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硕果仅存的古典诗词研究大师:叶嘉莹先生!

硕果仅存的古典诗词研究大师:叶嘉莹先生!

硕果仅存的古典诗词研究大师:叶嘉莹先生!硕果仅存的古典诗词研究大师:叶嘉莹先生家庭环境叶嘉莹,女,满族叶赫那拉氏。

父叶廷元,字舜庸,幼承家学,熟读古籍,工于书法,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先任职于航空署,从事译介西方航空著作,后进入中国航空公司,任人事科长等职。

母李玉洁,字立方,自幼受良好家庭教育,曾任教于一所女子职业学校,婚后辞去教职,侍奉翁姑,相夫理家。

父母育有一女二子,叶嘉莹为长女。

叶嘉莹3、4岁时,父母就开始教她背诵古诗,认识汉字。

6岁就随家庭教师读《论语》,9岁考入笃志小学,一年以后,以同等学历考入北平市立二女中。

1941年,年仅十七岁的叶嘉莹先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专攻古典文学专业。

大学期间,叶嘉莹从师于古典诗词名家顾随教授,并深得顾随教授的赏识。

师生常常唱和往来,留下篇篇佳作。

1945年叶嘉莹大学毕业,开始了她的教学生涯。

叶嘉莹以她出色的才华,同时被三所中学聘为国文教师,深受学生的爱戴。

迁居台湾1948年叶嘉莹结婚随丈夫迁居台湾。

从五十年代初任台湾大学专职教授,其后又被淡江大学、辅仁大学聘为兼职教授。

培养了一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专业人才,如今已经成长为遍布欧美大陆以及港澳台地区著名专家、教授。

此间,还有一批欧美学生,从师于叶嘉莹,如今已成长为汉学专家。

60年代,叶嘉莹应邀担任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客座教授。

1966年,叶嘉莹被台湾大学赴派往美国讲学,先后任美国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客座教授。

这就使叶嘉莹教学与研究领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她是当时为数不多的用英语讲授中国古典诗词的中国学者之一,她一边孕育桃李,一边与哈佛大学亚洲系主任海陶伟先生合作从事研究工作,出席了一些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如今这些成果已被哈佛大学出版。

这一时期,由于中国大陆与西方世界的长期隔绝,叶嘉莹的教学研究活动,为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定居温哥华1969年,定居加拿大温哥华,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

1978年,叶嘉莹向中国政府提出申请回国讲学,1979年得到批准。

开始了每年利用假期回国讲学的忙碌生涯。

二十多年来,她应邀到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湖北大学、湘潭大学、武汉大学、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兰州大学,新疆大学等几十所大学讲学同时她应社会各团体的邀请,举行了数次颇有影响的古典诗词专题讲演。

叶嘉莹的讲演,受到了从七、八十岁的学者到十七、八岁的青年学子的广泛欢迎和赞许。

1989年退休后,叶嘉莹先生每年用整整一个学期,在国内讲学。

其余时间则活跃在加拿大、美国及港,澳、台等地的古典诗词讲坛上。

同年,叶嘉莹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

国内教学与成果1991年,应南开大学的要求,叶嘉莹叶嘉莹在南开大学创办比较文学研究所,1996年,叶嘉莹在海外募得蔡章阁先生所捐助资金,修建研究所办公大楼,并将研究所更名为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

如今,研究所大楼已经落成,叶嘉莹还为研究所捐出退休金的半数(十万美金),设立了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活动基金。

驼庵是叶嘉莹的老师顾随先生的别号,用驼庵命名奖学金,是为了纪念恩师顾随先生,也是为了使受奖学生体会到对于中国古典文化事业薪火相传的重要意义和责任。

叶嘉莹以她对于中国古典诗词创作、教学、研究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得到了最高荣誉。

1990年叶嘉莹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

南开大学藤维藻、母国光二位校长亲自主持大会,祝贺叶嘉莹荣获这一荣誉。

1999年国庆期间,叶嘉莹还荣幸的受到国务院邀请,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建国50周年国庆宴会和国庆大典。

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騒李杜魂1997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叶嘉莹《迦陵文集》十卷,2000年台湾桂冠图书公司又出版了《叶嘉莹作品集》二十四卷。

