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篇 原始社会至夏商周时期的社会思想

第二篇 原始社会至夏商周时期的社会思想

第二篇原始社会至夏商周时期的社会思想
第二章原始社会的社会思想
与古代神话中的社会思想
第一节原始社会的社会思想
一、氏族社会时期社会思想的产生
二、原始宗教与社会习俗中的社会思想
(一)原始宗教中的社会思想
(二)巫觋文化中反映的社会思想
(三)社会习俗所体现的社会思想
原始社会
社会思想的产生
关于宗教的认识
原始宗教
⏹从原始宗教的本质看,它是一种被歪曲了的社会思想。

⏹原始社会的宗教,除了崇拜鬼魂以外,还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占卜
巫术等,崇拜对象非常广泛。

图腾
图腾崇拜是氏族制在宗教观念的表现,它以无形之手控制着人们的行为,使人们按照一定的规范从事社会生活,对氏族起着巩固的作用
巫术
⏹巫术就是原始人通过模仿自然万物而获得支配力量的重要方式。

“绝地天通”
巫是专职从事人和神之间交流活动的人。

当初他们绝地天通的初衷,就是要造成这种不平等。

第二节古神话传说中的社会思想
⏹一、古神话传说的本质
⏹二、古神话传说中的社会观
⏹三、古代神话所反映的社会思想之特点
古神话传说的本质
⏹在本质上说,神话也和别的艺术一样,是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的。

远古时代劳动人民
根据自已在劳动过程中的具体的感受和欲望需求,创造出各种神话。

⏹因此,神话的产生并非出于人类的毫无根据的空想,而是基于现实的社会生活的。

古代神话中的思想
⏹这些神话说明,原始人在同大自然和其他生物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而有作为“人”的
自豪感。

⏹说明自己是“神”创造的并与神相似,在天地间有着特殊的地位。

⏹表明当时人有了“人能胜天”的思想萌芽。

⏹神话还歌颂了战天斗地的英雄们的崇高品质。

古代神话中社会思想的特点
⏹第一,它是非常粗浅、简单而不发达的;
⏹第二,它是各不相关,没有系统的;
⏹第三,在全部古神话中,可分为人对自然和人对社会两类,而属于人和社会的一类为
数甚少,绝大多数是反映人和自然斗争的情况的;
⏹第四,只是通过神话故事的形式,隐隐约约地反映出一些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
和社会进化的思想,而没有抽象的社会思想。

第三章夏商周时期的社会思想
第一节夏商时期的社会思想
一、天命论思想
二、礼、德、孝思想的产生
商代的“德-礼-孝”的思想体系,目的在于以此作为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控制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以此整合社会秩序,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天命论的含义
⏹一方面,夏王朝受命于天,民众不可不服从其统治,不能反抗,否则就是“逆天”,必遭“天
谴”;另一方面,民众所受的剥削和压迫以及所承受的难以承受的苦难,是“天命”的安排,既不能“怨天”,更不能“尤人”,只该逆来顺受。

⏹由此可见, 以“天命论”为中心的神权思想是为奴隶制国家、为统治阶级服务,夏商时
期的基本社会思想。

……礼“与”德“的关系
⏹“德”就是个人的内在修养。

有了好的内在修养,“德”才会有好的行为规范“礼”;反过
来,有好的行为规范“礼”,才能体现好的内在修养“德”。

二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

商代“礼”的重要内容是“孝”
⏹商代的“礼”、“德″、“孝”,与“天命论”相结合,就是当时奴隶主阶级巩固其统治的社
会思想。

第二节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
一、西周时期的宗法社会与宗法文化
二、宗法制度和“礼治”思想
三、周公旦的“敬德保民”思想
1、周公的天命观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2、敬德
3、慎罚
4、保民
宗法继替制度
⏹“宗法”之“宗”泛义上讲指的是宗族,“法”则指规则规范。

所谓的宗法指的是宗族内部
的规范体系,而尤其指合族之人所奉宗主的继替规则。

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文化:“亲亲”与“尊尊”
⏹所谓的“亲亲”,指亲其所亲,即要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所谓“尊尊”,指尊其所尊,即尊宗敬祖,小宗尊大宗,大宗尊天子。

⏹在当时的西周,整个社会就是按照这样一个宗法文化的原则进行运转。

宗法制度和“礼治”思想
⏹宗法制度所设计的是西周奴隶主阶级统治社会的组织框架;
⏹而“礼治”思想所设计出来的,则是在宗法制度之中调整内部各种关系,维护贵族特权
的行为规范。

⏹或者说,西周统治阶级的“礼治”思想,就是在宗法思想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礼治”的目的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第三篇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思想
第四章老子的社会思想
老子其人其事:
一、老子的生平
二、老子的故事
三、《老子》一书
四、老子思想研究概况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
道家自然主义哲学有三大要义
⏹一是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是对自由个性的高扬。

⏹三是对个体感性生命的珍重。

《老子》一书
⏹《老子》是中国第一本哲学著作。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统计,《老子》是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仅次于《圣经》
的世界文化名著。

老子思想研究概况
第一节老子的社会运行思想
一、“道法自然”的社会法则
二、社会矛盾转化论
第二节老子的社会控制思想
一、老子对“有为”的批判
二、愚民与无为
三、寡欲、无知、知足
何为“道德”
道生万物
“无为”
“无为” 必须做到两点
⏹一是“无知无欲”。

⏹二是“不争不战”。

社会矛盾转化论
“物极必反”
社会矛盾的变化如何控制?
⏹一是贵柔,认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二是谦下。

⏹三是宽容。

⏹四是知足。

⏹五是见微。

对“有为”的批判
“有为”不符合“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余。

”(《老子》第七十七章)
⏹“天下多忌讳,而人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老子》第五十七
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
生之厚,是以轻死”(《老子》第七十五章)。

“有为”政治的反动
⏹老子强烈反对法治:
“法物滋彰,盗贼多有”(《老子》五十七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常畏死,而为奇者,吾执得而杀之,孰敢?”(《老子》第七十四章) 对以“礼”为中心价值体系的怀疑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
首。

”(《老子》第三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老子》
第十八章)
⏹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则必须放弃那种虚幻的法律与道德观念,取消种种人为的典章
与仪式。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老子》第十九章)
对文明的看法
⏹老子认为,文明之发达,只会加剧人们的欲望,扰乱人们的心智,对于世道人心并无好
处,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老子》第十二章)
⏹老子主张“寡欲”,即在能够维持基本生活的前提之下,尽量减少可欲的对象:“不贵难
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老子》第三章)。

⏹在此意义上说,老子宁可放弃现有的物质文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