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蚤的野外采集和室内培养

水蚤的野外采集和室内培养

水蚤的野外采集和室内培养
摘要本文介绍了水蚤捕捞工具的制作以及纯化培养的简便方法, 该方法能够培养出个体一致符合观察要求的水蚤, 保证实验
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水蚤采集培养
水蚤是枝角类动物的通称, 俗称红虫, 属甲壳纲动
物。

其分布广, 数量大, 容易采集, 同时生活周期短, 繁殖快, 又便于培养, 而且在显微镜下能够很容易地看清其身体内部的多种结构及其生理活动, 是一类十分理
想的实验动物, 在生物学教学中被广泛应用。

在八年级探究酒精或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的实验中, 部分教师反映水蚤不易采集和培养。

本文将水蚤采集和培养的几点做法总结如下。

1 捕捞
1. 1 捕捞工具捕捞的主要工具是水网, 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制作。

网圈用直径4~ 10mm 的铁丝或不锈钢丝围成, 口径在150~ 300mm, 网兜长度在1. 5~ 1. 8m。

网兜可根据需要的水蚤大小用不同目数的尼龙纱筛绢缝制, 捞水蚤的网一般用80目左右的。

网杆长
2. 0 ~
4. 0m, 竹杆、钓鱼竿都可以。

如果钓鱼竿能够伸缩, 那便于长途携带。

1. 2 捕捞地点水蚤一般生活在水流缓慢、肥沃的水
域中, 湖泊、池塘、水库中的数量常较江、河多。

在山溪以及流速大的江河中几乎见不到水蚤。

而废弃旧河道或闭塞的水沟却常是水蚤大量繁殖的场所。

雨后形成的水坑、水潭等间歇性小型水域中有时也会有大量的水蚤存在。

1. 3 捕捞时间水蚤一年四季都可以捞到。

水蚤最适生活温度为 18 ~ 25 , 夏末至仲秋( 8至l0月)和春末至初夏( 5至6月)是水蚤全年总数量最多的两个时期, 1、2月份总数量最低。

冬季气温较低, 水蚤多集聚在下层, 因此冬季捞水蚤时网要在水下搅动, 让水产生漩涡, 水下层的水蚤才会随水流上来。

水蚤喜欢一定强度的光照, 在光弱时向上移动接
近水体表层, 在强光下, 则移至深处。

因而在同一地方、同一水层中, 水蚤的数量有昼夜变化, 尤其晴天, 昼夜垂直移动情况更为明显。

白天多在水域的下层, 而
傍晚与夜间则集中到上层。

因此, 选择黎明或傍晚在表层即可以采集到较多的水蚤。

在白昼由于堤坝和树荫及水草的遮挡, 湖泊沿岸区光线往往较弱, 也可以采到较多的水蚤。

1. 4 捕捞方法先在采水蚤的水域取水并用过滤网
过滤后倒入大容积的广口有机玻璃瓶或无毒塑料桶中, 再用水网在一定范围的水域中拖拉, 使水蚤浓集, 然后迅速提起水网, 对着广口瓶翻转网底, 把捞到的水蚤倒入广口瓶内。

如果返回实验室的路途较远时, 要使用较大的容器运输, 途中可适当打开容器盖, 以便通气, 从而防止容器内水蚤因种群密度过大、长途涤荡及缺氧而死亡。

2 室内培养
最好当天实验, 当天捞取, 时间过长水蚤会大量死亡。

无法当天实验的采集后要及时进行人工培养。

2. 1 分离纯化捕捞回来的水蚤大小不一, 同时混杂有其他的小型浮游动物。

纯化的目的是将不同大小的
水蚤分开培养, 同时清除其他的水生浮游动物, 例如轮虫、介形虫、剑水蚤等。

第一步先进行大小分离: 准备4个筛子, 分别是 40 目、60目、80目、120 目的筛网。

然后把筛子放在接水的容器上从上到下按40目、60目、80目、120 目的顺序
摞起来, 然后把水样倒在最上面的筛子里, 40目筛出来是最大的水蚤, 然后是60目筛出来的水蚤、80目筛出来的水蚤, 120目筛出来的是水蚤幼体和小型轮虫或
草履虫。

用哪几种规格的筛子分离, 取决于捕捞时水网的规格及所需水蚤的大小。

探究酒精或烟草浸出液对
水蚤心率的影响的实验一般选取 60目或80目筛出的
水蚤, 倒入备好的新鲜水中暂存, 密度不宜太大。

第二步分离其他动物: 浮游水生动物肉眼难以分
辨, 故而分离要在双目解剖镜下进行。

取一培养皿, 往
里倒入一些水样, 置于双目解剖镜暗光下观察。

发现死亡的水蚤及其他水生动物, 可以用胶头滴管吸出移到其他水体中。

然后将
分离后的水蚤放入用双层200 目绢筛过滤后的原水蚤生活的新鲜水体中, 以备实验所用或长期培养。

这样分离出来的均为个体大小基本一致的水蚤个体。

2. 2 室内培养培养时涉及容器、食物、水质、水温、光照等多个方面, 分别介绍如下:
2. 2. 1 容器在室内小规模培养水蚤, 可利用玻璃或聚乙烯制的圆形培养缸、水族箱( 40L左右)作为培养容器, 水蚤无专门的呼吸器官, 靠体壁与外界进行气体
交换, 由于水面溶解的氧气多, 水蚤会浮到水面上来进行呼吸, 因此最好用接触空气面积比较大的容器即浅容器来饲养, 水位保持在5 ~ 10cm, 高于10c m 繁殖速
度减慢。