叶嘉莹将几百万言的丰硕果实奉献给了中华大地,如今她已是桃李满天下。

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騒李杜魂是叶嘉莹用生命谱写的诗篇。

叶嘉莹现在是南开大学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

叶嘉莹从事古典诗词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已经五十六年,她的足迹跨越世界亚欧美三大洲,遍布祖国大江南北。

她不仅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还热衷于幼儿以及中小学生的古典诗词教育。

1998年,叶嘉莹上书江泽民主席,呼吁国家领导人,倡导幼少年学习诵读古典诗词,以提高国民素质。

江主席很快做出批示,教育部已经组织专家编辑出版了《古典诗词诵读精华》,供中学教学之用。

叶嘉莹先生与田师善先生合作,为四~十四岁儿童出版了《与古诗交朋友》一书,并亲自录制了诵读音带。

她的愿望,不仅是为了保存中国古典诗歌的宝贵传统,而且更是想藉着教小朋友诵读和吟咏古诗的训练,来培养我们下一代孩子们的心灵品质和学习能力。

对中国古典诗词研究的贡献长期在西方教学工作,叶嘉莹有机会阅读了不少西方文艺理论著作,与西方学者的交流, 更推动了她在这一领域的深入,将西方文艺理论引入中国古典诗词研究是叶嘉莹先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研究的重要贡献。

叶嘉莹先生结合西方文论中的阐释学、符号学和接受美学等理论对中国传统词学不断反思,将词分成了歌词之词、诗化之词、赋化之词三大类别,传统词学未能对此三类不同性质的词做出精微的分辨,往往以评赏赋化之词的观点来评赏歌词之词,不免有牵强比附之失、(如张惠言);也有人以评赏歌词之词的观点来评赏赋化之词,对南宋长调之慢词,未得其门径之妙,(如王国维)。

这三类不同风格的词,同样具有一种属于词体之美感特质,叶嘉莹对于这种美感特质在词体的演进中,对于歌词之词、诗化之词及赋化之词不同体式的词作中的影响和作用,做了推源溯流的说明。

《论语》——平生最受用的一本书2006年12月2日,于丹来到叶嘉莹的寓所拜望,叶嘉莹谈到:我平生最受用的不是一句话,而是一本书,就是《论语》。

她多次提到《论语》是对她的一生产生极大影响的一部书。

折叠编辑本段教育历程叶嘉莹出生在京城北平一个古老的家族。

原与纳兰成德同里籍,祖居于叶赫地,本姓叶赫纳兰,因民国以后废除满族姓氏,方简化为叶氏。

叶嘉莹并无姊妹,仅有两个弟弟,旁系之中也再无女儿。

父辈们对她的教育,总以新知识、旧道德为理想。

因而幼时家学为叶嘉莹终生结缘于古典诗词,打下了极为坚实的基础,也养成了她早年羞怯、安静而独善其身的性格。

叶嘉莹在一所大四合院里长大。

叶嘉莹叶嘉莹父辈曾在清朝为官,算是旗人。

到现在,叶嘉莹教授还是一口清脆、地道的老北京话,京腔京韵。

小时候,她的祖父很封建,不许女孩子出去到外面的学校念书。

于是,她就在家里认字、背诗,到了开蒙的时候,家长请了专门的老师(是她的姨母)到家里来教《论语》。

当她读到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时候,内心里非常感动。

她虽然还不明白道到底是什么,但是却从中感到了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祖父去世后,她去外面读了高小,11岁以同等学力考上中学,母亲给她买来《词学小丛书》作为奖励。

那个时候她已经在伯父的指导下开始学写格律诗词,并且用文言给在外工作的父亲写信。

身为大家闺秀,虽然去外面读书,但限制很多,放了学仍旧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关在家里。

