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原子晶体和分子晶体PPT教学课件
原子晶体和分子晶体PPT教学课件
分子晶体知识回顾 3.分子晶体 (1)定义 : (2) 构成 : (3)3种物质结构:干冰;白磷;足球烯 (4) 性质:熔沸点低、硬度小;导电性;相似 相溶原理
1. 共价键、离子键和范德华力是构成
物质粒子间的不同作用方式,下列物质
中,只含有上述一种作用的是( )
(A)干冰
(B)氯化钠
(C)氢氧化钠 (D)碘
熔融状态的导电性。(导电:离子晶体) (3)从组成上判断(仅限于中学范围):
有无金属离子?(有:离子晶体) 是否属于“四种原子晶体”?
以上皆否定,则多数是分子晶体。
第四章 人类与生物圈
第一节 生物圈的概念及其发展
•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有生命 的部分,即地球上所有的 生物,包括人类及其生存 环境的总体。
Si o
109º28´
共价键
109º28´ 共价键
石墨晶体——过渡型晶体或混合型晶体
开拓思考题 仔细观察下边的示意图后,回答下列问题:
金刚石与石墨的熔点均很高,那么二者熔点是 否相同?为什么?若不相同,哪种更高一些?
1.下列的晶体中,化学键种类相同,晶体类型也相同
的是( )
(A)SO2与SiO2 (C)NaCl与HCl
1.我们的任何行动都不是孤立的,对自然界的任何侵 犯都具有无限的效应,其中许多是不可预料的.这一 定律是G.哈定提出来的,可称为多效应原理.
2.每一事物无不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和相互交融.此 定律又称相互联系原理.
3.我们所生产的任何物质不应对地球上自然的生物 地球化学循环有任何干扰.此定律或可称为勿干扰 原理.
(C)其晶体不可能是原子晶体,原子晶体只有非金属 单质,没有化合物;
(D)可能是离子化合物。
判断晶体类型的依据
(1)看构成晶体的微粒种类及微粒间的相互作用。 对分子晶体,构成晶体的微粒是_____,微粒间的相互
作用是____;对于离子晶体,构成晶体的是微粒是 ______,微粒间的相互作______键。对于原子晶体,构 成晶体的微粒是_____,微粒间的相互作用是____键。 (2)看物质的物理性质(如:熔、沸点或硬度)。 一般情况下,不同类晶体熔点高低顺序是 ___晶体>__晶 体>___晶体。原子晶体、离子晶体比分子晶体的熔、沸 点高得多
二氧化碳问题
• 自然界自发进行的碳循环,在很长的时期内始终处于一 种均衡的状态,使地球的环境基本保持不变。然而人类 的行为却在很短的时间内打破了这种平衡。尤其是近二 百年来,人类对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含碳能源的大量开 采利用,致使更多的二氧化碳被排入大气。本世纪以来, 大气测量的众多数据表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正在呈 指数上升。二氧化碳能吸收地表的红外辐射,是一种典 型的温室气体。自从100年前瑞典化学家阿伦尼乌斯 (Svante Arrhenius)提出大气中二氧化碳丰度的变化 会影响地表温度的假说以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致力于 大气中二氧化碳与环境关系的研究。时至今日,大量的 研究表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长, 将继续使全 球气候发生变化,从而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分子晶体知识回顾: 2.氢键 (1)本质:静电吸引作用(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 主要存在于固体和液体中间 (2)形成条件:非金属性强;半径小;有孤对电子 (3)大小判断:非金属性的强弱 (4)表示方法:X H┄Y (5)影响物质的其他性质:熔沸点;硬度;溶解度 注意:两个反常现象:水的沸点;冰的体积
三、原子晶体
1.组成:原子 共价键 空间网状结构
2.定义:相邻原子间以共价键结合而成的空间 网状结构的晶体
3.结构:二氧化硅 金刚石
4.熔沸点:练键习长:越碳短化,硅键S能iC越的大一,种共晶价体键具越有稳类 似定金,刚熔石沸的点结也构就,越其高中,C反原之子越和低S原 子的位置是交替的。在下列三种晶体 ①金刚石 ②晶体硅 ③碳化硅中,它 们的熔点从高到低的顺序是 ( )
(B)C02与H2O (D)CCl4与KCl
2.石墨晶体是层状结构,在每一 层内;每一个碳原于都跟其他3个
碳原子相结合,如图是其晶体结构 的俯视图,则图中7个六元环完全 占有的碳原子数是( ) (A)10个 (B)18个 (C)24个 (D)14个
3.下列关于只含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定是共价化合物,且只能构成分子晶体; (B)其晶体不可能是离子晶体,因为微粒间的作用力 只有分子间作用力;
成功地固定了大气中的氮,并将其转化 为可被初级生产者利用的形式。这个有 90年历史的产业带来了全世界范围内农 作物产量的大幅度增长,因而被称之为 “绿色革命”。
(三)信息传递
1.物理信息 2.化学信息 3.营养信息 4.行为信息
第三节 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
一.生态平衡及其破坏
乱砍滥伐
环境污染
美国科学家小米勒总结出生态学三定律:
二.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
(一) 森林在缩小
纸张与森林:纸浆需求量的猛增,是木材消费
增长的原因之一。全国年造纸消耗木材1000万 立方米,进口木浆130多万吨,进口纸张400多 万吨,这要砍伐多少树木啊!纸张的大量消费 不仅造成森林毁坏,而且因生产纸浆排放污水 使江河湖泊受到严重污染(造纸行业所造成的 污染占整个水域污染的30% 以上。)
