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艺术概论1.广义上的艺术: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情艺术,综合艺术,语言艺术,民族民间艺术。
2.艺术学作为一门正式学科出现,是19世纪末才逐渐形成的。
3.19世纪末,德国的康拉德.费德勒的极力主张将美学与艺术学区分开来,认为它们应该是两们相互交叉而又各自独立的学科,这标志着艺术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正式形成。
费德勒也因此被称为“艺术学之父”。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1.关于艺术的本质的集中看法: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柏拉图较早探讨。
主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鼻祖康德较早探讨。
模仿说或再现说: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较早探讨。
2.艺术的特征:艺术的本质与艺术的特征二者密不可分。
本质是特征的内在规律,特征是本质的外在表现。
艺术做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等基本特征。
形象性: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
关于艺术形象: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任何艺术作品的形象都是具体的、感性的,也都体现着一定的思想感情,都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有机统一),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优秀的艺术作品,必然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完美的艺术形式,二者有机统一,才使其具有令人惊叹的感人魅力),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一切事物都是在带有偶然性的个别现象中,体现出带有必然性的共同本质和规律来。
)。
关于艺术典型:艺术形象的这种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最集中地体现为艺术典型。
艺术典型:就是艺术家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来的具有栩栩如生的鲜明个性并体现出普遍意义的典型形象(艺术典型比起艺术形象来,又具有更强烈的个性与更广泛的共性。
艺术典型更加独特,也更加普遍,它是艺术形象的凝练和升华。
这些典型必定具有个性鲜明的艺术独创性,而且又能非常深刻地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意义)。
主体性: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点,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审美性: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艺术美之所以高与显示美,是由于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把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凝聚到艺术作品中),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第二章艺术的起源1.关于艺术起源的几种观点:(我觉得“游戏说”最为重要)艺术“模仿说”: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就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其后亚里士多德也进行了探讨。
这种说法也肯定了艺术来源一客观的自然界和社会现实,其中包含着朴素唯物注意的观点,具有进步的和合理的内容。
但是,这种说法只是触及了事物的表面,而没有揭示事物的本质,另外这种说法还把“模仿”归结与人的本性,没有找到“模仿”背后的创作意图,因此,未能说明艺术的根本原因。
“游戏说”:主要由18世纪的国哲学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的。
这种说法认为,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个自由的“游戏”。
席勒认为,在这种无功利、无目的的自由活动中,人的过剩精力得到了发泄,从而获得快乐,亦即美的愉快的享受;斯宾塞强调,人的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从实质上来讲,无非也是一种“游戏”,美感就是从“游戏”中获得发泄过剩精力的愉快。
但是,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说法,仅仅从生物学或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仍然未能揭示出艺术产生的最终原因。
尤其是这种说法把“游戏”看作人和动物的共有的本能,更是错误的论断,因为艺术活动与审美活动仅仅属于人类社会专有。
人的“游戏”是以使用工具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并且具有了超越动物性的情感和想象等社会内容,成为一种具有符号性的文化活动。
正式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得人类和动物界真正区分开来。
而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说法脱离了人类的社会实践,所以仍然不能揭开艺术诞生的真正奥秘。
艺术表现说:由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最先系统地以理论方式提出。
认为艺术的本质是直觉,直觉的来源是情感,直觉即表现,因而,艺术归根结底是情感的表现。
在他看来,一切艺术无非都是情感的表现而已。
毫无疑问,艺术确实要表现情感,艺术家确实是通过自己的作品向他人、向社会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但是,艺术的起源归结为“表现”,脱离开人类的社会实践,脱离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的实际情况,仍然是把现象当作本质,把结果当作原因,同样不能科学地阐明艺术的起源问题。
巫术说: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最早提出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主张。
艺术的产生最初确实与巫术有密切联系,但艺术的起源与此并不准确,因为原始时代的巫术活动是直接和当时原始人类的生产劳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和人类早期认识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人们无法把握自身,更无法支配自然界,于是原始人便寄托于巫术,使得巫术与原始社会的日常生活与生产劳动有了密切的联系。
关于艺术的起源尽管有上述种种说法,但最终还是应当归结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劳动说:希尔恩等人比较早地论述了艺术与劳动的关系。
劳动创造了人,也为艺术的产生提供了前提。
劳动中工具的制造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它的出现标志着从猿到人过渡阶段的结束,也标志着人类文化的起源。
在生产劳动实践中,完成了一个异常漫长的自然身心的“人化”过程,形成了人类的文化心理结构,其中包括人的审美心理结构。