所以,那个时候她诗词的内容也局限在院子里的景物。

15岁那年,她从同学家里移植了一丛竹子种在自家院子里,于是写下《对窗前秋竹有感》:记得年时花满庭,枝梢时见度流萤。

而今花落萤飞尽,忍向西风独自青。

在落尽繁华的时候,秋竹坚守着一种品格,不畏严寒,青翠依然。

秋竹如此,人亦如此。

1937年,叶嘉莹正读初中,七七卢沟桥事变,北平沦陷。

父亲随着国民政府的迁移一直在大后方的国统区工作,音信全无。

在沦陷区的物质生活十分艰苦,每天吃着难以下咽的混合面。

她说:物质生活的艰苦我是可以坦然面对的,真正难以承受的是精神感情方面的苦痛。

人生中第一次沉重的打击发生在1941年。

当时她17岁,刚刚考取辅仁大学,母亲突然病重,需要离京到天津的租界动手术。

母亲执意不要他们姐弟陪同,由于身体过度虚弱在回来的火车上去世了。

她写下《哭母诗八首》:早知一别成千古,悔不当初伴母行。

本是明珠掌上身,于今憔悴委泥尘。

窗前雨滴梧桐碎,独对寒灯哭母时。

由于音信不通,父亲连母亲去世的消息都无从知道。

她在《母亡后接父书》一诗中写道:昨夜接父书,开缄长跪读。

上仍书母名,康乐遥相祝。

苦难的打击可以是一种催伤,但同时也可以是一种锻炼。

而诗歌的写作也可以使悲痛的感情得到一种抒发和缓解。

叶嘉莹说。

母亲去世以后,她带着两个弟弟跟伯父伯母生活。

她在沦陷区读了四年大学,大学毕业那年日本宣布投降。

与古典文学名师顾羡季诗词唱和叶嘉莹就读辅仁大学国文系期间是她诗词创作最为丰盛的时期,不仅是因为国难家愁,诗穷而后工,重要的是她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遇到了古典文学名师顾随顾羡季先生,并深得顾先生的赏识。

那时候,顾先生不仅认真批改她的诗词习作,而且师生间还时有唱和。

比如《摇落》和《晚秋五首》就是那个时期的代表作。

心花开落谁能见,诗句吟成自费词。

收拾闲愁应未尽,坐调弦柱到三更。

冢中热血千年碧,炉内残灰一夜红。

她在学习期间认真记下好几大本笔记,几十年数经辗,一直不离不弃,而且经常重读,重新描写笔记本上已经日益模糊的字迹。

多年后根据这些笔记整理出书,留下了一代名师谈诗的宝贵资料,字里行间甚至保留了顾先生讲课时的神韵。

顾随先生曾在给她的一封信中写道:假使苦水(顾先生的别号)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

她不仅得到了顾先生的真传,而且别有创意,在老师的学术上更上一层楼。

顾随先生的一些词句也给予她极大的精神的鼓励和慰藉,拼将眼泪双双落,换取心花瓣瓣开。

从顾先生的诗句之中,她获得一种强毅的担荷的精神,一种直面苦难不求逃避的坚毅的精神。

她一直铭记着老师顾羡季先生的那句话: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态过乐观之生活。

折叠编辑本段婚姻历程叶嘉莹1945年大学毕业,在北平的中学教书,经人介绍认识了在国民党海军任职的赵先生。

我的一生都不是我的选择。

我先生的姐姐是我的老师,是我的老师选择了我。

她24岁结婚,同年11月因政局变,随丈夫的工作调动去了台湾,1949年8月生下第一个女儿。

在大陆解放之后,台湾的白色恐怖加剧,1949年12月,大女儿才三个多月,丈夫因为思想问题被拘捕。

1950年的夏天,女儿未满周岁,还抱在怀中吃奶,她所在的彰化女中的校长和6名教师一并被抓,她与怀中幼女亦在其中,还是莫须有的思想问题。

因为没有涉及实质的政治问题,她很快就被放了出来。

却已经无家可归。

我们从故乡远到台湾去,无家无业,有工作就有宿舍,就有薪水,就可以维持生活。

先生被抓,没有了宿舍,没有了薪水。

我自己也被关起来,也没有了宿舍,没有了薪水。

[2]当时正在暑假期间,一时也难以找到工作。

她只能带着怀中的女儿投奔到丈夫的一个亲戚家。

寄人篱下已是无奈,而这位亲戚也刚刚到台湾,生活窘迫,自顾不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