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用剩余价值和工资的分配原理分析当今中国社会的收入差距

用剩余价值和工资的分配原理分析当今中国社会的收入差距


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即计时工 资和计件工资。除此之外,资本家还建立了各 种形式的血汗工资制度,其特点是利用“科学 的劳动组织”,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人的劳动强 度,从他们身上榨取更多的血汗。这种工资制 度的典型形式,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行的 “泰勒制”和“福特制”。关于血汗工资制度 的实质,列宁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它的实行 “意味着榨取血汗的艺术的进步”。
马克思指出:“象其它一切发展劳动生 产力的方式一样,机器是要使商品便 宜,是要缩短工人为自己所费的工作 日部分,以便延长他无偿地给予资本 家的工作日部分。机器是生产剩余价 值的手段。”
生产方式的变革,在工场手工业中以劳动资料 为起点。所有发达的机器都是由三个本质上不 同的部分组成:发动机、传动机构、工具机器 工作机。发动机是整个机构的动力;传动机构 由飞轮、转轴,齿轮等各种各样的附件组成, 它的调节劳动,在必要时改变运动的形式,把 运动分配并送到工具机上。结构的这两个部分 的作用,反而把运动传送给工具机,由此工具 机才抓住劳动的对象,并按照一定的目的来改 变它。机器的这一部分——工具机,是十八世 纪工业革命的起点。正是由于创造了工具机, 才使蒸汽机的革命成为必然,引起了工业革命 。
剩余价值实现 —— 剩余价值要在生产中创造出来,还要在流通过程中
才能实现。经过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实现剩余价值。剩 余的一部分转为投资,成为资本积累,实现扩大再生产 。
剩余价值分配—— 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种资本:产业资
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资本家也分成三个集团:产 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和借贷资本家。除此以外,资本 主义社会还有存在着大土地所有者,这几个剥削集团都 是以剩余价值作为生存的基础的。剩余价值分配为产业 资本家取得产业利润,商业资本家取得商业利润,借贷 资本家取得利息,大土地所有者取得地租,揭露了资本 主义剥削的秘密。
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在资本主义制度之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 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的本质。在这种制度之下, 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是以货币工资形式支付的, 工人为资本家劳动,资本家付给工人工资,工资表现 为“劳动力的价格”,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这就 模糊了工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掩盖了资本 主义的剥削关系。“这种假象,就是雇佣劳动和历史 上其他形态的劳动的不同之处。”
马克思说: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 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这里的剩余价值,即资 本主义的剩余价值,本质上也是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 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因劳动力价值是由维持 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费用决定 的,其中包括劳动者本人的培养、教育费用和维持其 家庭成员生活的费用,而这恰恰就是劳动者创造的价 值中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部分——自用价值。故对剩余 价值的新旧两种解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区别仅在于 :马克思是站在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立的立场基础上 来分析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生产的实质的,是 对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揭示;而新解释是从更加宽泛 的概念来解释剩余价值,具有普遍适用性,可解释一 切与自用价值相对的剩余价值。
本质: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 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 的关系。
剩余价值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而且适用于其 他社会,不仅可解释、解决经济问题,而且可解释、解 决人生、社会等一系列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剩余价值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 果,社会越发展,社会生产的剩余价值也越大,社会越 进步。在新经济社会我们来分析剩余价值生产,应该赋 予剩余一个更加宽泛和全新的概念,或者说应该从全新 的角度去理解剩余价值的生产,这本身也是时代的发展 和进步的要求。
用剩余价值和工资的分配 剩余价值的准确含义,经过仔细考察“剩余价
值”出现的各种场合,发现其含义并不统一, 至少有两种——
第一种是从价值的创造者而言,“剩余价值”是与“自 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 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如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不够或 仅够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没有一点剩余,那他 便没有创造剩余价值。如工人创造的价值若还不抵 其工资,他便没有创造剩余价值,只有创造的价值 比工资多,他才创造了剩余价值。
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过程的复杂化和脑 力劳动作用的加强,工人的实际工资呈现不断 提高的趋势,但是与其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增长 幅度相比,实际工资提高的幅度还是较小的。 只要资本雇佣劳动的基本经济关系不变,资本 主义工资的本质就不会发生根本变化。
剩余价值的确是刺激市场发展的主动 力,也是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的主要因 素,同时还是引发经济危机的根本原 因,因此对于剩余价值进行深入研究 就能破解财富在社会经济行为中的真 实作用。
剩余价值的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工人的劳动日是劳 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总和。必要劳动时 间不变,通过延长工作日,从而剩余劳动 时间增加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就是绝对剩 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资本主义生产发展 经历了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 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扩大了相对剩余 价值生产。
第二种含义,是从价值的载体而言,是与“已用 价值”相对的概念,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 这种含义不如第一种含义常见,但在电视、报刊 、书籍及日常生活中也时有出现。
如2000年12月12日早上8时之前,中央电视一 台的“东方时空”节目曾报道有人回收“电子垃圾”再 利用而取得了良好效果,尤其是印度一男子竟用 此而组装成一辆摩托车,言此为利用垃圾的“剩余 价值”,这里的“剩余价值”显然并非指劳动者创造 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而是指物 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我们有时会听到有人把 废水的再利用称为利用水的剩余价值,把废料、 废物的回收利用称为利用物品的剩余价值,此“剩 余价值”也是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