(二)物质循环
1.碳循环
碳是地球上储量最丰富的元素之一。它广泛 地分布于大气、海洋、地壳沉积岩和生物体中, 并随地球的运动循环不止。同时碳又是有机化 合物的基本成分,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元素。碳 循环还与生命活动紧密相联。亿万年来,在地球 的生物圈和大气圈中,碳通过生命的新陈代谢, 往复循环、生生不息。
• 一棵树的生态价值:印度加尔各答农业大 学德斯教授对一棵树的生态价值进行了计 算:一棵50年树龄的树,产生氧气的价值 约31,200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 污染价值62,500美元;增加土壤肥力价值 约31,200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00美
元;为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繁衍场所价值 31,250美元;产生蛋白质价值2,500美
2.最近科学家发现一种由钛原子和碳原子构成 的气态团簇分子,如右图所示。顶角和面心的 原于是钛原子,棱的中心和体心的原子是碳原 子,则它的分子式是 ( )
A.TiC B.Ti4C4, C.Ti14C13 D.Ti13C14
3. 2003年春,北京小汤山等收治“非典”的定 点医院,收到由解放军总装备部军事医学研究所 研制的小分子团水,解决了医务人员工作时的如 厕难题。新型小分子团“压缩”水,具有饮用量 少、渗透力强、生物利用率高、在人体内储留时 间长、排放量少的特点。一次饮用125mL小分子 团水,可维持人体6小时正常需水量。下列关于小 分子团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水分子的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 (B)水分子中氧氢键数目增多 (C)分子团中水分子间主要以氢键结合 (D)水分子的结构、物理性质发生了改变
4.1996年诺贝化学奖授予对发现C60有重大贡献的 三位科学家C60分子是形如球状的多面体(如图), 该结构的建立基于以下考虑:
①C60分子中每个碳原子只跟相邻的3个碳原子形 成化学键;
②C60分子只含有五边形和六边形; ③多面体的顶点数、面数和棱边数的关系,遵循欧拉定理: 据上所述,可推知C60分子有12个五边形和20个六边形,C60分子所 含的双键数为30。 回答下列问题: (1)固体C60与金刚石相比较,熔点较高者应是_______,理由是__。 (2)试估计C60跟F2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发生反应生成C60F60(填“可 能”或“不可能”)__________,并简述其理由: ______________。 (3)通过计算,确定C60分子所含单键数。C60分子所含单键数为 (4)C70分子也已制得,它的分子结构模型可以与C60同样考虑而推 知.通过计算确定C70分子中五边形和六边形的数目. (5)C70分子中所含五边形数为______,六边形数为_____。
二.生态系统的功能
()
一 能 量 流 动
1942年,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R.L.Lindeman,1915— 1942)对一个天然湖泊——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 量分析,得出了上图所示的数据。
能量传递的 “十分之一定律”
一般来说,在输入到某一个 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 %~20%的能量能够流动到 后一个营养级,也就是说, 能量在相邻的两个营养级间 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 %。为了形象地说明这个问 题,可以将单位时间内各个 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 由低到高绘制成图,这样就 形成一个金字塔图形,叫做 能量金字塔。从能量金字塔 可以看出,在一个生态系统 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 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
• 一次性筷子的危害:一次性筷子是日本人 发明的。日本的森林覆盖率高大65%,但
他们却不砍伐自己国土上的树木来做一次
性筷子,全靠进口。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不 到14%,却是出口一次性筷子的大国。 我
国北方的一次性筷子的产业每年要向日本 和韩国出口150亿双筷子。全国每年生产一 次性筷子耗材130万立方米,减少森林碳循环
• 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的碳并非储存于生物体内, 而是储存于大量的地壳沉积岩中。一方面沉积 岩中的碳因自然和人为的各种化学作用分解后 进入大气和海洋;另一方面生物体死亡以及其 他各种含碳物质又不停地以沉积物的形式返回 地壳中,由此构成了全球碳循环的一部分。碳 的生物循环虽然对地球的环境有着很大的影响, 但是从以百万年计的地质时间上来看,缓慢变 化的碳的地球化学大循环才是地球环境最主要 的控制因素。
1987年2月,朱经武(Paul Chu)教授等发现钇钡铜氧 化合物在90K温度下即具有 超导性,若该化合物的结构
如右图所示,则该化合物的 化学式可能是( C )
A. YBa2CuO7-X
B. YBa2Cu2O7-X
C. YBa2Cu3O7-X
D. Cu
YB8×a2C(1u/84O) +7-X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