生产劳动实践创造艺术的主体----人,为艺术的产生创造了前提。
从艺术发生学的观点来看,生产劳动显然是艺术起源的根本原因。
但是,艺术起源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它很可能是多因的,而并非单因的,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
第三章艺术的功能和艺术教育1.审美教育作用: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在潜移默化中,其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从而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艺术作品,使读者、观众和听众感受与领悟到博大深厚的人文精神。
艺术之所以具有审美教育作用,是因为艺术作品不仅可以展示生活的外观,而且能够表现生活的本质特征和本质规律,在艺术作品中又总是饱含着艺术家的社会理想和审美理想,能够使欣赏者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
2.艺术审美教育作用的三个特点: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
3.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美育”(即“审美教育”)这个概念,也是直到现在,才由18世纪的国美学家席勒正式提出来。
席勒已经不限于仅仅从道德教育的特殊方式这一角度来看待美育,而是从自然与人、感性与理性等基本哲学命题出发,从改变近代人的存在方式,使人重新获得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实现人性的复归这一更加广阔的领域来论述美育,使西方的美育理论进入到一个更新的阶段。
当然,席勒主张以美育来实现人性的改造乃至社会的变革,完全脱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无疑知识一种唯心主义的空想。
在中国,蔡元培也曾大力倡导美育。
美育的核心是艺术教育。
但普遍认为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手段。
由于艺术具有审美认知、审美教育、审美娱乐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具有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等特点,使得艺术教育成为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式。
艺术美作为美的集中表现形态,对提高人的创造美和欣赏美的能力,培养人的审美理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4.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艺术教育的任务: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人的艺术修养;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
第四章文化系统中的艺术1.文化与艺术:文化大系统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大子系统。
艺术可以归结在精神文化里。
这一节可以看一下提到的两个具有影响力的关于文化的定义并站在人类文化整体的高度来俯视艺术,使我们得以从文化系统中的艺术这一角度,来理解和认识艺术在文化发展进程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
2.艺术与哲学的关系:哲学是关于世界关和方法论的学问,它主要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领域中,带有普遍性的根本规律。
如果说哲学代表着人类理性的最高形式,那么艺术代表着人类感性的最高形式。
哲学与艺术的相互关系:(关于美学:美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就是用理性的方法来研究感性认识。
当然,美学的范围和对象绝不仅仅限于艺术,美学的研究对象既包括艺术美,又包括自然美和其他一切现实美,以及审美主客体关系和审美意识等更具有普遍性的一般规律。
尽管美学的范围和对象非常广泛,它包括客观世界的美和人对客观世界的美的反映的全部领域,但作为什么意识的集中表现,艺术毕竟是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哲学对艺术的影响,往往要经过美学这一中介来进行。
)哲学对艺术的影响:表现在对艺术家的影响(艺术家在从事创作活动时,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特定哲学思想的影响,并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表现或流露出来。
);还表现在出现了一批哲理性的艺术作品;更表现在它能促进艺术潮流形成的作用。
当然,哲学对艺术的影响是相对的。
艺术对哲学的影响:艺术可以启迪哲学家的思维;艺术作品也可以传播特定的哲学思想。
尤其是哲学家对艺术的思考,往往成为起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艺术与科学的联系和区别:从总体上讲,艺术与科学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科学技术对艺术的影响是广泛和深刻的,除了将自然科学的成果直接运用到艺术领域之外,更重要的是以科学的思维方法来促进艺术家文化心理结构的改变,从而推动艺术创作观念和创作方法的革新,推动艺术形态的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更是对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但为艺术提供了从未有过的大众传播媒介,而且创造出了新的艺术种类和艺术形式。
区别:从本质上讲,科学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知识总和,艺术是人类进行审美创造的最高形式。
从目的上讲,科学求真,它的任务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艺术求美,它的任务是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审美需要。
从思维方式上讲,科学主要运用抽象思维,强调理性因素;艺术主要运用形象思维,强调情感因素。
从具体操作来讲,科学应当客观冷静地对待事物,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艺术则是一种主观色彩很浓的创造活动,它除了反映生活外还应当评价生活与表现情感。
从成果上讲,科学理论应当具有普遍性,艺术作品必须具有独创性。
综上所述:科学与艺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之间既有一定程度的对立,又在很大程度上互相促进。
4.现代科学技术对艺术的渗透和影响:现代科学技术对艺术的影响,表现在为艺术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促使新的艺术种类和艺术形式的产生;还表现在为艺术创造了前所为有的文化环境和传播手段,为艺术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现代科技正在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面貌;又表现在艺术与科技、美学与科学的相互结合与相互渗透,对人类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促进了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更表现在科学领域的重大发现对艺术观念和美学观念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