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1.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1)30多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的重要法宝。
(2)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都深化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都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的最重要的成果,改革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
2.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目标?意义:(1)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解决发展进程中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2)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全面深化改革。
目标:党的十八界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阶段性目标是到2020年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3.怎样理解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1)坚持什么样的改革方向,决定着改革的性质和最终成败。
中国30多年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历史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始终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和改革立场,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2)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4.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1)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科学认识。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要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5.如何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1)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正确把握对外开放面临的新形势。
(2)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3)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竞争的新优势。
第八章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形成有何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理论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现实意义:我们党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从最初的“两手抓”到“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不断丰富、日趋完善的生动历程,是深刻总结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顺应国际国内大势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提出来的,标志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标志着在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这一基本制度的确立,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非公有制经济。
第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3.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4.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1)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2)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5. 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1)坚持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方面。
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社会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2)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3)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任务,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对于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7.如何正确理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关系?(1)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立足于当前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现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建设状况,社会政治条件以及人口素质等,走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2)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第九章1.如何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第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第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
第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意义?基本内容:第一,一个中国。
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第二,两制并存。
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第三,高度自治。
祖国完全统一后,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权。
第四,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第五,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重要意义: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第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3.新形势下如何努力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第一,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
第二,坚持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
第三,坚持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
第四,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
第十章1.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第一,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间的和平环境;第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的集中体现;第三,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是则是保持时间和平的重要基础;第四,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还需各国人民长期不懈地共同努力。
2.如何正确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1)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各种力量此消彼长,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的趋势越来越清晰。
一个超级大国和多种力量并存,是多极化格局最终形成前的较长过渡时期内世界力量对比的基本态势。
但也要看到,世界多极化的最终形成将经历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演进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单极秩序观与多极秩序观的较量有时是非常激烈的。
在多极化进程中,如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已经成为一个时代性课题。
(2)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加快了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日益加深。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全球生产力大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增多了各国和全球共同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
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各国应本着责任与风险共担的精神,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以有利于各国共同发展。
我们需要的是世界各国平等、互惠、共赢、共存的经济全球化。
3.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1)实现和平发展,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不懈追求。
(2)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的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
(3)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4)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5)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立足本国国情探索出的一条新型发展道路,随着时间推移,这条道路已经并将进一步显示出其世界意义。
第十一章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始终以人民群众为根本价值取向和根本目的,才能不断获得向前发展的动力;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坚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统一。
即坚持一切发展为了人民。
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理解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这是由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决定的。
首先,我国是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部实践和整个进程中都必须紧紧依靠工人阶级,巩固自己的阶级基础,这是我们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