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走“弯路”中成长
二、观看一个案例
[案例]《制作菠菜鸡蛋汤》烹饪实践活动指导课
活动目的:指导学生学习制作菠菜鸡蛋汤。
指导片段:
师:现在我们来学习如何做菠菜鸡蛋汤。做菠菜鸡蛋汤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将菠菜用油炒一下,然后放入水,水开之后打入搅拌好的鸡蛋液;第二种方法是烧开水,打入搅拌好的鸡蛋液,然后撒进菠菜。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1.巧“走弯路”,突破模式求品质
听过很多方法指导课,发现每种课型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定了型”,大家都遵循了固定的“模式”。拿方案制定指导为例,听了很多教师执教的方案制定指导课都是这样的流程:
提供范例,初识方案——群策群力,制定方案——集思广益,交流方案——吸纳建议,完善方案。
学生按照这个流程进行方案制定,从三年级用到六年级,甚至到中学都是一个模式,学生怎么能够不厌烦呢?三年级刚接触方案制定需要提供范例认识方案,六年级学生早已经历过多次的主题活动,对活动方案早已耳熟能详,是否还需要这样的流程逐步指导呢?答案是否定的。不仅是方案制定,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诸多方法指导皆如此。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要善于突破模式,打破常规,用创新的姿态去进行指导,以提升指导的“品质”。
师:现在大家先来用第一种方式做菠菜鸡蛋汤,现在开始!
生按照老师的指导按步骤操作。
师:我们再来用第二种方式做菠菜鸡蛋汤吧,开始!
生在教师指导下操Βιβλιοθήκη 。对本课例中的学生来说“弯路”是什么?“弯路”就是学生可能做不成菠菜鸡蛋汤,可能做出的蛋汤不够美味,是学生活动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和难题,是在实践探究过程中的失误。然而在该课堂上,老师在学生每一步活动之前都事必躬亲,一步步指导,学生在教师的“细致”指导下,没有出任何差错,一步步顺利完成了菠菜鸡蛋汤的制作过程。我们会发现在这种“不会出错的活动”中,学生失去了主动探究的兴趣,自主探究的能力也被扼杀了。学生在“按部就班”的程序中“一帆风顺”地活动,无挑战,无激情,更无从谈起深刻的经验和教训了。
让学生在走“弯路”中成长
作者:张晓
来源:《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16年第02期
摘要:对于指导者来说,总是希望被指导者少走“弯路”——不经历失败和挫折,不面对困难和教训。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如若一味地传授,学生会缺少教训和经验;如若一味地不敢放手,手把手地指导,学生无法经历困难和挫折,也就谈不上成功的快乐!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方法指导要敢于让学生走“弯路”。要想指导学生把“弯路”走好,教师就要提升指导的“质”,找准指导的“点”,把握指导的“度”,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自收获成功或者失败的深刻体验。
一位路人听了他的诉说后,问:“你一直手把手地教他们吗?”
“是的,为了让他们得到一流的捕鱼技术,我教得很仔细很耐心。”
“他们一直跟随着你吗?”
“是的,为了让他们少走弯路,我一直让他们跟着我学。”
路人说:“这样说来,你的错误就很明显了。你只传授给了他们技术,却没传授给他们教训,对于才能来说,没有教训与没有经验一样,都不能使人成大器!”
2.勇“走弯路”,开创先河抓实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到现在,很多专家提出了诸多“课型”,让许多一线教师觉得迷茫:今天我要上什么指导课?这个主题活动中我还有什么方法指导课没有上?学生要去体验小交警生活,这个又属于什么方法指导课?……这些问题困扰着很多教师,束缚了教师的思维。究其原因,乃教师被各类专家的理论绑架了思想。试想,一个教师的思想被折断了翅膀,如何带领学生翱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领域广泛,其方法指导课的外延也非常广泛。教师在追求专业性的过程中也不要害怕自己走“弯路”,勇于面对困难,披荆斩棘,开拓创新。只要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实践,亲身体验,有所发展,就是成功。
关键词:综合实践;方法指导;弯路;适度;维度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6)05-0064-05
一、聆听一段故事
渔王的儿子
有个渔人有着一流的捕鱼技术,被人们尊称为“渔王”。然而“渔王”年老的时候非常苦恼,因为他的三个儿子的渔技都很平庸。
于是他经常向人诉说心中的苦恼:“我真不明白,我捕鱼的技术这么好,我的儿子们为什么这么差?我从他们懂事起就传授捕鱼技术给他们,从最基本的东西教起,告诉他们怎样织网最容易捕捉到鱼,怎样划船不会惊动鱼,怎样下网最容易请鱼入瓮。他们长大了,我又教他们怎样识潮汐,辨鱼汛——凡是我长年辛辛苦苦总结出来的经验,我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可他们的捕鱼技术竟然赶不上技术比我差的渔民的儿子!”
对于渔王的儿子来说“弯路”是什么?“弯路”就是渔王儿子在打渔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和失败经历。渔王自认为高明的传授就是“为了让他们少走弯路”,然而正是这种“手把手式”的传授,这种“不走弯路”的学习经历,捆住了他儿子们的双手,绑架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他们不能开拓创新,不能打破父亲给他们设置的条条框框(方法),自然也就失去了获得失败经验和教训的机会。由此可见“走弯路”非常重要,正如路人所说“没有教训与没有经验一样,都不能使人成大器”。
课例中的老师与故事中苦恼的渔王,他们的方法指导如出一辙,但是都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弯路,是一定要走的!只有让学生在活动中遭遇困难与挫折,经历失败与教训,才能获得深刻的体验与反思,从而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探索方法,提升能力。
三、例谈三条要点
听了故事,看了课例之后,审视现今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法指导,类似的情形普遍存在。在综合实践主题活动中学生需要用到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设计与制作、实验研究等诸多探究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些活动方法是新鲜的,也是困难的。于是很多教师就“母性情感泛滥”,如同老母鸡一样,一路小心翼翼地“护”着,生怕学生“摔”着,生怕学生“走弯路”。然后还要埋怨,综合实践活动教师难做,学生这也不会那也不会。教师不要担心学生“走弯路”,指导学生把弯路走好很重要!那么,这“弯路”该怎么走好呢?
要点一:教师指导要敢于创新,提升“走弯路”的“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方面,涵盖了学生生活的全部。因其内容广泛,方法颇多,因此指导起来相当有难度。而今教育都在提倡“效率”,可是很多人误把“效率”与“速度”画上了等号。其实“效率”跟“质量”关系更为密切。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要引领学生经历发现、探究、尝试的过程,教师自己首先要有“走弯路”的勇气和能力,才能与学生一同走出有质量的“弯路”。教师该如何走“弯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