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秉县第三中学教师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教师小组教师刘明学
上课时间年月日(星期)第周第课时累计课时课题第五课第二框预防犯罪
教学目标:
1.了解刑法与刑罚,认清犯罪特征,知道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2.能够判断犯罪行为,能够明辨是非,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增强法治观念,增强防范意识,杜绝不良行为,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遵纪守法的人。
教学重点:杜绝不良行为,从小事做起,依法自律,加强自我防范。
教学难点: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刑罚的种类。
教学方法及措施:欣赏歌曲、探究法、讨论、讲授法、概括归纳。
教学过程修订、增减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电影《少年犯》插曲,学生观看思考,
通过电影插曲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题。
探究新课
一、了解罪与罚
(一)运用你的经验
我国刑法对四百多种犯罪行为分别规定了刑罚。
查阅刑法,分析图片
中行为的性质和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
得出结论:刑法的含义及作用
(二)运用你的经验:
问题:试对比分析上述行为。
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得出结论: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犯罪要承担的后果是是什么?
得出结论:刑罚的含义和种类
二、加强自我防范
(一)播放视频:《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问题:那种认为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处罚的想法对不
对?为什么?
得出结论: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二)探究与分享:
问题:陈某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绘制陈某走上犯罪道路的路线图
分析陈某走上犯罪的原因
娱乐—赌博—犯罪的“三部曲”
问题:他为什么会走上违法之路?
得出结论: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温水煮青蛙问题:想一想:这只青蛙为什么会丧生?
展示一些常见的不良诱惑
杀人蝙蝠的故事
得出结论: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 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
教师寄语: 要想不违法犯罪,把握品行是先例;学习法律知识,预防违法犯罪。
课堂小结(板书)
预防犯罪
课堂练习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第三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对于这条法律规定下来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未成年人受到国家法律的特殊保护
B .犯罪要受到法律惩罚
C.未成年人犯罪比成年人犯罪代价小
D.未成年人应当远离违法犯罪
2. 俗话说:“小时偷针,大时偷金。
”这句话表明( )
A.小偷小摸没有关系,不会构成犯罪
B.一般违法与犯罪都是违法行为,应受法律制裁
C.“偷针”与“偷金”是一般违法与犯罪的本质差别
D.一般违法较容易发展到犯罪
3.“罪孽本自微末始,身陷囹圄悔方迟”的诗句给我们的启示是( )
A .犯了错误就会有牢狱之灾
B .有错不改,就可能跌入犯罪的深渊
C .小错可不断,大错不能犯
D .犯罪不一定违法,违法一定是犯罪
4.犯罪的严重危害性即刑事违法性的必然后果( )
A .违反了刑法
B .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罪与非罪 加强自我防范 违法与犯罪的区别
犯罪的三个特征
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养成良好习惯,杜绝不良行为
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