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自然辩证法
13
什么是“高技术”?
1971年,美国科学院编写 的《技术与国际贸易》一 书中,首先使用了“高技 术”一词。1981年,美国 首先创办了《高技术》杂 志。从此,“高技术”概 念开始广泛传播。 高技术是指那些对一个国 家或地区的经济、政治和 军事等各方面的进步产生 深远影响,并能形成产业 的先进技术群落。
10
技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在英国,1785年蒸汽机用于棉纺工业,1789年用于 棉织工业,大大提高了纺织业的生产力。1830年, 一个女工操作用蒸汽机推动的纺纱机,纺出的棉纱 数等于过去300名女工用手工纺出的棉纱。1780年 英国棉花的消费量事550万磅,第二年就翻了一番。 1800年增为5200万磅,1835年为31800万磅,1845 年为59200万磅,1865年增长了00倍以上。 纺织业的发展,带动了其他工业部门特别是采矿业 的发展,铁的产量在100年的时间里增加了100倍, 机器制造业因此而诞生并引起了产业结构的变革。
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分层
由于社会成员对各种社会资源(包括物质财 富、政治地位、文化水平、社会声誉等)的 拥有状况不同,使得他们之间形成了不同的 社会地位和等级差别,这种等级差别就是社 会分层。 在科学共同体中也存在特殊的社会分层现象, 它主要是由科学家对科学贡献的大小以及由 此所形成的科学家的学术地位与科学声望的 高低来决定的。
第四讲 克隆人的伦理问题
——科学技术的社会属性
1
本讲内容
关于技术的哲学反思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人为什么没有生物本能?
生物学有个规律:哺乳动物的脑量 和在子宫里的妊娠时间成正比。脑 量越大,在子宫里的孕育时间就越 长,寿命年龄也就越长。 人的脑量大约在1500毫升左右。 按照这个标准,人类婴儿在子宫里 的孕育时间应该是21个月左右。 但女性的骨盆太小,只能允许胎儿 有300毫升的脑量,于是,人类 的婴儿只能提前到9个月出生。 正是人类的“早产”,导致了人类 生物本能的贫乏和缺失。
科学技术社会化:从小科学到大科学
小科学 近代以前,科学研究活动主要表现为 科学家个人的兴趣活动,科学家自己解决研究 经费,自己制造仪器设备,自己自由选题。这 样的科学被称为小科学。例如,法拉第、波义 尔时代的科学。 大科学 依照现代工业的形式组织起来并加以 管理的科学。例如,美国的曼哈顿工程、阿波 罗计划,中国的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以及世 界各国合作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等,都是典型的 大科学。
科学技术发展的时间不平衡性
在科学技术史上,有的学科历史悠久,有的 学科则是新兴学科。有的学科发展迅速,有 的学科发展缓慢。 古希腊发展最快的是天文学、数学和静力学; 中国古代发展较快的是农学、天文学、医学 和数学。近代西方从哥白尼天文学革命开始, 带动了力学、数学、物理学迅速发展。现代 自然科学门类越来越多,但依然存在着不平 衡。
分层的依据
学术声望是科学共同体社会分层的一个最重 要依据,其大小在相当程度上可以用“知名 度”来反映。 首先,科技人员所在机构的知名度会影响其 学术声望。 其次,根据一位科学家获得的奖励的声望, 可以间接地显示出他的知名度。 最后,科学家发表论文的数量及其被引证的 次数是学术声望的主要依据。
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
公有主义 要求研究者不独占或垄断科学成果。 普遍主义 强调科学的标准到处都一样。 无私利性 要求从事科学活动而创造知识的人 不应以科学牟取私利。 独创性 要求科学家依靠自己,独立思考,对 于自己所提交的学术论文必须提出新的看法和 观点。 有条理的怀疑主义 强调科学的永恒批判精神。
托马斯· 库恩(1922——1996)
什么是范式?
