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500字导语:明朝那些事儿讲的是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下面是小编为您搜集整理提供到的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参考学习!最近终于把《明朝那些事儿》都看完,不知道算是囫囵吞枣还是浅尝就止,反正是断断续续的看完了。
7本《明朝那些事儿》篇幅是有些长,可是我知道真实的历史更长。
庆幸看完了还有些感触,于是想表达一下,怕不写下来,又会被其他的琐事所打扰,遗忘,然后就像一场梦一样,醒来后只记得做过一场梦,却再也想不起来所梦为何事。
任他人怎么评判历史是可爱的或者是枯燥的。
与我而言,历史的主色调就是两种颜色,红色和黑色的。
历史终究还是充斥着血淋淋和黑暗多过所谓的正义和光明。
正义不就是这样披着红色的外衣穿过重重黑暗终于迎来一场光明,历史不就是人来人往,你下了我上,我下了再他上。
历史也不过就是正义与邪恶做周旋,无可厚非"邪不胜正"是真理,只是这个时间比书本与电视剧冗长的多了,有太多人把鲜血和骸骨埋葬在这两者之间。
有时候在想,是权利和贪婪造就了邪恶,还是正义用一滩鲜血和骸骨遍地战胜了邪恶。
历史纵然造就了英雄。
但有英雄的地方必有小人出没,败类林立。
不知道是乱世造就了英雄,还是小人败类造就了英雄。
有时候想来,历史的真面目终究还是面目狰狞,可怖不堪的。
年少钦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于万千敌军中取敌将首级的猛人;再年长先,折服于羽扇纶巾,运筹帷幄的智者;读罢《明朝那些事儿》,思索良久,在我脑海久久不散的不是猛人,不是言官,不是帝皇,也不是宦官,唯其二者:杨涟和杨继盛。
乱世造英雄,却不知道埋了多少忠魂在这乱世。
有人脸盲,见过人后,在脑中就是想不起来模样;而我,是"名盲",看了全书《明朝那些事儿》,却真心想不起来几个人的名字和事迹。
有时候在想,历史上那些过眼云烟的名字又何必深究,自有世人铭记之。
可是杨涟和杨继盛我想用心铭记之。
杨涟(1571-1625年),字文孺,号大洪。
因弹劾魏忠贤24大罪,被诬陷"受贿一万两",历经拷打,惨死狱中。
历经拷打:全身的肋骨被敲碎,用土袋压头,用钉子钉进耳朵,最终一根大铁钉,钉入了杨涟的头顶,当场死亡,年五十四。
每每看到这一段,都会不寒而栗,我不敢相信当遭受这一系列惨绝人寰的折磨,他到底是怎么撑下去的。
他不是钢铁侠,没有高科技铝合金护身;他也不是金刚狼,一身钢筋铁骨,更不是绝世高手,练就金刚罩铁布衫,他只是一个肉体凡胎,而且也不会武功,不是世外高人,更没有超越常人的强健的体魄,他只是一个只读圣贤书的文弱书生。
对不起,他是书生,但是他并不弱。
他是没有钢筋铁骨,他是没有铜墙铁壁,但是我相信是正义,道统,光明灌注了他全身每一个经络,让他在面对奸佞当道,朝纲动荡,屹然选择了坚持,拒绝向恶势力低头,即使一路走到黑,哪怕奉献生命。
杨继盛,上书弹劾奸臣严嵩,列举其十大罪五奸,被污下狱,并受到严刑摧残。
临刑,还吟诗明志"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
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
"杨继盛因弹劾严嵩被廷杖60,一同僚好心送蛇胆一副,告诉他:用此物可以止痛。
"我杨椒山(杨继盛号椒山)自己有胆,用不着这个!"嗟乎,真英雄也廷杖最终打折了他的腿骨,腿肉一片血肉模糊,在蝇虫滋生,肮脏阴冷的牢房,伤口开始恶化感染。
然后就发生了接下来的一幕,他没有麻药,也不用铁环,更没有塞嘴的白毛巾,只是低着头,拿着一片破碎碗片,不停地刮着腿上感染的腐肉。
没有手术灯,没有宽敞的营房,没有消毒的手术刀,只有他自己和往日吃饭用的碎碗片。
然而碗片并不锋利,腐肉也不易割断。
当腐肉已经刮得差不多了,骨头露了出来,他开始截去附在骨头上面的筋膜。
"在昏暗的灯光下,杨继盛独立完成着这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以肯定)的手术,当年关老爷刮骨疗毒(真假还不一定),也还有个医生(特级医师华佗),用的是专用手术刀,旁边一大群人围着,陪他下棋解闷。
