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松鼠(精读课文)【教学目标】1.认识“驯、矫”等8个生字,会写“鼠、秀”等11个生字,会写“松鼠、乖巧”等词语。
2.默读课文,把从课文中获得的有关松鼠的信息分条写下来。
3.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4.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培养阅读说明文的兴趣。
5.选择一种动物的活动进行观察,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认识“驯、矫”等8个生字,会写“鼠、秀”等11个生字,会写“松鼠、乖巧”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小学课件)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展示图片:你喜欢松鼠吗?你知道松鼠的哪些知识?2.了解松鼠:松鼠的种类很多,全世界约有240种,我国有26种。
其中生活在树林里的松鼠,在我国东北和华北各地十分常见,因而又叫普通松鼠。
它的身体细长,体毛为灰色、暗褐色或赤褐色,所以也称灰松鼠。
人们上山时,常常可以看到松鼠在松树上窜来窜去,一条又长又蓬松的大尾巴,常常向背脊上反转。
有时候,两只前脚捧着一个松果,用锐利的门牙啃着吃,好像寺庙里拜佛的烧香客。
松鼠在茂密的树枝上筑巢,或者利用乌鸦和喜鹊的废巢,有时也在树洞中做窝;它们除了吃野果外,还吃嫩枝、幼芽、树叶,以及昆虫和鸟蛋。
秋天一到,松鼠就开始贮藏食物,一只松鼠常将几公斤食物分几处贮存,有时还见到松鼠在树上晒食物,不让它们变质霉烂。
这样,在寒冷的冬天,松鼠就不愁没有东西吃了。
松鼠一般白天活动,清晨更为活跃。
它的听觉和视觉都很好,行动敏捷、活泼。
松鼠的毛皮又轻又暖,质量虽然比不上水獭和紫貂的毛皮,但是数量很多,是我国重要的毛皮兽之一。
3.交流导题:图片中的小松鼠怎么样?谁能用一个词概括一下。
(学生自由发言) 那么,法国著名博物学家布封笔下的小松鼠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六课《松鼠》。
(板书课题:17.松鼠)学生齐读课题。
4.简介作者:布封(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
贵族家庭出身,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
26岁入法国科学院。
1739年起担任皇家花园(植物园)主任。
1753年被法兰西学院接受为院士。
他用毕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巨册的《自然史》。
他和百科全书派同时,但并不参加启蒙运动。
布封的主要著作《自然史》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形成史》、《动物史》《人类史》、《鸟类史》、《爬虫类史》、《自然的分期》等几大部分,对自然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把从课文中获得的有关松鼠的信息分条写下来。
2.使学生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3.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培养阅读说明文的兴趣。
4.选择一种动物的活动留心观察,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一段话。
【教具准备】课件。
课后反思成功之处:这篇课文属于科学小品文,知识性较强,在备课时把重点放在本文极富感染力的语言上,引导学生分析欣赏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
同时,让学生在赏析完富有生动性、趣味性的语言后,能够学以致用,在实际写作中学会运用这样的生动的说明性语言。
在导课环节我播放了一些松鼠的图片,有的攀援在树杈上,有的翘着毛茸茸的大尾巴,还有的在吃东西……它们身上毛的色彩也不一样,看到这样逼真的图片,学生不时发出惊叹声。
在这样感性的认识下,再去品读课文,了解松鼠外形的描写,学生会对文字多了一份亲切感,小松鼠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学生的脑海里。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种文艺性说明文的写法,我把描写松鼠活动的句子展示在大屏幕上,带领学生品读,如“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
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足够宽敞,足够坚实。
这样,它们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
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窄,勉强可以进出。
窝口有一个圆锥形的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下雨时雨水向四周流去,不会落在窝里。
”让学生通过读体会出为了把松鼠搭窝这个过程写清楚,作者准去地运用了表示先后的词语“先、再、然后”和描写松鼠搭窝动作的词语“搬、放、编扎、挤、踏”,由于有了这样的词语,句子有机的组合在一起,读者读的时候就能清楚地了解了松鼠搭窝的整个过程。
类似的句子还有“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为了把松鼠的活动写得更生动,作者用“只要……就……”这一句式来表现松鼠灵敏的反应与动作。
作者紧紧抓住了松鼠的动作来进行描写,用了三个动词“跑”“躲”“逃”来表示松鼠对于微小危险的快速应变能力,从而更显出它“十分警觉”的灵性,由此表现出它的“乖巧”,使小松鼠更加活泼可爱。