所谓范式,是指科学共同体全体成员所共有 的东西,包括共同的信念、共同的价值标准、 共同的行为规范、共同的理论框架以及共同 的研究方法等等。 库恩认为,科学共同体不仅仅是全体科学从 业者的集合,更确切地说应该是拥有相同范 式的学有专长的实际工作者的集合。
科学共同体中的“无形学院”
无形学院是科学共同体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美国 科学史家普赖斯(D.Price)在研究现代科学学术 交流的社会网络时发现的。普赖斯指出,现代科学 即使是最小的分支也有成千上万的同行,在这些同 行中,真正有学问的人往往是少数,他们站在学科 的前沿。为了尽快地获得最新的信息,他们之间大 多通过直接交谈、通讯等个人联系的方式进行非正 式的学术交流,于是在无形之中形成了非正式的小 团体,这种小团体就是无形学院。 一般来说,在每门学科的前沿,往往是由“无形学 院”通过少数人的非正式交流系统创造出新知识, 然后由大范围的正式交流系统来评价、承认、推广 和传播。
17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技术应用的负面效应 同一种技术作用于同一个对象产生两种相反的结果 同一种技术作用于不同的对象产生不同的结果 技术使用不当,可能产生重大事故 高技术与传统伦理发生冲突 网络技术的利与弊 克隆技术的利与弊 新生殖技术的利与弊
18
“科学家”一词的产生
16
高技术的高效益举例
美国学者估计,1997年美国用各种计算机、机器人 取代人完成的工作量,大约为4000亿人/年的工作 量。 我们可以用海水中的氘作为核聚变燃料,从中获得 巨大的能量。这样,1升海水中的氘可以使我们得 到相当于300升汽油燃烧时所释放的能量。 生物制药厂用常规方法生产人体AAT蛋白,每月产 量不过两三克。每克售价至少10万美元。而一头转 基因羊每天产出的半升奶中,就含有10克人体AAT 蛋白,每天创造价值100万美元。
——马克思
12
技术推动社会变革
19世纪中叶,当西欧沿海资本主义有了相当发展的时候,奥地 利却仍然是个封建专制的君主国。奥地利位于欧洲腹地,阿尔 卑斯山和波希米亚山脉妨碍了当时奥地利同西欧沿海各国的联 系,使得封建势力还能在相对封闭的奥地利苟延残喘。面对资 本主义在西欧的迅猛发展,奥地利皇帝曾颇为得意地说:“我 和梅特涅还支持得住。”确实,法国大革命、拿破仑和七月风 暴,奥地利君主国都挺过来了。可是,当蒸汽机穿过了波希米 亚的悬崖峭壁,终于闯进了奥地利时,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 的根基就土崩瓦解了。英国的变革在奥地利得到了重演:机器 大工业取代了工厂手工业和家庭工业,工厂手工业者变成了无 产阶级,在小市民中产生了资本家,工业的比重上升了,无产 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了,封建关系要被取消了。而这一 切都是因为蒸汽机的到来所造成的。
9
菜刀
反对者的观点:技术负荷价值
这种观点认为,任何技术都有一定的价值取 向和价值判断,决不是“价值中立”的。技 术中性论者忽略了工具的一个重要特点—— 意向性结构,即工具基于自身的属性特征所 指向的功能。刀的意向性结构就是指向它的 切割功能,锤子的意向性结构就是砸。在一 个拿锤子的人眼中,世界就是个钉子,他与 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就是砸。
11
马克思的评价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 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 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 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 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 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 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 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
7
技术与科学的区别
与自然的关系不同 (认识关系,实践关系) 追求的目的不同 (“为什么”,“如何做”) 成果的形式不同 (新知识,新产品) 评价的标准不同 (求真程度,获利程度) 更新的速度不同 (更新很慢,更新很快)
8
技术是“价值中立”的吗?
一把菜刀,可以用来切菜, 也可以用来杀人。如果有 人用菜刀去杀人,责任不 在刀而在人,刀本身没有 善恶之分。由此得出结论: 所有的技术都是一种工具 和手段,在政治、文化、 伦理上没有正确与错误之 分,是“价值中立”的。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 么?
技术是人的生存方式
4
技术的定义与特征
技术的一般定义 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 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 法的总和。技术涉及到的主要因素包括技能、知识、工 具、方法和活动等。 技术的主要特征 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物质性和精神性的统一 中立性和价值构成
经验形态的技术要素 实体形态的技术要素 知识形态的技术要素
技术的分类
自然技术 机械技术 物理技术 化学技术 生物技术
社会技术 管理技术 社会保障技术 交通管制技术 身体技术 医疗技术 心理技术 思维技术
6
技术与科学的联系
科学与技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科学认识自然是技术改造自然的前提,技术 改造自然是科学认识自然的最终目的。 现代科学与技术日趋一体化。科学日趋技术 化,技术日趋科学化。
库恩与科学共同体
美国科学史家、科学哲学家托 马斯· 库恩1962年发表《科学革命 的结构》一书之后,科学共同体成 了科学界普遍使用的基本概念。在 这本书中,库恩把科学共同体概念 与范式概念融为一体,成功地解释 了科学发展的规律问题。他认为, 科学发展的模式就是“前科学→常 规科学→反常和危机→科学革命→ 新的常规科学→……”循环往复的 过程。
科学技术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
科学技术发展的区域不平衡,也可以归结为 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日本科学史家汤浅光 朝最先发现了这一现象。汤浅光朝指出,从 近代科技革命以来,世界科技中心大约沿着 意大利(1540-1610)→英国(1660-1730) →法国(1770-1830)→德国(1810-1920) →美国(1920-)的路径转移。人们把这一 现象称为“汤浅现象”。
分层的结构特点
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分层呈金字塔结构。高居 塔尖的是少数科学家精英,越往塔底,人数 越多。美国学者朱克曼提供过一个数字:相 对于美国的每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有13名 美国科学院院士,2400名有博士学位的科学 家,2600名小有成就的科学家,4300名国家 科学基金会认定的科学家和6800名在人口普 查时自称的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