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劳动保障监察程序

劳动保障监察程序

劳动保障监察程序劳动保障监察是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按照“职权法定”的原则,《劳动法》第十一章“监督检查”中第85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依法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行为有权制止,并责令改正)就是设定这一职责的法律依据。

实施劳动保障监察对于促进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监控劳动力市场秩序,维护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合法权益以及推动劳动保障部门依法行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保证劳动保障监察的合法、有效才能实现劳动保障行政管理的职能。

按照行政行为的合法、有效的要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体合法,也就是事实清楚,证据充分,适用法律法规正确;二是程序上合法,今天的重点是如何使程序合法的问题,从以下六个方面介绍:一、劳动保障监察的基本概念及特征1、概念:关于劳动保障监察的概念,2004年12月1日实施的《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国务院令423号)没有进行界定,劳动保障部2004年25号部令《关于实施<劳动保障监察条例>若干规定>也没有定义,目前在我省能找到的定义就是《甘肃省劳动保障监督检查规定》第三条:“指县级以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法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章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依法做出处理的行政执法活动”。

按照423号令和部25号部令第二条的规定,上述概念应扩充为“县级以上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依法对用人单位、职业介绍机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职业技能考核鉴定机构进行监督检查并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依法做出处理的行政执法活动”。

这一概念有三层含义:谁来干、对谁干、干什么。

2、特征:劳动保障监察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专门性。

劳动保障监察不同于一般的监督检查,劳动保障监察是由专门的机关为保证上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章的贯彻实施所进行的专门监督;2、法定性。

从国际上看,劳动保障监察依法进行是各国的通行做法。

劳动保障监察履行的是政府的一项公共职能,其监察活动具有强制性的特点,必须依法进行。

为保证监察执法的公正,其监察的主体、监察的范围、监察的措施以及监察程序均应依法进行;3、行政性。

劳动保障监察是政府为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证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有效地贯彻实施而采取的一项专门监督制度,因此劳动保障监察属于行政监督的范畴,是一项重要的行政执法活动。

二、劳动保障监察的基本方式和监察事项按照423号令第14条、25号部令第6、7、8条的规定,基本方式有:1、日常巡视检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人员以一定的频率巡视用人单位及其劳动场所,及时发现违法行为并依法处理的过程。

2、审查用人单位按要求报送的书面材料:这也是大家所知道的年检。

是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的全面检查的措施,并对审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和处理。

3、专项检查活动:针对劳动保障法律实施中存在的重点问题,根据上级机关的安排和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进行的劳动保障某一项工作的检查活动。

有单一部门专项检查、联合有关部门检查。

4、举报(投诉)查处:关于举报和投诉的处理,我在后面要详细的讲解,因为这是我们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也是我们日常工作的重点。

5、监察事项:423号令第11条规定,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下列事项实施劳动保障监察:(一)用人单位制定内部劳动保障规章制度的情况;(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的情况;(三)用人单位遵守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的情况;(四)用人单位遵守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规定的情况;.(五)用人单位遵守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规定的情况;(六)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工资和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的情况(七)用人单位参加各项社会保障险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情况;(八)职业介绍机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职业技能考核鉴定机构遵守国家有关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考核鉴定的规定的情况;(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保障监察事项。

三、涉及劳动保障监察程序的有关规定1、行政处罚法:1996年3月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

2、劳动保障监察条例:2004年国务院423号令第三章13条至19条。

3、劳动行政处罚听证程序规定:原劳动部1996年2号部令,共18条。

《关于劳动行政处罚听证程序的全面规定》。

4、甘肃省行政处罚听证程序暂行规定:省政府1997年第28号省长令。

共5章24条,其中第三条较大数额罚款要举行听证。

公民1千元,法人、其他组织3万元以上。

5、关于实施《劳动保障监察条例》若干规定。

劳动部2004年25号部令,共6章48条。

6、行政强制法:四、劳动保障监察程序及操作1、名词解释:按照《辞海》的解释,程序就是行事的先后次序和工作的步骤,它是反复出现的。

2、原则:25号部令第三条、第四条规定:劳动保障监察遵循公正、公开、高效、便民的原则;实施劳动保障行政处罚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接受社会监督;劳动保障监察实行回避制度。

(1)公开、合法、适当、公正、公平,即处理案件应当依照法定程序办案,罚过相当,正确行使自由裁量权(省厅正在起草自由裁量权管理办法和细则)。

(2)公开:除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都要公开办理。

(3)高效:就是要及时查处、及时处理矛盾或者违法行为。

(4)便民: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方便群众。

(5)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实施处罚应当坚持的原则,这是劳动保障监察进行的最基本的要求,处罚要以事实(调查确认的,不是主观臆断的)为依据,以法律法规的规定为准则。