"--《明朝那些事》百无一用是书生,呵呵,略显可笑。
也许他们耍不了大刀,上不了战场,杀不了敌人,也许他们只会动动笔杆,写写文书,动动嘴皮子,但是在道统正义面前,他们同样可以抛头颅洒热血,纵使杀不了奸佞,也绝不苟同,没有惊天没有动地,但是可以用一片丹心震惊朝野,留名于青史。
一部明朝史,我只记住了两个人,是否太过可笑。
但是细想来,历史又有几人能从长河中穿梭而来,用生命在向我们述说:那些所谓的勇气与坚韧,正义与光明,如此想来是否倍感欣慰,可喜万千。
历史原来可以很精彩”,这就是我读完这本书的第一感受。
确实,历史不是想象中的那么枯燥无味,它原来是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它比小说更跌宕起伏,比电影更紧张刺激,比美味更令人回味。
顾名思义,这本书介绍的就是明朝的那些事,忠实的重现了明朝的每件大事:从朱元璋白手起家到张居正雄霸天下;从于谦保卫北京城到大明王朝光荣灭亡……这本书就是一本史书,但与众不同的是,作者用诙谐的语言,有点小说式的写法,真正的把历史给写活了。
通俗的语言中往往包含了从历史中体现出的真理。
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史书,它不仅记录了历史的原原本本,更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的看法。
它公正的评价了每一个历史人物,从正反两面分析事件,观点客观,给了我一种遨游在历史中的感受,它告诉了我,历史原来可以很精彩。
作为史书,它在向我展现历史的同时,竟也在向我展示这个世界的许多原则,教会我思考。
一般的小说,都是在叙述一个一个的故事,读时热血澎湃,但读过后,似乎大脑中就是白纸一张。
但在读这本书时,我有了完全不同的感受。
每件事,每个人,作者都给了评价,但是,又留给了读者无穷的想象空间。
就像朱元璋,大多数史书都把他塑造成一个开国功臣,但杀起功臣来又毫不讲理的形象。
这本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确实,朱元璋是杀功臣不讲理,不过这背后不仅是他心中的心理阴影所致,还有就是他对国家的担忧。
从朱元璋身上,我又看出了他的无奈,以及现实的残酷,原则在利益面前,是那么的不堪一击。
这些书中并未提到,但却是它教会了我思考,从历史长河中总结经验,为我所用。
在不断深入发掘,深入思考中,我发现,历史原来可以很精彩。
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评价过,写这本书的和爱看这本书的人都是有思想的人。
是的,作者在书中融入了大量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而这些又都是从大量历史故事和现实生活中总结出的经验。
比如:很多人说过,世上最好的老师不是名牌学校,不是特级教师,是兴趣,但我要告诉你,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在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老师,是生存。
是的,这些观念或许很残酷,但现实也就是这么的残酷!它不像电影中的那样,有时正直的人不能成功,有时正义会败给邪恶,有时光彩的人的成功背后是一个个不光彩的故事。
不过,这就是这个世界!于谦惨死于自己的小错误,魏忠贤贪污腐败,皇帝只是他人棋子……这么多的实例告诉我们,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不过在这个污秽、混乱、肮脏的世界上,公道和正义终究是存在的,违反了规则的恶势力终究还是会失败,这也是这个世界的现实,道德与良知终究是存在的。
历史原来可以这么精彩。
