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文化100题

中国传统文化100题

一填空题:1. 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也可以称之为人化。

2. 《易传》共有七篇,包括系辞传、彖传、象传、文言、说卦、杂卦、序卦。

3. 《周易》一书内容博杂,我们可以认为它是一本筮占之书,也是一本历史之书,亦或者是一本哲学之书。

4. 儒的最原始的意义应指专门负责办理丧葬事务的神职人员。

5.如果乾坤两卦表征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则乾卦代表的是儒家的进取精神,坤卦则代表道家的柔顺精神。

6. 优秀传统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具有民族凝聚和民族复兴等的积极作用。

7. 通行本的《周易》一书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

8. 中国传统文化就其渊流来说可以理解为三教合流的过程,三教指儒家、道家、佛教。

9. 宗法制形成于_西周_代,_秦_代以后名存实亡。

10.儒墨两家都提倡爱人,但具体所指不同,儒家之爱是有差等之爱,墨家之爱是指兼爱。

11、就儒道释三教的关系言,我们可以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中存在三教合流的趋势,也可以认为是儒道互补以吸收外来文化的结果。

12、“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说明了庄子的_相对主义__思想。

13、古代人性论中,影响较大的有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及董仲舒的“性三品说”。

14、《系辞传》中有学易的四圣道,即辞、变、象、占四条学习《易经》的门径。

14、人性论是中国人文主义的主要理论之一。

15、孟子四端说,认为人之仁义礼智四德皆有其开端,其中恻隐之心仁之端,羞恶之心义之端,辞让之心礼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

16、文化传统,是指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文化特征或个性。

17、可以将文化概括为四个层次结构,即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

二、选择题1.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持 D 的态度。

A. 整理国故B.全盘否定C.完全肯定D.批判继承2. “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说明庄子 B 的哲学思想。

A.神秘主义B.相对主义C.虚无主义D.浪漫主义3. 孔子以六经教授学生,其中 D 自汉始渐成为众经之首。

A.诗经B.礼经C.乐经D.易经4. 文化是群众创造的,所体现的是群体本质,因而文化具有 A 。

A.超个人性B.历史性C.地域性D.民族性。

5. 虽然孟子和荀子都认为应当以仁义治理天下,但其理论基础却不相同,其中旬子理想的人性论基础是 B 。

A. 性善论B.性恶论C.性无善恶论D.性有善有恶论6. 荀子主张“化性起伪”,其中他所认为的伪指 BA. 虚假之言B.圣人之言C.帝王之言D.百姓之言7、文化传统是指由历史沿传而来的 A 。

A. 文化特征B.文化现象C.精神文明D.物质文明8、“至圣不凡,嬉戏六龄陈俎豆”,至圣指 B 。

A. 老子B.孔子C.孟子D.庄子10、中国古代人文主义的最大特征,是追求 C 。

A.个人理想B.国家民主C.群体道德与和谐D.个人尊严与自由三判断题1. 中华传统文化是不断变化演进的。

T2. 中国文化是不求变化的文化。

F3. 中国的系统观是到了近代才出现。

F4.老子认为“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指不做任何行动。

F5. 《周易》只是一本筮占的封建迷信书。

F6、老子对“道”这一概念作了革命性变革。

T7、孔子明确提出人性善的观念。

F8、中国文化只有走“全盘西化”的道路,才能实现现代化。

F9、庄子所提倡的自由是指不受任何约束。

F10、庄子的平等观是指人人平等。

F11、孔孟荀都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因而其思想并没有差别。

F12、老庄是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重自由,庄子重自然。

F三、简答题1.简述文化的特征。

1、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2、文化具有超个人性;3、人及人类群体的心理差异决定了文化内容的多样性2、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现代化因素有哪些。

⑴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整体性,研究协调与协和,可为现代智能理论提供启示;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思想和人际协调理论对调节工业社会中各种人际关系会发挥更大的作用;⑶中国儒学的管理思想越来越引起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的重视4. 简要说明孔子的仁学. P83“仁”即“爱人”,这种对人之“爱”,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己欲立而立人,自欲达而达人”;二是“子所不欲,勿施于人”。

前者是从积极方面来讲对人要“忠”,要真心诚意;后者是从消极方面而言,要求对人要“恕”,要宽容谅解,孔子的弟子曾参认为这两点正是孔子仁学的基本宗旨,“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里,“仁”具体化为一种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道德行为准则。

孔子认为,“仁”还包括“恭、宽、信、敏、惠”等内容,“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因为“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这样,“仁”又成为一种调节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一种既贴近生活又升华了的人性自觉意识。

5. 简述孔子的礼学。

礼:按照一定的社会道德风俗习惯所建立的秩序。

孔子认为,西周承继了夏商之礼乐制而又有所创新发展,因而胜于前代,所以应对西周的礼乐制度进一步加以发展。

孔子认为:春秋明期礼崩乐坏,礼乐所代表的等级秩序观念已丧失殆尽,社会动荡而不稳定,因而维护社会正常秩序,保证社会稳定的最好方法莫过于复礼,即复归周礼。

概言之,孔子之目的在于通过复礼以匡正当时社会之统治秩序。

6. 简述庄子的相对论。

在庄子看来,贵贱、大小、有无、是非、同异等等一切都是相对的,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得到的结果也是不同的。

