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文地理学》
——当代人文地理学的多元性
汇报提纲:
1、书目简介
2、影响当代人文地理学的哲学思潮
3、冲突与融合:人文地理学的多元性
4、反思与探索
一、书目简介
作者约翰斯顿(R.J.Johnston)是英国布里斯托尔(Bristol)大学地理科学院教授,曾任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主席,是国际著名的人文地理学者,他极其丰富的著作在国际地理学界有很大影响。
《哲学与人文地理学》介绍了当代西方哲学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文地理学的影响,以及人文地理学为当代西方哲学提供的解释。
作者把人文地理学看作是社会科学,主要研究社会生活中与空间和地方有关的方面。
本书是作者的另一部著作《地理学与地理学家——1945年以来的英美人文地理学》的姊妹篇,共同探讨了人文地理学中关于哲学和方法论之争,本书更侧重介绍各种哲学的性质、考察人文地理学的多元性。
二、影响人文地理学的哲学思潮
哲学一词出自希腊文,意为“热爱智慧”。
作为一门学科或者一系列学科的者须,涉及研究学科界线内工作用以进行的方法途径,这样一种哲学的核心基础
就是其认识论或者说是其关于知识的理论,提供诸如“我们能知道什么?”和“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它?”这类问题的答案。
对人文地理学而言,这样的哲学有四类:经验主义思潮、实证主义思潮、人本主义思潮和结构主义思潮。
因为实证主义是建立在经验主义之上的,所以作者把影响当代英美人文地理学发展的哲学患潮归纳为实证主义、人本主义和结构主义三种,逐一介绍了它们各自所包含的多种哲学和方法论观点,讨论了它们的基本原理及其与人文地理学的关联。
认为不具有实在的本体论
(一)实证主义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是最后广泛采纳实证主义思潮的社会科学之一。
20世纪50年代晚期,美国很多学术机构广泛地介绍了实证主义,实证主义开始迅速传播,到60年代末期,实证主义已支配着整个北美和大多数英语国家的人文地理学。
实证主义者相信科学方法的统一性。
因此,既然所有学科都使用同样的方法论,那么学科之间的区别就不在于如何进行其特定研究,而在于它们研究什么。
因此实证主义地理学的发展有赖于特定兴趣中心的发展。
这个兴趣中心使人文地
理学在各门社会科学中具独特性。
所选择的兴趣中心建立在早期传统的基础上,即“地方和空间”。
正如哈维指出的,
地理学的全部实践和哲学,都依赖于用以研究各种客体和事件空间分布的概念框架的发展。
典型代表理论:德国经济地理学家沃尔特·克里斯泰勒(Walter Christaller)的中心地理论、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J.H.von Thunen)的土地利用理论、德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韦伯的工业区位论、空间相互作用论(重力模型)。
对于自然科学的有效性是显然的,对于社会科学的诱惑力在于它能推进解释,提供社会知识而不是积累事实。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人文地理学中采纳实证主义的科学概念,导致了对地理研究重要的重新认识。
实证主义方法在某些方面得到重视,如度量、数据采集、假设的统计检验;而另一方面却被相对地忽视了。
其结果就是力图建立空间关系、显示各种分布之间的相关并用这些相关的眼光来说明特定地方之特征的大量工作。
这种工作的价值受到质疑。
在技术方面,工作在短时间内已开展得更为精致;在实质方面也探讨了大量论题。
描述精确起来,但认识推进了更远吗?
问题:实证主义的科学概念是通向知识的唯一途径吗?
实证主义对社会问题提供了合理的解决办法吗?
经验是获取知识的唯一手段吗?
数学模型对人的研究是有效的吗?
(二)人本主义人文地理学:
人本主义地理学认为人文地理学就是研究人作为有思想的生灵所创造的那个世界中的人的地理学。
其目标在于理解,在于在人的环境中理解人。
人本主义地理学兴起于1960年以后。
段义孚认为人本主义地理学:
通过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研究人们的地理行为和他们的感情,研究关于空间和地方的观念,从而达到了对人类世界的理解。
研究人的经验长河中的空间感情和空间观念。
人本主义地理学的主要论题集中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与人在其特定空间关联域内的相互关系。
典型应用代表:
历史地理学、
地方感的研究(认为地方确实是世界上大多数存在的一个基本方面……对个人和对人的群体来说,地方都是安全感和身份认同的源泉。
地方感是“理所当然”世界中一个基本要素)
时间地理学(发端于哈格斯特朗1970年的一篇论文,哈氏认为在区域科学与规划中:必须把时间和空间放在一起考虑……当时间把人和事配合在一起,从而在社会——经济系统中发挥作用时,它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
对人本主义地理学的批判主要来自两方面:
1、实证主义者:认为人本主义是主观的因而是不科学的;它也可能具有一般意义,但是与在后期资本主义世界中创造更好的客观条件没有多大关系。
2、结构主义者:认为人本主义工作中对个人的原子论专注看成是对现实的歪曲;它给个人行动自由,而事实上个人会受其控制不了的外部环境的强制甚至压抑。
(三)结构主义人文地理学:
结构主义包括“作为构成物的结构”和“作为过程的结构”。
本书重点介绍了“作为过程的结构”,特别是近年来引入人文地理学的马克思住一起的不同形式和引申产物。
马克思主义的结构主义将一个社会的下层结构(经济决定要素)从上层建筑(宗教、文化、政策等等)中分离出来,并且坚持认为:构成任一特定社会形式的不同结构都有某种程度的自主,虽然必须将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看做是最终的决定因素,但是构建和再生某一特定社会形式时,其他结构却可能成为主导因子。
大卫·哈维是马克思主义在地理学中发展的始作俑者之一,在《社会公正与城市》一书的导言中,他勾画了自己关于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的概念,如何从起初的“自由改革”立场(实证主义的)转变到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立场,哈维认为马克思主义有总体的把握,强调经济和社会问题(生产、消费和分配)的相互依赖。
在此基础上,哈维认为地理学:
关注地理学思想和事件的整个重建,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大伞之下,最终将地理学研究……和其他主题融为一体(Harvey,1981)。
结构主义工作在人文地理学中的主要影响,在相当程度上就像人本主义的情况一样,基本上是批评性的。
批判的焦点是主要关注社会过程之结果(工业特定区域)的那些工作,以及认为个人决策(行为主义)的影响不能鉴别支撑地理学产生和再产生之真实过程的那些工作。
结构主义理论的主要影响:
经济地理学:不平衡的发展
社会地理学:居住地的分离
政治地理学的复苏
批判:
1、强调内部地理要素研究,忽视或否定外部因素的研究
2、完全否定人在社会、历史中的影响作用
3、为了达到马克思主义的目标,特别是通过批判理论来达到其目标,这些理论就必须提出一种可接受的的实践路线,而短期而言,这方面的理论应该是容易被其他人所理解的。
但是结构主义此类工作的开展并不充分。
三、冲突与融合:人文地理学的多元性
多元论?OR 不可能融合?
多元论代表:
戈列奇(Colledge,1972):获得知识的途径并不唯一。
反对教条主义,提倡每个人都强调各自的个性和差别,强调各自的气质、观念、知识层次、兴趣和观点。
库克勒里斯(Couclelis,1982):研究的分散状态本身不一定有害:这个世界归根结底是由非常不同的地方构成的,我们需要所能获得的所有不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