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肺复苏教案(二)讲课讲稿

心肺复苏教案(二)讲课讲稿

2000年,美国心脏协会(AHA)在《Circulation》杂志上颁布了“心肺复苏(CPR)与急症心血管监护(ECC)国际指南”(“指南2000”)。正式发展为心肺复苏学,此后约定每隔5年更新心肺复苏指南。
我国最早有关恢复呼吸、心跳的文献见于东汉张仲景(约145-208)《金匮要略》。
“当人自缢时,缓缓抱起,平卧在地,蹬肩挽发,用口嘘之,数嘘之;将手放于心脏,动之,数动之”。
教师补充:在这起事故发生的当天,这名刚入矿还不满一个月的职工因其师傅当天休息,班中就没有再给他分配任何工作任务,于是便在操作台旁观看其他人员修理80型开关芯子。当检修人员去送电检查故障是否修好时,也许是出于好奇心促使李某端起了开关芯子,在开关通电的同时导致触电,最终造成了这起触电事故。
教师点评:虽然这起事故暴露出在制度落实、现场管理等方面存在漏洞,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由于缺乏必要的急救知识,采取的急救方法不当,延误了抢救的最佳时机,这个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
资料
1.《煤矿从业人员安全培训及安全技能训练考核教材》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院前急救手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教学内容
设计思路
【导入新课】:(5分钟)
2011年7月3日,某矿地面检修车间电工班,刚分配入矿的职工李某在检修电器配件的操作台旁,突然倒地。当其他人员发现后,一名职工误以为中暑,于是采取掐人中的方法急救,其他人员拨打矿急救站电话呼救。当急救人员赶到并送医院途中,因抢救无效死亡。
2.急救流程
按照2010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指导,急救的流程为:
2.1立即识别心脏骤停并启动急救系统
2.2尽早进行心肺复苏术
2.3快速除颤
2.4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
2.5综合的心脏骤停后治疗
3.核心要素
胸外心脏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
4.操作步骤
4.1评估判断
冷静评估,迅速判断,大声呼救
方法:
首先,要冷静评估四周环境是否安全,以伤者和自身安全第一。
1.心源性因素
心脏本身病变直接引起的急病,即为心源性因素。最常见病因有冠心病、心肌病变、主动脉疾病等。
2.非心源性因素
非心脏原因引起的心跳、呼吸停止。如,中毒、溺水、自缢、触电、药物过敏、各种休克、严重创伤等。
上述各种可能引起心脏骤停的原因中,煤矿事故可能造成的有严重创伤、中毒、溺水、触电。
三、心脏骤停的判断
《心肺复苏》
课题名称:心肺复苏
授课
时间
课型
理论课
课时
安排
1学时(45分钟)
教学
目标
1.理解心肺复苏的概念
2.知道心脏骤停的判断方法
3.掌握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方法
教学
重点
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方法
教学
难点
胸外心脏按压的操作方法
教学
方法
讲授法、图片展示法、操作演示法、问答法
教具
仪器
多媒体、心肺复苏急救模拟人
参考
在心跳停止1分钟内施救,生还的可能性高达90%左右。
4分钟内,生还的可能性也可达到60%左右。
而超过4分钟后,由于心脏的应激反应会减小,抢救的成功率会以每分钟7-10%的幅度递减。
一旦超过8分钟,抢救成功的可能性就非常小了,15分钟后基本上就“没救”了。
所以,对心跳、呼吸停止的人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必须要争分夺秒。
然后,通过意识和呼吸迅速判断是否是心脏骤停。
最后,大声呼救周边人员配合抢救。
注意:评估判断时间5-10秒,避免不必要的延误。
4.2安置体位
若患者仰面朝上,采取仰卧位,放置在硬地面或木板上,身体平直(头颈躯干位于同一条直线上),双手自然并拢靠近身体,敞开上衣。
1.心脏骤停
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心脏突然停止有效搏动,泵血功能突然终止,造成全身循环中断、呼吸停止和意识丧失,引起全身缺血、缺氧。医学上把心脏骤停导致的死亡也归类到“猝死”。
主要脏器对无氧缺血的耐受能力:
肺组织-----较长(大于2小时)
肝细胞-----1-2小时
心肌和肾小管细胞----30分钟
延髓-----20-25分钟
小脑-----10-15分钟
大脑-----4-6分钟
大脑的耐氧缺血极限为4-6分钟,而实际上4分钟以后脑细胞就会发生不可逆的损害,就算在6分钟后抢救成功,通常也会出现瘫痪、语言障碍、认知障碍、记忆功能障碍、情感障碍等,甚至是“脑死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植物人”。
2.“黄金四分钟”
因此,抢救的最佳时间为4分钟内,也习惯称之为“黄金四分钟”。
3.第一目击者
也正是因为时间对心脏骤停的患者很宝贵,所以现场“第一目击者”的作用非常重要,能否及时参与抢救是挽救生命的关键。
因为,猝死87.7%发生在医院以外,没有医护人员参与抢救。
而猝场最先发现的人员,“不要等待,谁见谁上”。
二、心脏骤停的原因
以上各点,以判断意识是否丧失、呼吸是否停止、脉搏是否消失最为重要。对我们非专业医护人员,判断出意识丧失、呼吸停止就要考虑心脏骤停,要立即开展心肺复苏。
但是开展心肺复苏抢救之前,还必须检查伤者是否存在以下几种情况(心肺复苏禁忌症):
1.胸廓畸形
2.肋骨骨折
3.胸壁开放性骨折
四、心肺复苏术
1.心肺复苏的发展史
1950年,美国的Peter Safar和James Elam医生开始采用人工呼吸来复苏病人
1960年,封闭式胸部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相结合,心肺复苏术诞生
1966年,ZOLL提出电击除颤,和人工呼吸胸外按压构成了现代心肺复苏术
1985年,强调了心肺复苏术中脑和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诞生了心肺脑复苏的新标准
问题1:如果你在现场,首先你会怎么做?
A.在旁围观,不知所措
B.打急救电话或送医院仔细检查
C.天气炎热,疑似中暑,赶紧掐人中
D.冷静评估环境,迅速判断伤情
问题2:通过检查发现他昏迷不醒、呼之不应。并且没有了呼吸和脉搏,你应该如何处理?
答:立即采取心肺复苏进行抢救。
【讲授新课】
一、概念
心肺复苏,是指专业或非专业人员针对心脏骤停者所采取的一系列急救措施,以恢复其心跳、呼吸和意识为目的。
1.意识丧失
突然意识丧失、昏迷(心脏骤停10-20秒后出现),常伴随全身抽搐。
2.呼吸停止
表现为呼吸完全停止、感受不到或叹息样,多发现于心脏骤停30秒后。
3.脉搏消失
通常表现为大动脉搏动消失或很难感觉到
4.瞳孔散大
双侧瞳孔散大或扩散,多数约30-40后出现,也有60秒后出现的情况。
5.面色死灰、皮肤苍白或发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