在教学中注重说明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在阅读和交流中了解课文主要是采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松鼠的特点,把小松鼠的特点写得活灵活现,学生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进一步交流,并且边做动作边读书,感受松鼠的可爱。
不足之处:在教学过程中,在课文内容分析上花费了较多时间,这样留给学生语言赏析、说话片断练习的时间就有些少了,这样也就导致了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太少,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语文课堂应是听、读、说、写有机结合的和谐课堂,是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的天地,本堂课从这两方面来看是不够成功的。
读书声不够多,学生的主人翁地位未能体现,还停留在问答式的课堂模式中。
在今后的教学上,我要努力克服这一弊病,争取做到真正地还课堂于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7 松鼠【教学目标】1.会认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积累“松鼠”、“乖巧”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本课的说明顺序,了解松鼠的相关知识。
3.激发学生观察动物,探索知识的兴趣。
【重点难点】1.了解本课的说明顺序,了解松鼠的相关知识。
2.激发学生观察动物,探索知识的兴趣【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课题导入师:大家养过小动物吗?有没有观察过它们的习性?如果我们要写一篇关于小动物的说明文,应该怎么写呢?让我们一起去课文中感受一下。
板书:松鼠二、学习生字词1.朗读课文,标出课文生字和词语。
2.课件出示生字词。
3.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字,读准字音。
4.教师范写生字,强调笔顺和书写规范。
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1.朗读课文,标出课文自然段,给课文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2.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说明顺序来写松鼠的。
说明顺序:先总说——再分说——最后补充说明3.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内容,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说明松鼠的信息的,将有关松鼠的信息分条写下来。
第二课时一、学习课文内容1.课件展示松鼠图片,让学生先观察松鼠的外表。
2.读第1自然段,说一说这一段讲述了什么内容。
第一段总述松鼠是一种美丽、乖巧、驯良的动物,具体写了松鼠美丽的外表,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等几个方面来写。
3.在文中找出表现松鼠外表美丽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二、学习第2—5自然段1.读第2自然段。
提示:这一段写了松鼠的活动范围。
松鼠习惯在高处活动,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活动。
2.读第3自然段。
指名学生回答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提示:这一段写了松鼠的活动特征,松鼠不爱下水,对危险会十分警觉。
冬天也会出来觅食,动作敏捷。
(找出描写松鼠动作敏捷的句子)3.读第4自然段。
师:这一段讲述的是松鼠的习性,松鼠是怎样“安家落户”的呢?松鼠把窝搭在哪里,用什么做窝的?这个窝有什么特点?(教师提问,学生回答)4.读第5自然段。
这一段讲述了松鼠的生育情况。
请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小松鼠有哪些特点?三、拓展延伸1.整体回顾。
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指名学生回答课文讲了松鼠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2.思考:与《太阳》相比,本课的说明方法有什么不同。
3.完成课后习题。
尝试选择一种小动物观察,仿照课文第4自然段写一段话。
【课文小结】本课从外表、习性、活动特征和生育情况等几个方面为我们介绍了松鼠,语言生动优美,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形象。
本文说明层次清晰,主要运用举例子和摹状貌的说明手法。
【板书设计】外形面容身体四肢尾巴松鼠活动活动范围、食物漂亮、乖巧、驯良,讨人喜欢习性动作敏捷、搭窝其他习性生育【教学反思】本课是一篇语言生动的说明文,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在于让学生品读课文的语言上。
课文语言生动活泼,运用的说明方法也是直接描述(摹状貌),通过与《太阳》作比较,让学生感受到两篇说明文说明方法上的不同。
让学生理解不同说明对象所采用的不同说明方法。
【交流平台】1.让学生说一说《太阳》和《松鼠》这两篇课文分别用了什么说明手法,有什么好处。
2.课件展示课文例句,让学生说一说句子的语言风格。
3.结合课文说明,引导学生注意说明方式的多样性和不同说明文语言风格的不同。
【初试身手】1.课件出示课文例题,让学生说一说选择怎样的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
2.小组交流讨论,然后点名学生回答,鼓励学生踊跃参与。
3.结合本单元所学,让学生将《白鹭》改写成说明文,完成之后仔细体会两种文体之间的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