在大明王朝3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无数有正义感、体恤百姓、热爱国家的人,对这些人,作者也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传播了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
在这里,爱国就不再是吹出来的,而是用无数的鲜血与生命换来的。
无数人不畏权贵在监牢中含冤而死,无数人清正廉洁为百姓办事自己却家徒四壁,无数人怒吼着战死在保家卫国的战场上……这不是轻飘飘的领导演讲稿上的空话,这是装在人们心中的沉甸甸的信念啊!当百姓的利益受到侵害,国门被他人攻打,他们没有抗议,没有洋洋洒洒写出文章,没有腆着肚子说官话。
他们手握自己的生命,将爱国装在心中,奔向最需要他们的战场。
历史证明,只有真正爱国的人,才会被人们铭记,才会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历史,原来是这么的精彩。
这本书教给了我太多太多,甚至在读完书后,我有了一种想和作者谈谈的冲动。
在历史中飞翔的感觉远胜于看那些小说,它的文化底蕴,它的现实意义,让人回味,让人成长。
历史原来可以很精彩!经朋友推荐,最近看了由当年明月写的草根历史小说《明朝那些事儿》,深有感触。
该书的作者以史料为依据,以诙谐的叙述方式,将三百年明史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当年明月风趣幽默的语言,理智缜密的推理,详尽平易的语言为我打开了通往这个时代的大门,令热爱历史的我获取了知识和道理。
公元1368-1662年间,中华民族出现了无数个可歌可泣的故事和流传千古的人物,朱元璋、徐达、汤和、朱棣、严嵩、王守仁、戚继光、郑和、张居正、于谦、海瑞、李时珍、袁崇焕、祖大寿......该书用客观历史事件和实证研究方法,对历史中人物和事件进行了客观公正的描述,同时,也让读者对明史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
客观的讲,明朝的经济、科技、军事等各方面在当时是世界上最领先的,可是受封建皇权制度的制约,国家和人民一直处于危难之中。
明朝初期,朱元璋吏治严明、减轻农民负担、恢复社会生产力,国力有所增强,不过为了巩固皇权,却大开杀戒,并南征北讨;永乐年间,郑和七下西洋扩大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永乐大典》的编撰,为后世留下了文化瑰宝;初期的强盛之后,除了张居正变法中兴,几乎一直处于混乱的政治斗争和衰败之中,统治者对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的疾苦几乎是置之不理。
在读明史过程中,我对三位人物有尤其深刻的印象,并从他们身上感悟到一些的新的认识。
首先说一下王守仁,贵州人熟知的阳明先生,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和军事家,他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王守仁于明正德三年(1508)春被贬至龙场(今修文县城),在居黔两年期间,他创立了"知行合一"学说,被梁启超先生评价为"结束了宋元以来的500年道学",成为孔、孟之后的又一哲学巅峰,其学术思想影响到日本、韩国、朝鲜等东南亚国家,成为日本"明治维新"变革的思想基础。
他在寻求真理的过程中,遇到许多艰难险阻,却从未改变过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数十年中,无论人生跌宕,志向总是坚定不移。
不论其哲学成果在今天是否还具有指导意义,但是其求索真理的精神,值得我们去牢记和学习!第二个要说的是张居正,他无疑是个伟大的政治家,虽说他个人生活作风在历史上留下了争议,不过他的两个成绩,让他成为了传名千古的人物,这两个成绩就是他成功的推行了鞭税和考成法。
鞭税政策与当代的费改税政策有异曲同工之妙,有效地减少了人民的负担;考成法和现代管理中的绩效考核思想是一致的,在当时是一个考核官员政绩让官员干活的政策,这是非常科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