奋旅,是一个耕耘不辍,劳其筋骨的过程;一个策马扬鞭,纵横驰骋的过程;一个雁鸣长空,气贯长虹的过程。
奋身其中,年轻干部如何把好绳缰,跑完赛程?
要敢为人先。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年轻干部欲图大志,必先具备敢为人先的胆略。
这就要从个人“修身治平,心存廊庙”的“官本位”私欲中挣脱出来,不畏“风摧”、不惧“流湍”、不恐“众非”,勇于打破束缚发展的思想樊篱和体制坚冰,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勇士,即使难酬韬又有何悔!同时,年轻干部还需具备敢为人先的实践能力,有勇无谋非大勇,年轻干部要善于在实践中增强超前意识和积累过人本
领,做到善学善思善为,用心用力用功,求真求实求新,化不利为有利,变被动为主动,以取为人先之绩,以立为人先之功。
要只争朝夕。
话及此,不由发思古之幽情,“闻鸡起舞”、“夙兴夜寐”、“念兹在兹”、“席不暇暖”、“枕戈待旦”厖这些圣哲先贤孜孜不怠的奋斗典故,往往催人奋进,让人壮心不已。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受全球金融危机扩散曼延的影响,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年轻干部作为继往开来者,更应秉承古人之遗风,认清肩负的历史重任,增强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立足实情,牢牢把握科学发展的要义,以“舍我其谁”之志,以“中流击水”之豪情,以“喷薄雷风”之魄力,各运其念、各造其势、各力其行、各彰其彩,从而在各自岗位上不断创造新的更大的成绩。
要步步为营。
年轻干部朝气蓬勃、意气风发,大多具有干事创业的激情与抱负,然而,由此也延伸出一些急躁情绪,殊不知,“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忽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性、长期性和复杂性。
必然导致工作中的盲动、蛮干,造成动机与效果的脱节。
因此,年轻干部要力戒浮躁之气,做到步步为营,坚持一切从客观规律出发,立足实际,鼓实劲、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不盲目攀比,不虚张声势,不急功近利。
一切工作经得起实践、历史和群众的检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界也。
为年轻干部成长之发端,是一个累积量变,孤独求索的过程;一个成茧待蝶,痛苦蜕变的过程;一个深根抓土,不可逾越的过程。
困身其中,年轻干部如何破茧成碟,实现人生境界的升华?
当宁静致远。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瞻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由此可知,保持内心的宁静是人生一种智慧、一种修炼、一种境界。
宁静不是无为,是俯蓄内敛;宁静不是停滞,是酝势待发。
面对人生无法获知的预期,面对浮躁之气日盛,功利之心日切的现实困惑,年轻干部要勇于坚守静笃,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积极把握未来,只有掸去心灵的尘氛,我们才可能于静中求知、于静中思悟、于静中细观、于静中升华。
当博学笃志。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理想是支撑,学习是途径。
承流寻源,凡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莫不是“焚膏继晷,立志自拔于流俗。
”像“匡衡凿壁”、“孙康映雪”、“车胤囊莹”、“苏秦刺股”、“孙敬悬梁”、“圆木警枕”等等都不失为历代励志躬读的典范。
欲学古人,当坚苦志。
当前,年轻干部加强学习,不仅是自我的精神追求,更是时代赋予的重要责任。
年轻干部欲遂平生志愿,惟有克服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思想和情绪,侧身修行,不断从书本和实践中汲取营养,丰富内存,增强本领,以达到增强做人做事后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