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做合格的读者是上好课的前提

做合格的读者是上好课的前提

做合格的读者是上好课的前提□主持人:蒋成云□参与者:孙晓刚徐玉清刘海燕张玉霞茅丽琴王红霞马良生主持人(江苏省丹阳市教师进修学校):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能上好课,而要上好一堂课,钻研教材是关键。

所谓“成也文本、败也文本”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钻研教材是我们开展教学的基础环节。

周一贯先生也曾经说过,要上好课,“最重要的应该是钻研文本、把握文本,始终要把这个放在第一位”。

因此,教师首先应该做一名合格的读者,只有会读教材,弄懂教材是什么,才能活用教材,用教材去教。

但是,教学中,一些教师因为种种原因,缺失对教材的把握,出现不少问题,如何钻研教材成为首要思考。

缺乏丰厚的本体知识孙晓刚(江苏省丹阳市河阳中心小学):钻研教材确实是教师教学行为的基础环节。

我认为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千万不能忽视教师自身素质对钻研教材的影响。

其中教师丰厚的本体知识是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基础。

然而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由于缺乏本体性知识,结果出现了不解文本、曲解文本甚至误解文本的现象。

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时,学生对“黄河入海流”一句表述的顺序有疑问,提出应该改成“黄河流入海”更通顺。

由于该教师对我国古代诗词的语言特点、表述方式等知识不甚了解,对学生的问题只是用“你的理解很有道理”一带而过,这种模糊的回答,最终不能使学生对古诗词中押韵换位的现象形成清晰的认识。

再如数学中的解题,当学生所提的解题方式是教材、教参中没有提到的,预料之外的时,有的教师就说不出个所以然,以不作评价了事。

这些例子虽然是个案,但不乏代表性,它深刻说明钻研教材要有丰厚的本体知识。

主持人:有的教师在钻研教材时为什么没有能够真正走进教材,原因有多方面。

但教师本体性知识的缺失的确是影响教师钻研教材的一个重要因素。

有一次我与几位教师交谈,问到什么是“六书”?有位教师回答:“不就是楷书、草书、隶书……”,其他几位面面相觑,也不知如何回答。

看看,语文教师对古人分析汉字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尚不清楚,如何能有效运用构字原理进行识字教学?教师因为长期教小学,将本体性知识丢失,造成知识“童化”现象。

作为教师,要不断温习、学习,注重积累,不断丰厚自己的专业知识,厚积才能薄发,才能对教材理解得更深刻、全面,才能真正走进文本,超越文本,游刃有余地处理教学过程中突发性的生成问题。

缺乏多种角色意识徐玉清(江苏省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教师钻研教材不到位除了自身素质外,没有掌握钻研教材的方法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不少教师拿到教材,首先想到的是翻阅教师参考用书,然后上网搜寻教学资料,在备课手册上抄好教案,根本谈不上钻研教材,又何谈用好教材?教师钻研教材要以不同的角色意识从不同的角度去钻研。

一是从作者的角度去阅读文本。

首先眼中要有作者,思考作者想要表达什么,为何而表达,是如何表达的,表达的重点是什么等,让自己与作者与文本对话,揣摩作者用意,领悟作者表达的深刻之处和巧妙之处,并理清教材的结构、思路,准确地把握教材的主旨,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二是从学生的角度阅读文本。

想想这个年龄段和所任教班级的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他们在与文本对话时能读懂什么,又能从教材中读出些什么,有哪些是读不懂的,可能会产生哪些疑难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准确把握教学重点、难点;三是从编者的角度去阅读文本。

了解这篇教材与原文的不同之处,明了它在整册书中所处的位置,编者想通过这篇教材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知识、能力、情感,达成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教师只有研究透编者的意图才能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四要从教者的角度去阅读文本。

首先要综合以上三个方面的考虑,明确教者“教什么”,然后结合自身条件,根据文路、学路,思考“我能怎么教”,可参阅课内外资料,整合教材,处理教材,制定教路,完成课堂教学设计。

主持人:其实,钻研教材的过程也是一种进入情境、角色演变的过程,我们钻研教材时至少要进入四种角色,要把自己当做是在写教材、编教材、学教材和用教材去教,只有从多个角度去钻研教材,深入理解,潜心把握,才能明确教材内容,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那么,具体还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要通晓教材体系刘海燕(江苏省丹阳市后巷中心小学):我们知道,每一篇教材看似独立,其实在教材体系中是浑然一体、承前启后、循序渐进的。

因此注意文位实际上就是要通晓教材体系,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的思路,明了一篇教材、一个单元、一册课本和全套教材之间的联系。

钻研教材时首先要通读全套教材,从整体上把握编者编写教材的意图、编排体系,弄清教材的结构、类型和体例,了解范例系统、知识系统和作业系统的组合方式及纵横联系。

其次要精读全册教材,把握单元组合的规律。

再次要吃透每篇教材,依据它在单元整体中所处的位置,提出每篇教材的教学要点,使前后课文的教学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

例如教学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时,我们如果通晓教材体系,就很容易明白圆锥的认识是以圆柱为基础的,而圆柱的认识又是以第九册长方形、第十册圆和第十一册长方体的认识为基础的。

了解了这些联系,教学目标就很容易把握了。

主持人:钻研教材的确要有一种整体意识,不论是一篇还是一册,乃至一个年段,如果我们能从整个教材体系的角度去解读教材,那么就会有一种高屋建瓴的认识,对教材的理解就会既有高度又有深度,也就能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处理教材,实现“用教材去教”。

