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980年美国白银期货风暴

1980年美国白银期货风暴

金融阴谋之1980年美国白银期货风暴吕达君1960年代为了缓解白银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不平衡,美国政府不得不出面调节,从战略储备中向市场出售了17亿盎司的白银。

当时美国实行“金本位制度”,不允许美国人买卖黄金,因此,人们认为,持有白银就是防止和对付通货膨胀的最好手段。

1970年,亨特家族通过经纪公司买进了几千盎司的白银。

在1973~1974年,更是大量买进白银。

亨特了解到,白银的生产在今后多年里都无法完全满足社会消费的需求。

市场储备的白银不会太多,由此他产生了一个罪恶的阴谋念头:买空市面上所有的白银,进而操控整个金融市场。

于是纳尔逊·亨特和他的同伙开始非常隐蔽地进入银市,悄悄囤积白银。

根据期货交易所公开的统计数字,短短几个月内,银价也从每盎司2.5美圆上涨到每盎司6美元。

纳尔逊·亨特花费超过1亿美元,买进了超过4000万盎司的白银。

银市已经出现羊群效应,银市交易所投机者众,银价不断上涨,亨特捂仓不动。

1975年,亨特家族需要筹措进一步投机白银所需的巨款,据说前美国财政部长詹·康纳利(John Connally)从中牵线搭桥,亨特最终与德黑兰的阿拉伯巨富们建立了联系:一个阿拉伯富商、两位沙特阿拉伯酋长,以及其他几个富翁。

亨特的兄弟威廉·赫伯特·亨特(William Herbert Hunt)此时也参与进来。

这个由阿拉伯人和亨特家族组成的同盟,以一家国际金属投资有限公司的名义,在百慕大群岛注册,这里是避税天堂。

这样,他们的投机资金就不受美国政府监管,建立了一个在美国进行白银投机活动的指挥中心。

他们做好了冲击美国白银市场的准备。

纽约和芝加哥的白银交易所银价开始缓慢地上涨,随后成交量大幅度增加,光是1979年秋天,就有8000多份、总量为4000万盎司的期货合约到期。

价格上涨速度越来越快。

亨特家族坚持要求按照期货合约来交割实物,使市场白银的流通量越来越少,以此迫使银价持续上涨。

1979年秋,银价突破了每盎司15美元的记录。

富翁们不断买进白银,使已经高涨的投机气氛达到沸点。

这时其他投机者也参与到白银投机中来,他们相信白银价格会继续上涨,并通过买进白银来推波助澜。

他们也开始要求实物交割。

—些重要的贸易公司和期货交易所的白银存货开始被耗尽。

白银市场面临有价无货的危险。

1979年末,1盎司白银的价格已经超过30美元。

这时有许多重要的贸易商行和经纪公司也转而从事白银的投机活动。

在每盎司35美元的价位上,美国安格公司与亨特家族成交了1900万盎司白银。

市场投机活动的规模之大,可见一斑。

此时看好银价必将下跌的伦敦金商莫卡特家族(Mocatta)也参与了进来。

在银价不断创造历史新高的情况下,他们认定银价必将下跌。

于是他们开始大量卖出他们手中没有的白银---期货合约。

因为根据期货合约规定,期货合约到期的时候,必须交付实物,否则必须在期货合约到期之前卖出期货合约---即把交付实物的责任转移到下一个买家身上。

他们做的是“击鼓传花的游戏”---用少量的保证金换取10倍以上的买卖金额期货合约,获取比较大的买卖差价,而转嫁危机于期货合约的承接者。

现在的所谓期货市场,其实就是这样一个由金融大鳄操控市场价格,炒买炒卖期货合约,以牵取暴利,以邻为壑,窥视并且置对手于死地的地方。

大鳄们反而美其名曰“套期保值”,以此引诱不明就里,信以为真的天真的人们上钩。

这是已经被无数历史事实所证明了的。

当你刚刚参与期货市场的时候,大鳄们肯定会丢给一些鱼饵,到你投入大量资金的时候,你就成了大鳄的鱼儿了。

亨特投机集团此时已囤积了2亿盎司的白银,总价值大约是100亿美元。

这些唯利是图,贪得无厌的阴谋家仍然不准备收手,他们的疯狂行为,严重捣乱了白银市场正常的经济秩序,终于惹怒了市场。

不仅惹恼了贸易商行,而且也激起了那些需要白银来维持生产的企业家们的愤怒。

柯达公司每年为生产胶卷需要购买5000万盎司的白银。

一些需要使用白银生产感光胶片的大集团也不愿意看到银价狂涨,许多有关厂商开始向这个损人利己的阴谋集团发起舆论攻势。

蒂芙尼公司(Tiffany&Co)在《纽约时报》上的广告中叱骂:“我们认为囤积好几十亿美元白银的人是丧尽天良的。

”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保罗·沃尔克(Paul Volker)也出面警告银行,不要再为白银投机者提供贷款。

1980年1月初,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COMEX)管理委员会被迫出拳,有史以来第一次限制大买主的买卖数额。

这一规定大大限制了投机行为,但是其他中小投机者还是通过买进白银而不断抬高银价。

1月21日,银价已涨至每盎司将近50美元,这时,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管理委员会向疯狂的白银期货投机者们宣布:从即时起,只允许卖出白银,禁止买进白银。

