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传递正能量》——调兵山市第一小学家庭教育讲座内容尊敬的各位家长朋友大家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到学校来参加家长学校的家庭教育讲座,与我们共同学习、探讨关于家庭教育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这项教育工程里,家庭、学校、社会发挥着各自的职能作用,而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一是家庭,二是学校,三是儿童所在的集体,四是儿童本人,五是书籍,六是偶然因素的出现。
从排列顺序看,家庭被列在首位。
可见,家庭在塑造孩子的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代替的。
中华家庭教育学院院长顾晓鸣说过:许多时候,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缺少的可能不是钱,不是房产,不是环境,而是家长自身的家庭教育素养,这绝对是保证孩子健康成长的秘密武器。
走进家庭教育,不为别的,就是要寻找到提高我们自身家庭教育素养的秘密武器。
做为家长,我们真的要好好想想自身的素质问题,不要每天和孩子较劲。
要教育孩子,先要教育自己,这是学习型家长必须具备的学习态度。
我们开办家长学校进行家庭教育讲座的目的就是要与各位家长共同探索出一条家庭教育的最佳途径,打造一流的家庭教育,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最好的他自己。
今天家庭教育讲座的内容是家庭教育教材62页中主题《给孩子传递正能量》。
提醒大家边听讲座边完成下发的作业,培训后交给老师。
何为正能量呢?"正能量”本是物理学名词,“正能量”这一词汇的流行是源于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的所著《正能量》一书。
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
具体到生活中表现为:诚实守信、做事认真、团结合作、爱集体爱国家、努力奋斗、严于律己、勤劳、乐观向上、关爱他人等等。
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具备了足够的正能量,就能够自我协调负能量的干扰,而让生活显示出阳光幸福的健康品质。
实际上,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正能量传递的过程,是激发孩子学习动机,提升成长力量的过程。
正能量教育把塑造孩子阳光的心态、健康的身心、均衡的智力、完善的人格作为最高的追求目标。
父母的正能量水平直接影响了孩子的能量值,并决定了孩子的情绪、动力、行为和成长的速度。
我们提倡父母通过自身的学习、修炼和提高,来提升自身的正能量,从而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
给孩子传递正能量落实到家庭教育的细节之中,其最终的落脚点就是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
孩子从生下来,父母不仅给他们以生理基因的遗传,也给其以人格品质的塑造。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效仿的榜样,父母起着全方位、立体化的示范作用,父母是孩子高尚精神的榜样,崇高人格的榜样,多种能力的榜样,健康生活方式的榜样。
从混沌初开的幼童到学会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的成人,这个成长的历程离不开父母的身教言传,为人父母者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必须从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做起,时刻向孩子传递正能量,做孩子最直接、最具体的榜样。
给孩子传递正能量,身教胜于言传。
国外权威的儿童教育家经过长期观察得出这样的结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行为比言语要重要得多。
我国也早就有身教胜于言传之说,不过,这一点远未能被广大父母所接受。
在许多家庭,仍然对孩子说得多,自己示范得少,忽略了榜样在家庭中的力量。
孩子的眼睛就像一架照相机,每天都在自己的眼中留下父母的形象。
但是,拿出孩子用心灵拍摄的“照片”看一看,并不是每一张父母的照片都那么“光辉”,都那么“高大”。
过去,农民的儿子看到父母早出晚归,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洒大地,自己便学会了吃苦耐劳;老百姓的女儿每天看到母亲缝补浆洗,日夜操劳,便学会了关心体贴,勤俭持家。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就是这样潜移默化,这样“润物细无声”。
而现在,我们的孩子从父母身上看到了什么呢?一些年轻的父母,一下班回家便只想着疯狂地娱乐,有的甚至每晚把饭桌当牌桌,把客厅当赌场,全然不顾在一旁做作业的孩子。
难怪有些孩子形成了“享乐至上”的人生哲学,不想学习,不思进取。
这些能都怪孩子吗?当我们指着孩子的鼻子,大喝“你给我看书去,不许看电视”时,自己却靠在沙发上,翘着二郎腿看着精彩的电视节目,不时发出开怀的大笑,这能让孩子安心看书吗?一位朋友曾当作笑料向我讲述了他和儿子的一段对话。
朋友说:“儿子,你这几天总玩游戏机,就不能控制一下自己,把精力用到学习上吗?”儿子回答说:“你还说我呢,爷爷经常告诉你不要在外面玩麻将,你怎么还总是整宿的玩呢?”一下子弄得这位朋友语塞舌结,可见,孩子们常常把自己的行为与父母相对照,甚至父母行为中的某些失当之处也往往会成为一些孩子开脱错误的“借口”和效仿的对象。
再请看江苏省某县一名学生写的一篇周记《打麻将的妈妈》:“三万……八条……”妈妈又在客厅里打麻将了。
此时,我已无心再做作业了,一股无名的怒火从胸中升起。
我气!我恨!我恨这个爱打麻将的妈妈!一次考试,我得了个满分。
我欢天喜地把试卷带回了家,想让妈妈也高兴高兴,也表扬表扬我。
但我把试卷递给妈妈看的时候,妈妈竟不屑一顾地说:“满分能值多少钱,也值得炫耀!”她一看我不高兴了,就随手递给我一张100元钞票说:“这是我昨天打麻将赢的,给你做个奖励吧!”我气愤地把钱撕成两半,伤心地哭了……每一位父母怎样为人处事,是对是错,孩子们都看得清清楚楚。
有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在作文中写道:妈妈在姥姥那儿总是笑脸如花,有什么好吃的总让我给姥姥送去。
她还常常陪姥姥说话、散步。