要关注教材中的隐性渠道张玉霞(江苏省丹阳市延陵中心小学):我觉得钻研教材除了要通晓教材外,还应该关注教材本身所隐含着的多种解读文本的渠道,借助这些渠道来钻研教材。

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渠道去钻研教材:第一,文体渠道。

文体,就是文章的体裁。

体裁就是文章的方向,每一种体裁的文章都有其共同的特点。

当教师拿到一篇教材时,首先要切准它的体裁,然后根据体裁特点去思考文本呈现的形式,决定教材的取舍和教学的起点、重点、难点;第二,文眼渠道。

诗有诗脐,文有文眼。

所谓文眼,就是文章的中心词句。

教师研读教材时如果找准了文眼,教学时就能围绕文眼组织教学,教学过程才会大气、清爽。

这些中心词句一般都在课题、文本开头或文本结尾。

例如钻研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十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课文时,如果抓住了文眼“发愤”,那么就能很轻松地理出教学的思路:为什么发愤――怎样发愤――结果怎样;第三,文路渠道。

所谓文路,即文章的思路。

透过文章的思路可以看到文章的跌宕起伏,也很容易明确作者与编者的意图;第四,文后渠道。

所谓文后,即教材所涉及的时代、人物、事件等相关背景,只有弄清楚这些背景,才能走近作者和编者,明白他们编写教材的意图,就不会误读文本;第五,文位渠道。

所谓文位,即这篇教材在本册或本单元中的地位,教师可以根据它所处的地位来思考教学重点。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六单元“减法”中的退位减法时,我们可以发现在本册教材中前有认数和加法,后有乘法,都讲到数位对齐,在本单元中退位减法的前面是不退位减法,也讲到数位对齐,所以数位对齐应该不是这篇教材的教学重点,这篇教材的教学重点应该是怎样退位。

主持人:确实教材本身隐含着很多可钻研的渠道,只要循着这些蛛丝马迹,就很容易把握教材。

关键是教师要能沉下心来细读文本、钻研文本,才能发现这些通向“罗马”的大道。

要有效利用课文插图茅丽琴(江苏省丹阳市正则实验小学):无论是文体、文眼、文路,还是文后、文位,其实这些都是教学资源,我觉得钻研教材还要注意一个重要的资源――课文插图。

现行教材中插图很多,尤其是语文教材几乎每一篇课文都有插图。

这些生动有趣的插图不仅为课文增添了许多童趣,而且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可以说插图是文本的补充。

如果教师关注并有效利用它,就能更好地把握教材。

例如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四册《蜗牛的奖杯》,这篇课文讲的是善飞的蜗牛获得飞行比赛的冠军奖杯以后骄傲自满,不思进取,最后丧失飞行能力的事。

课文第一幅插图反映的是第一、二自然段的内容,第二幅插图反映的是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的内容。

对这两幅插图进行比较,就会发现蜗牛有很多变化,抓住这些变化,紧扣文中“遥遥领先”“得意洋洋”“成天”“唯恐”“生怕”等词语,一个不思进取、过分炫耀自己、把荣誉看得过重的蜗牛的形象就鲜明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此外,对照插图,教学时还可创设情境进行对话训练:春光明媚,百花盛开,老蜗牛带着小蜗牛出来散步,看到远处花丛中翩翩起舞的蝴蝶、蜜蜂,老蜗牛不由得叹了口气,说……通过“看、想、说、写”插图,学生完成了从图到文的理解,从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的飞跃,也就自然感悟到教材所蕴涵的道理。

主持人:是呀,与文本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也是教材的一个组成部分。

很多教师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常常只关注对文本内容的解读,而忽略对课文插图的解读和利用,这是钻研教材不到位的一个原因。

如果能将图文结合起来去钻研教材,就能挖掘出插图背后的东西,更好地领悟教材的内涵,为课堂教学增光添彩。

要从预设学情角度考虑王红霞(江苏省丹阳市荆林中心小学):我认为钻研教材不仅要关注教材本身,还应关注学生对教材的感受。

也就是徐老师谈的,从学生的角度阅读文本。

充分预设学情,才能在课堂上灵活应对,有效指导,把握生成。

因此预设要留有空白,给予学生自主的空间,并给自己预留一个可以自由支配的弹性空间。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预设:一要预设学生知识储备。

学生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每个人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等都不相同,再加之课前准备的程度不一,因此在钻研教材时要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了解他们的课前准备,预测可能发生的一些课堂变化,并思考其对策,然后存储在自己的弹性预设空间内;二要预设学生个性解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个性化体验中可能会对教材得出许多新颖的、个性化的观点,这就要求必须有充分准备来应对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尤其是对教材容易产生个性解读的部分进行充分预设。

例如面对一道多步应用题,我们应该充分预设学生可能会用哪些方法去计算,在计算中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应采取什么对策等;三要预设学生动情层面。

文本为作者创作,其中自然有着作者的情感,学生能在对文本的解读中感受到,甚至与作者形成共鸣。

因此教师在预设的时候要关注文本的情感点,对文章的“动情点”要进行细致、深入的挖掘,预测学生可能会有哪些情感的迸发,面对这样的情感我们应如何对待。

只有对于学生的情感进行充分预设,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主持人:我们都知道,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专业化的“预设”。

我认为,不管从哪个角度去钻研教材,必须关注两个基本点:一个是学生,一个是文本。

钻研教材并不是简单写教案,写成文字的教案只是我们预设的一部分,教师的预设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预设,是一种富有弹性的预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