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重症患者G 菌感染治疗的PkPD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 隆云
重症患者G 菌感染治疗的PkPD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 隆云
百分比(%)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0.125 0.15
2001
2003
0.25 0.38 0.5 0.75
MIC (mg/L)
Steinkraus G et al. J Antimicrob Chemother. 2007;60:788-94
VISA VTSP
1995 1997
2000
VRSA
2002
在脓毒症中,G+球菌的检出率高于G-菌
G+菌成为院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 (NINS,1975-2003)
致病菌
G+球菌
CoNS 金葡菌
肠球菌
G-杆菌
大肠杆菌
肺炎克雷伯菌
绿脓杆菌
Acinetobacter species
肺炎
1975 2003
15.0 3.3 17.6 6.5 33.5 26.0
4.5
---
2.7
---
4.6 9.8
4.8
---
4.7
---
9.3 16.3
1.8 2.4 0.5 2.1 0.6 1.6
Gaynes R, Edwards JR, NINS. Clin Infect Dis. 2005; 41: 848-854
异质性细菌所包含的一部分细胞亚群对浓度4mg/l及以上的万古 霉素耐药
依据NCCLS的肉汤稀释法检测,异质性细菌的耐药亚群对万古
霉素的MIC 还应< 8mg/l即异质性菌株耐药亚群需要满 足的条件是 4mg/l < MIC < 8mg/l
100% 80%
79.9%
60%
40%
20%
0% H1
70.5% H2
42.0% H5-6
25.4% H9-12
Crit Care Med 2006; 34:1589–1596
Mortality risk
MRSA占临床分离金葡菌的比例高达50%以上
MRSA分离率(%)
80% 68.0%
60%
40%
金葡菌在ICU脓毒血症中检出率最高
ICU脓毒血症感染中G+菌
40%
检出率高达44%
检出率(%)
30%
18%
20%
G+菌10%源自11%8%7%
5%
5%
5%
0%
45/244 金葡菌
28/244
20/244
凝固酶 阴性葡萄球菌
肠球菌属
18/244 链球菌属
12/244
11/244
大肠埃希菌 铜绿假单胞菌
13/244 白色
20%
0%
院内肺炎2
64.4% ICU3
72.4%
55.7%
呼吸科病房4
VAP1
1.Chastre J.et al.Am J Respir. 2002;165:867–903
2.Costa SF.et 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Agents.2001;17):147-150
金葡菌是HAP/VAP最常见的病原菌
院内肺炎1 铜绿假单胞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不动杆菌属 克雷伯杆菌
肠杆菌属
呼吸机相关肺炎2 铜绿假单胞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肠杆菌科 嗜血杆菌属 链球菌属
不动杆菌属
1.胡必杰等.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5;28(2):112-116 2.Chastre J.et al.Am J Respir. 2002;165:867–903
3.Klevens RM et al.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06;42:389-91 3.周庆涛等.中国抗感染与化疗杂志.2007.7(1):53-57
病死率(%)
早期选择适当抗菌药物可 显著降低MRSA感染患者病死率1
30% 26.10%
25%
549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患者
重症患者G+菌感染治疗的 PK/PD
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 隆云
耐药G+球菌感染日趋严重
检出率 100 (% ) 90
80
70
MRSE
60
50
MRSA
40
NPSP
30
20
VRE
10
0 1975
1980
1985
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 1997;46:624-636
-
1990
20% 16.60%
P=0.015
15%
10%
5%
0%
不适当初始抗菌药物治疗*
适当初始抗菌药物治疗
1. Schramm GE et al. Crit Care Med. 2006 ;34 :2069-2074.
给药量与药效学(Pharmacodynamic PD) 拟定给药量(血药浓度为MIC90 值的2-10倍。)
AST 及 NCCLS
(1)欧洲及美国的体外药敏检测结果 (2)万古霉素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临床资料 (3) MRSA 菌血症治疗中的新发感染的流调研究 (4)万古与利奈唑烷治疗肺炎的临床资料 (5) 金葡菌分离株的万古异质耐药性(heteroresistance)
MRSA对万古霉素的MIC值爬坡
给药间隔时间与药动学(Pharmacokinetic PK)
半衰期(t1/2)
PK/PD—药代条件下的药效
PK Cmax、AUC、T1/2 PD MIC PK/PD AUC/MIC
Cmax/MIC T>MIC
各种抗菌药物的PK与PD相关性模式
PK/PD研究的意义
• 最有效地清除细菌 • 最大程度地减少不良反应 • 避免细菌发生耐药性 • 方便用药
2.6
---
13.4 27.8
3.0
---
11.8 5.0
8.4
---
9.6 18.1
1.5 6.9
血行感染 手术部位感染 泌尿道感染
1975 2003 1975 2003 1975 2003
10.3 42.9 7.4 15.9 3.2 4.9 16.5 14.3 18.5 22.5 1.9 3.6 8.1 14.5 11.9 13.9 14.2 17.4
2005(年)
1 1.5 2
3
4
异质性耐药
体外常规药敏敏感,若改用特殊的方法检测则发现细胞 的大部分亚群属于敏感,但有一小部分亚群属于耐药, 极少数的亚群甚至出现高水平耐药。
长期服药物抗生素的选择性压力基因或染色体变异
临床应用抗生素的失败 葡萄球菌、肠球菌、真菌
万古霉素的异质性
1996年3日本首次报告MIC 3mg/l,其后在美国、法国 等异质性耐药葡萄球菌的出现
念珠菌
Laupland KB,et al. J Hosp Infect. 2004;58:137-45
早期有效的抗生素治疗: 6h黄金时间
• 低血压发生后第1h(H1)内接受有效抗生素治疗者: 存活率 79.9% • 低血压发生后接受有效抗生素每延误1h:存活率平均降低7.6%
Survival ra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