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标准是无法衡量的。

在庄子看来,人们的认识能力有强弱,知识涵养有大小,立场观点有不同,因为对于同一问题解答方式、应答内容就会有不同。

井底之蛙、望洋兴叹都表达了人的认识有限性的思考。

7.简述庄子的平等观.人与物之间的平等,人等同于物,万物众生均平等。

8. 简述《周易》一书的构成。

《周易》分为《经》和《传》两大部份,《经》部份由六十四卦的卦画和三百八十四爻爻画以及卦辞和爻辞组成;《传》由彖传上下、象辞上下、系辞传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十大部份组成,又称为《十翼》或《易大传》。

9. 什么是文化传统?文化传统: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文化特征或个性。

文化传统在民族或群体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完善,并通过群体的共同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表现出来10. 简述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

道之本性是自然无为,但正是这种无为,成就了有为;正是因为无为,才成就了一切。

这种现象,被老子加以哲学的高度概括,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无不为”并非目的而是一结果。

目的是预先具有的期望,是行动的动力,结果则是不期然而然的后果。

因为某种期望而采取行动,采取某种行动(或不采取行动)而有某种结果,此二者之间是有很大分别的。

对于无欲之人而言,“无为”本身即具有目的性,“无为”本身即是一种惬意的生活。

11、中国古代系统论有何特点。

其一、着眼于整体稳定、协调的对立互补,以及有别有序的阴阳交感的矛盾观。

其二,着眼于整体的完善和连续的物极必反,生生不息的回圈运动观。

其三,以应变为目的,以全体用中为要点的实践辩证法。

12、简述儒道互补的原因。

1、儒家需要方法,道家需要沟通。

儒家:道德问学。

下学而上达。

需形而上的支持(哲学)。

道家:“道”观天下。

相对性。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悟”外需沟通。

2、儒需要内外,道需要外合。

儒家:道德内化于自身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道家:相对性中如何保证群体的统一。

3、儒需要远,道需要近。

儒家:入世情怀。

时隐是行。

在生死之中考虑。

道家:死生为一。

精神自由。

13、举例说明“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

14、简述“智圆行方”。

知识要广博周备,行事要方正不苟。

圆,是中国道家“环”的学问;方,是中国儒学的理想规范。

圆是“和”,方是秩序;圆是共性,方是个性;圆是心体,方是意象。

智慧来自多种信息的吸收消化,故是圆;行为应该恪守一定的规范和道德,故是方。

15、简述老子的“自然无为”自然无为是老子哲学之基本观念。

自然无为既可合而言之,亦可分而言之。

合而言之:自然即无为,无为即自然,故曰自然无为。

分而言之:自然是道之本性,亦可称为道体;无为是道之运作,是人之所应效法者,亦可称为道用。

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并不是要无所作为,而是要在不受强制力量控制的自然状态下,通过"无为"的途径和方法达到"无不为"的目的。

而是不做违背或超越规律的事。

16、简述荀子的化性起伪。

指变化先天的本性,兴起后天的人为。

这是荀况提出的礼、法起源的一个前提。

荀子认为:人之所以能为善,全靠后天的努力,故“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伪”是指人为,泛指一切通过人为的、努力而使之发生的变化,这就把“性”与“伪”分开了。

另一方面,“性”与“伪”也是联系与统一的,正因为人性本恶,圣人与小人亦同,故“涂之人可以为禹”,其关键在于“化性起伪”。

四、研讨题1.漫谈你个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谈谈您对《周易》所包含智慧的理解。

(可以乾坤两卦为例)3.试析老子的自然观。

老子认为天道是无目的无意志的﹐万物皆由道产生﹐道生万物是自然而然的﹐他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老子》还明确提出“道法自然”﹐意思是说﹐道是自然而然﹐本来如此﹐以自己为法的。

道听任万物自然而然地发展﹐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推动万物而不自恃有功﹐长育万物而不作其主宰。

,《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河上真人注曰:“道性自然,无所法也”。

说明“道”的本性就是自然,道之自然的法则既是天所效法的,也是地所效法的。

人生在天地间,其行为的最高法则也应是效法道性自然的法则。

自然,没有任何固定的模式,道生化万物,万物皆按其各自的本性自然生长,无持无待,不存在强加的任何因素,从而保证了自然界的和谐。

而人修真道,就当效法道的自然之本性,顺应天地自然变化的规律,尊重自然界一切生命的特性,致力于维护自然界的和谐。

对于人世间的一切东西,不要强求,要顺应事物发生发展的自然规律。

要知足、知止、知常,以使心神平和、精神得到升华。

4、试析儒道两家的思想区别。

❖儒道不同之一:❖在儒家看来,天地是仁爱的化身。

天覆育万物,春生夏长,成物以奉人,即是天爱人、爱物的具体体现。

❖§而在道家看来,天地乃道的化生物。

道化生为天地,是自然而然、无有目的、无有用心的,天地化生万物也是自然而然、无有目的、无有用心的。

天地万物因道而生,因道而生并不意味着道于物有什么特殊的作为,道之于物只是顺其自然而为之,只是“任其自生自成”。

所以,道之作为即是无为。

❖儒道不同之二:❖虽然儒、道两家均言治乱,但其治乱之方有很大之不同。

儒家提倡仁义,提倡“克己复礼”。

道家则坚决主张无为,主张无为而治。

❖虽然儒、道两家均言及“圣人”,但两家之“圣人”亦决然不同。

儒家之所谓“圣人”,是不学而能、创法立范、彪炳千古之有德之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