若长期饲养用带有氧气泵的鱼缸最好。

2. 2. 2 食物水蚤是滤食性的动物, 主要摄食单细胞藻类、细菌 (例如乳酸菌 )、酵母菌类, 其中个体较大的水蚤更喜欢吃细菌的腐屑。

准备常年饲养则需要培养绿水 (含有许多绿色的藻类, 为水蚤的生长繁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来源): 可在透光的容器中, 将新鲜尿液和储放过的自来水以 1 100的体积比配制成1% 人尿培养液, 接种单细胞绿藻, 放在直射太阳光下曝晒1 ~ 2 周, 水由清变成浅绿色就可以。

在用绿水培养水蚤的过程中也可以加入少量酵母, 用于弥补水蚤因种类不同而造成的食物缺乏。

若临时培养水蚤, 准备绿水来不及, 用酵母比较方便, 到超市购买小的普通的面包酵母粉一包, 30 ~
40 的温水浸泡后成酵母液投入水蚤培养缸。

也可以直接用绿藻粉、螺旋藻 (保健品店有售, 价格贵)、酸奶培养。

酸奶投放量最好以滴作为单位, 多了水面易生
成油膜, 水蚤就会缺氧。

实验得知酵母、绿藻粉、螺旋藻、酸奶都没有天然绿水效果好。

2. 2. 3 水质将所分离纯化的水蚤, 先养在一般稍大的容器中, 以原水质试养数天, 使其先适应实验室的条件, 淘汰不适于在实验室作培养的种类和个体, 挑选的
个体应是生殖周期短, 繁殖量大、能经受实验室小水体生活的强壮个体, 特别是应选择一些常年能在实验室条件下培养的种类, 以便长期培养。

保持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水质是水蚤快速繁殖的
基础。

培养水蚤用的自来水要事先储放5天以上, 确保水里不含氯, 再加入绿水, 培养液微绿即可。

然后用磷酸二氢钾和磷酸氢二
钾调节培养液的p H 到7~ 7. 5 之间。

接种水蚤的数量以每只占 3
~ 5m L生存空间为宜。

应保持水的清洁, 要勤换水, 一般2d换水
和供饵 1 次, 换水时避免将绿水直接加入鱼缸, 要调好 p H 值再
加入, 换水量为总水量的1/4 ~ 1 /3, 水变清澈时, 加大绿水, 维持淡绿色, 防止水体中细菌的过量繁殖, 以及藻类的过分积累。

否则细菌及藻类太多会导致水中缺氧(带氧气泵的鱼缸好些), 引起水蚤大量死亡。

利用酵母培养水蚤时, 应保证酵母质量, 将溶化了酵母的水倒
入水蚤养殖缸, 投喂量以当天吃完为宜, 夏季要半天吃完, 1d喂
2次。

若是用量控制不好, 水质很快就恶化, 造成水蚤快速死亡,
一般投放量最好由少到多。

在水变得像水晶一样清澈之前, 无需
再往养殖缸中添加饲料。

若用酵母投喂量不多的情况下, 水还
能见底, 可以每3d换1次水, 也可以加水。

若没时间换水也可
把吸了酵母液的微孔海棉投放到水蚤缸, 水中酵母菌不够的情
况下, 会从海绵溢出, 水蚤便会到海绵附近就餐。

换加水时间可
以从2d变成5 d换1次。

2. 2. 4 水温水温是影响水蚤繁殖的重要因素。

水蚤在 3 ~ 5 的水温下不产卵, 当水温升到 6 ~ 10 又重新产卵, 而继续上升到 30 , 又停止产卵。

水温在15
~ 25 之间繁殖量最大, 从孵化到性成熟需3 ~ 4d[ 1] 。

让水
蚤安全度过炎热的夏季, 是水蚤室内培养成败的关键。

夏季气温一般
都在30 以上, 若温度高于 30 时, 用双层水域培养, 即将培养
水蚤的水族箱放入盛有自来
水或冰水的大盆内, 这样可使养殖水温降低。

冬季若有必要可采用
水族箱恒温加热器进行加热。

2. 2. 5 光照水蚤喜弱光, 自然光即可, 且不可将水族箱
置于太阳直射光下, 可在水族箱正上方悬挂一遮
光板以遮挡中午强光直射。

若想加快繁殖, 可在晚上用小光源(例如5w的小夜灯等)照明。

2. 2. 6 采收在适宜条件下水蚤繁殖很快, 生命周期为 1周, 4~ 5d大量繁殖, 10~ 12d达繁殖高峰。

要控制其密度, 若
水面大量密集水蚤, 水下层也有, 则应该
及时捞出, 可每日1次, 也可2 ~ 3d 1次, 每次应不超过池内蚤体总量的1/ 3, 捞取后保持水的浅绿色, 才能促进水蚤生长繁殖, 保持生态平衡。

采收时可用80目抄网捞取, 也可换水滤取。

在培育过程中, 若密度过大
又暂时用不到应及时进行分养, 放养密度可控制在 3
~ 5m L水/只。

主要参考文献
[1]陈书华.2003.枝角类的培养及利用.河北渔业, 130(4):4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