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的概念法的定义
一、法的词义
(二)西文法的词义 西方学者认为“法”是指永恒的、普遍有效的正义原则和道
德公理,而“法律”则是指国家机关制定和颁布的具体的法 律规则,法律是法的真实或虚假的表现形式。这也就是“自 然法”和“实在法”对立的法哲学概括。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几个基本结论:第一,,是个多 义词,有平、直、正等诸多含义。第二,法律,是指体现国 家判断人们行为合法与否的标准的人人必须遵守的准则。严 格意义上的法律专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第三, “法”与“法律”在中文多数情况下可以通用,但在有的情 况下,应注意有所区别,不宜简单混淆。
第二节 法的特征
一、法是调整人们行为关系的规范,具有规范性 (一)行为关系是法的调整对象 法首先表现出来的是,它是确定人们行为的一种准
则。通过法的规定,人们就知道可以做什么,应该 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或禁止做什么。此时,我们不 难发现法律指向的都是人的行为。法律通过对社会 关系的调整,来实现利益资源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分 配,从而实现一定的社会秩序。
力来维持自己的评价标准得到社会的普遍遵循。
二、法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社会规范,体现了 国家意志对各类行为的评价
(三)法的普遍性 一国的法律在其国家主权所及的领域内普遍
有效。 法的这种普遍性是就其整体而言的,具体到
某个法律,其普遍性的程并不全然相同,因 为不同的法律在空间、时间和对人的效力上 是不一样。
一、法是调整人们行为关系的规范,具有规范性
(二)法的规范性
法是一种行为规范,它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模式、标准和方向,从 而为人们行为规划出可以自由行动的基本界限。
法具有规范性意味着:(1)法具有概括性、抽象性,即法是一种抽象的、 概括的规定,针对的是一般的人或事,不针对具体的人和事,可以被反 复适用。这使法律与非规范性法律文件区别开了。只要符合法律设定的 条件的同类主体和同类行为,都得到法律同样的对待。因此,法律对人 的行为就不是个别指引,而是规范性的指引。(2)法具有连续性,即法 在其生效期间一直有效,不会时断时续。(3)法具有稳定性,即法不是 朝令夕改的,因为人的行为模式、行为习惯有一定的惯性,如果法律经 常不停地修改,就会使人们无所适从,就无法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4) 法具有效率性,指人人都可以依法行事、不必事先经过批准。
三、法是以权利和义务为基本内容的社会规范, 具有特定的逻辑结构
(三)法的逻辑结构 法律规则逻辑上是由条件假设、行为模式和法律后
果三部分组成。条件假设是规定适用该法律规则的 前提条件,在行为模式部分规定权利和义务来明确 行为准则,法律后果则是对遵守行为模式或违背行 为模式的行为所可能产生的结果。法律规则就通过 这种明确的、严密的规定,确保权利得到实现,义 务得到遵从或履行,从而建立起立法者所预期达到 的法律秩序。
二、法学史上对法的各种界说
(一)从法的本体下定义 (1)规则说,(2)命令说,(3)判决说, (二)从法的本源下定义 (1)神意论,(2)理性论,(3)公意论,(4)
权力说, (三)从法的作用下定义 :(1)正义论,(2)社会控制说,(3)事业说。
三、马克思主义的法的定义
可以把法定义为: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 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权利和义务 为调整机制,以人的行为及行为关系为调整 对象,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 治阶级或人民意志,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 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价值目标为目的 的行为规范体系。
一、法的词义
在中国现代汉语中,一般都将“法”、“律”、 “法律”视为同义词,可以互换使用。但在法学上 来说,法律有广义和狭义两层含义。广义的法律是 指法的整体,泛指各种规范性的法律文件。狭义的 法律则专指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 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在我国现代法律制度中,法律也有广义和狭义两层 含义,一是指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 法规等在内的一切规范性法律文件;一是指全国人 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基本法律以及基本法律以外的 法律。
四、法是以程序性为重要标志的社会规范
所谓法的程序性是指法的实施必须通过法定 时间与法定空间上的步骤和方式而得以进行 的。
法的程序性是实现实体权利和义务的合法方 式和必要条件。
1.正当程序是权利的重要保障 2.正当程序是权力的必要限制 3.正当程序能够实现形式正义。
五、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为最后保障手段的社会规范
法的实施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所谓国家强制力是指国家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
有组织的国家暴力。相较其他社会规范的强制力而言, 国家强制力毫无疑问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和强度。 需要注意的是:(1)国家的强制力并不等于纯粹的暴力, 而是具有潜在性和间接性。也就是说,当人们遵守法律 时,国家强制力并不直接作用于人身,而只有当人们违 反法律规定时,国家强制力才会作用到行为人身上。(2) 国家强制力也不是法律实施的唯一保障力量,法的实施 还依靠诸如道德、纪律、经济、文化、舆论等方面的因 素。只是从终极意义上来说,国家强制力是法律实施的 最后一道防线。 在现代社会,法律出现强制力日益弱化的趋势。
二、法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社会规范,体现了 国家意志对各类行为的评价
(一)制定或认可是法的创制的主要方式 (二)法的国家意志性 法以国家的名义创制使法具有了“国家意志”的形
式,也进而将法与其他社会规范相区别开来。 法的国家意志性,意味着法律包含中国家对人们各
类行为的评价。 法的国家意志性还意味着,国家使用其特殊的强制
三、法是以权利和义务为基本内容的社会规范, 具有特定的逻辑结构
(一)法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 (二)法的利导性 法律的利导性取决于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是
双向的。“双向”表现在:权利和义务是两个不同 范畴的事物,一个表征利益,一个表征负担,一个 是主动的,一个是被动的,权利以其特有的利益导 向和激励机制作用于人的行为,而义务以其特有的 约束机制和强制机制作用于人的行为,使人们从有 利于自身利益出发来选择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