可不知为什么,只要看到奶奶,她的脸就拉得好长,连话也说不上几句……“尊敬老人,孝敬老人”的德性是孩子用自己的眼睛看会的!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孩子的眼睛是一架照相机,它会把看到的一切都拍摄下来,留在大脑的底片上。
父母的行为,每天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感受,引导着孩子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社会公德及健全人格的形成。
作为父母、长辈要在日常生活中,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上努力树立良好形象,向孩子传递正能量,给孩子以健康、积极的影响。
不要以为只有家长有目的的同孩子谈话时才是教育孩子。
家长在生活的每一瞬间都在教育着孩子。
家长怎样穿衣服,怎样跟别人谈话、怎样和来客握手,怎样对待朋友和坏人,说话时的表情和举止,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不过我们自己不注意罢了。
最近网络上两项调查结果,令人深思:武汉市妇联联合新闻单位作了一项专题调查,评选不受欢迎的父母,以下是孩子评出的结果:爱打麻将的父母;不修边幅的父母;爱吵架打人的父母;孩子生病是不在家的父母;爱唠叨、什么都管的父母;不会做饭的父母;吸烟酗酒的父母;在外面有情人的父母;对爷爷奶奶不孝的父母;一毛不拔的父母;一问三不知的父母;不问是非乱指责人的父母;在教师面前说错话的父母;在亲戚间挑拨是非的父母;只图享乐、不关心孩子的父母,心胸狭窄、处事不公的父母,缺少教养、不讲公德的父母。
这样的父母给孩子传递的负能量可想而知。
另一项网络调查也显示了家长的不良行为对孩子最坏的影响:1、夫妻吵架,互相谩骂。
我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况:那些在学校喜欢打人骂人的孩子,他们打人的动作和骂人的语言和家长打骂人的动作、语言竟一模一样。
2、公共场所,不守公德。
有的家长带孩子一道出门,在公共汽车上抢占座位,在公园攀折花木,在大街上跨越栏杆,在剧院乱仍垃圾……这些不经意的行为,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从小便埋下了损坏社会公德的“种子”。
3、邻里相处,言行不当。
有的父母不能和邻居和睦相处,常因小事而指桑骂槐,恶语相对。
并向孩子暗示“咱不怕他”。
孩子慢慢便学会了出言不逊,欺凌弱小,霸道无赖。
4、不满一切,埋怨社会。
有一些父母,把社会看得一团漆黑,大谈“有钱有权好办事,朝中有人好做官,恶人被人敬,善人被人欺”的论调,这些思想一旦进入孩子的心灵,就会扭曲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潜移默化地促使孩子“弃善从恶,改正归邪”。
这样的调查结果给我们一个警示:乐观向上的父母,带给孩子的是积极美好的影响,而整日陷于忧郁、抱怨、指责、悲观情绪之中的父母给孩子带来消极影响。
时间久了,不知不觉中你的不良情绪就会传染给孩子!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过大,父母在外打拼,难免会有些不良情绪。
当家长经常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完全不加节制地在孩子面前宣泄出来的时候,孩子也会陷入这种潜意识的习惯当中。
将来也会用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可能有不少事实告诉我们:正直人吃亏,小人得利。
说假话,钻空子,打哈哈,偷鸡摸狗能得到便宜,实话实说,实事实干,一是一,二是二的人反而一无所有,一贫如洗。
对此种现象,我们必站得再高点,看得再远点。
我们应该看到,不管任何历史时期,我们的国家都不乏正直之士,在封建社会中,有廉洁奉公、刚正不阿的“清官”,出现过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义士”,出现过剪奸除恶、扶危济贫的“侠客”;在现在社会更出现过舍生取义、舍己救人的英雄人物,出现过铁面无私、大义灭亲、敢于激浊扬清、扶正去邪的优秀人物。
在人们的心目中,高尚与卑鄙、君子与小人的界限从来没有混淆过。
要相信“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正直之士会在老百姓的心中留下自己的形象。
“好人”的丰碑自在老百姓的口上和心上。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奸佞之辈,贪婪之徒,龌龊小人也在不断繁殖,不断孽生,种子绵延不绝。
但它们从来没有改变其被人民群众唾骂的历史命运。
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必然还是这样!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
”这便是育人先育己,每位家长都应牢牢记住这一点,这对完善孩子的人格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长必须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给孩子做出表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孩子起示范作用。
你想让孩子做什么样的人,你自己就应该先做什么样的人。
如果家长能始终如一地严于律己,就会给孩子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会赢得孩子的信赖与尊敬。
最近,湖南卫视热播的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一定给每一位家长朋友带来了很大的启示,值得深思。
在第一季节目中。
林志颖父子的乐观令人难忘。
节目中,五组家庭需要靠抽签来决定他们在农村的住所,Kimi抽到的是一个条件最差的方子:家徒四壁,没有窗户,床边还有大蜘蛛。
在Kimi表达“我不想住这个房子”的时候,林志颖并没有训斥他,而是用轻松愉快的口吻说:“我觉得这个房子还不错啊,对不对,大家的房子都是一样的,真的还不错的。
”进去以后,看到蜘蛛,Kimi问“这是什么?”的时候,林志颖并没有说这是蜘蛛很恐怖之类的话,而是说:“这是节目组给我们准备的玩具呀。
”打消了孩子对恶劣环境的不满和对蜘蛛的恐惧,并且缓解了孩子心中的负面情绪。
在Kimi表示要玩蜘蛛的时候,林志颖并没有说危险,不可以之类的话,而是拿衣架给他,告诉他:“不可以用手碰哦,可以用衣架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