(6)教育与处罚相结合:教育先行,大力宣传,开展普法活动,提高行政管理的相对人自觉守法、执法的意识;与处罚并行,使违法者得到应有的惩罚,汲取教训,不再违法。

(7)接受社会监督:群众监督或其它机关监督,保证执法过程的公正性。

(8)回避:25号部令第23条至25条规定●回避的情形:用人单位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的近亲属;本人或近亲属与承办的案件事项有直接利害关系;其他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情形。

●回避的提出:自行回避,申请回避(书面形式)●回避的决定: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作出,承办人员由机构负责人决定,机构负责人的由部门负责人决定。

各种方式的程序操作1日常巡视检查:a:定计划:年度计划和中长期计划,根据重点确定范围和内容。

b:开展巡查活动:若干规定6、20、21、22、26条都有规定,根据我们的日常工作,总结如下:劳动监察必须二人以上共同进行。

一般步骤为:1佩戴标志、出示证件、说明身份和来意;2被检查单位介绍情况;3查阅资料,制作笔录;4询问相关情况(单位、劳动者双向);5巡视劳动场所;6指出存在的问题;7向劳动关系双方明确享有的权利、义务及受害后如何维权;8总结情况。

c:主要任务和要求:宣传劳动保障法规政策,指导用人单位制定内部规章制度,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促进用人单位劳动管理,要求是每个专职监察员一年巡查不少于50户次。

2专项检查a:检查准备:按上级通知或自行确定的检查要求,做好准备,如期进行。

b:开展具体检查活动。

步骤与日常巡查一致,由于主要任务有差别,专项检查要突出确定的专项任务。

c:总结上报相关材料。

3审查用人单位报送的材料这是一项变用人单位被动接受检查为自动自查的方式,一方面督促用人单位规范劳动管理,主动纠正违法行为,另一方面,使劳动保障部门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和查处,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动保障监察量大人少的矛盾。

a:确定报送材料的内容和时间及方式方法。

b:审查:认真按规定审查报送的材料,分情况进行处理。

c:处理:没有发现问题的告知用人单位,发现问题的责令整改。

d:不按要求报送材料的处罚:在规定的时间内不报送的,予以催促(发限期报送通知或登报通知),仍不报送的按<条例>30条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作处罚决定应履行相应的程序:告知、用人单位陈述、处罚决定、送达)4举报(投诉)处理(这是重点)接受举报和投诉是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对于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有关用人单位违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或规章行为的举报,以及劳动者认为用人单位侵犯其劳动保障权益的投诉,依法接待和受理的行政执法活动。

依法接受对违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法律、法规或规章行为的举报和投诉,是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

我国的劳动法律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对于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行为有权检举和控告。

《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又进一步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有权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举报”。

举报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参与管理国家与管理社会的一项民主权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当为举报人保密。

在劳动保障监察的范围内处理组织或个人检举、控告(认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行为。

(1)举报:423号令条9条第一款: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规章的行为进行举报,其目的是为他人的利益,可以举报任何个人和组织。

(2)投诉:423号令第九条第二款:劳动者认为用人单位侵犯其合法权益的行为投诉,投诉的主体是劳动者个人,是为了个人的利益。

投诉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投诉人是权益被侵害者本人。

如果不是权益被侵害者本人,而是其他个人或者组织向有关国家机关提起投诉,则不能作为投诉处理,只能作为举报处理。

二是由于投诉人是权益被侵害者本人,投诉的违反事实涉及投诉人本人,因此在案件查处过程中无法隐藏投诉人的信息,不能适用举报制度为举报人保密的规则。

三是投诉人认为有管辖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拒绝履行其法定职责的,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劳动保障监察条例》规定,“劳动者认为用人单位侵犯其劳动保障合法权益的,有权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投诉。

”根据投诉的特点和法律的规定,劳动者为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投诉,属于公民申请行政部门依法履行保护其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的行为。

对于依法进行的投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不仅要依法受理,还必须按照法定程序履行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

接受举报和投诉的制度为做好接受举报和投诉工作,人社部门应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

(一)举报和投诉接待制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或者受委托实施劳动保障监察的组织应当设立举报、投诉信箱和专门举报投诉电话,设立举报接待室、劳动维权报务窗口或建立网上投诉平台,指定专人负责,为劳动者举报和投诉提供便利条件。

对上门投诉的来访者要热情接待,耐心解答,举止得体。

在接待中,用语要规范,态度要诚恳,依法全面告知举报投诉人的权利和义务和办理流程、时限等内容,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二)举报和投诉公开公示制度1、公开举报投诉渠道,方便群众。

举报投诉电话、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接待室、电子邮箱等信息都应当通过新闻媒体、人力资源市场等平台向社会公开,确保劳动者周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