这对亨特家族来说,无异于致命的一击。

在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发布禁购令后48小时,银价就跌至每盎司30美元。

对于看错行情的投机者来说,银价下跌得越快,他们的损失越惨。

伴随着银价的不断下跌,越来越多的人被迫抛售白银,经纪公司也在拼命把手中的期货合约强制出售掉(结清多头头寸)。

这又引起银价的新一轮大幅暴跌。

许多白银投机者因此被迫退市。

几天后,亨特家族也不得不追加了保证金,数额达到惊人的9亿美元。

但是当到了1980年3月中旬银价已跌到每盎司20美元的时候,阴谋制造者亨特家族把自己推向了崩溃的边缘---已经没有资金平仓。

1980年3月27日,刚开市时银价是每盎司15美元,当Bache公司的经纪人在电话里要求亨特家族再追加好几百万美元保证金用以平仓的时候,亨特家族无奈而沮丧地回答:“我们无法追加保证金。

”在几个小时内,银价下跌到每盎司10美元。

当风声传到股票市场上,股市也出现了混乱。

与亨特家族及其石油产业有关的股票成为抛售对象。

美国亨特兄弟操纵白银期货价格失败——维护市场稳定是发展的基石这个案例是上个世纪期货市场的重要操纵事件,其戏剧性的变化值得我们深思。

20世纪70年代初期,白银价格在2美元/盎司附近徘徊。

由于白银是电子工业和光学工业的重要原料,邦克·亨特和赫伯特·亨特兄弟俩图谋从操纵白银的期货价格中获利。

具体过程见下图。

白银价格从1973 年12 月的2.90 美元/盎司开始启动和攀升。

此时,亨特兄弟已经持有3500万盎司的白银合约。

不到两个月,价格涨到6.70 美元。

但当时墨西哥政府囤积了5000万盎司的白银,购入成本均在2美元/盎司以下,墨政府决定立即以每盎司6.70 美元的价格获利。

墨西哥人冲垮了市场,银价跌回4 美元左右。

此后的四年间,亨特兄弟积极地买入白银,到1979 年,亨特兄弟通过不同公司,伙同沙特阿拉伯皇室以及一些大的白银经纪商,拥有和控制着数亿盎司的白银。

当他们开始行动时,白银价格正停留在6 美元/盎司附近。

之后,他们在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和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以每盎司6-7美元的价格大量收购白银。

年底,他们已控制了纽约商业交易所53%的存银和芝加哥期货交易所69%的存银,拥有1.2亿盎司的现货和0.5亿盎司的期货。

在他们的控制下,白银价格不断上升,到1980 年1 月17 日,银价已涨至每盎司48.7美元。

1月21日,银价已涨至有史以来的最高价,每盎司50.35 美元,比一年前上涨了8倍多。

这种疯狂的投机活动,造成白银的市场供求状况与生产和消费实际脱节。

市场价格严重地偏离其价值。

就在亨特兄弟疯狂采购白银的过程中,每张合约保证金只需要1000美元。

一张合约代表着5000盎司白银。

在2美元/盎司时,1000 美元合10% ;而价格涨到49美元/盎司时就显出少得可怜了。

最后,纽约商业期货交易所在CFTC的督促下,对1979-1980年的白银期货市场采取措施,这些措施包括提高保证金、实施持仓限制和只许平仓交易等。

其结果是降低空盘量和强迫逼仓者不是退出市场就是持仓进入现货市场,当然,由于需要占用大量保证金,持仓成本会很高。

当白银市场的高潮在1980年1月17日来临之时,意图操纵期货价格的亨特兄弟无法追加保证金。

在1980年3月27日接盘失败,白银市场价格出现了下跌。

价格下跌时,索还贷款的要求降临在亨特兄弟面前。

他们借贷来买进白银,再用白银抵押来贷更多款项。

现在他们的抵押品的价值日益缩水,银行要求更多的抵押品。

3月25日,纽约投资商Bache向亨特兄弟追索1.35亿美元,但是他们无力偿还。

于是Bache公司指示卖出亨特兄弟抵押的白银以满足自己的要求。

白银倾泻到市场上,价格崩溃了。

亨特兄弟持有数千张合约的多头头寸。

单单为了清偿债务,他们就要抛出850万盎司白银,外加原油、汽油等财产,总价值接近4 亿美元。

亨特兄弟去华盛顿求见政府官员,试图争取财政部贷款给他们,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此时,亨特兄弟手里还有6300 万盎司白银,如果一下子抛出,市场就会彻底崩溃。

另外,美国的一些主要银行,如果得不到财政部的帮助来偿还贷款,也要面临破产的危险。

在权衡利弊之后,联邦政府最终破天荒地拨出10亿美元的长期贷款来拯救亨特家族及整个市场。

从亨特兄弟操纵白银市场的事件中可以看出,监管部门的有效管理是保障市场平稳运行的重要基石。

交易所发现有操纵市场行为的企图,就会来取行之有效的手段,制止操纵危机的大面积爆发。

同时,作为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督者,监管机构在解决由操纵引发的风险中的作用更是无可替代的。

在白银案例中,美国监管者在面对由于操纵风险而造成市场机制失灵时,拿出最终解决危机的方案,以维护整个金融市场的安全与稳定。

我们作为股指期货交易的参与者,一定要从维持整个国家金融安全的大前提出发,提倡理性交易,促进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