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简答题(共25 分,每小题 5 分)
1.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征和趋势
2.简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3.简述教学的一般任务
4.讲授法及基本要求
5.简述如何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1.简述教育学产生、发展阶段及其标志。
2.从不同的教育目的观中选择两种,简述其主要观点。
3.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4.贯彻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的基本要求
5.课外、校外教育有什么意义?
1.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2.现代学习方式具有哪些基本品质
3.如何上好一堂课?
4.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5.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
五、简答题(共25 分,每小题 5 分)
1.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征和趋势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多元化
(5)教育技术现代化
2.简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A.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2)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3)生产力水平制约人才规格和教育结构。
(4)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
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不断提高劳动力的素质。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不断推动科技创新。
3.简述教学的一般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
理品质。
(5)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4.讲授法及基本要求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讲演三种方式。
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
(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既要突出重点、难点,又要系统、全面。
(2)注意启发诱导,组织学生认真听讲。
(3)讲究语言艺术。
(4)讲授要做到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5.简述如何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培养积极分子,建立班集体核心队伍
(3)建立健全班级规章制度,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加强对非正式群体教育。
(5)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
(6)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1.简述教育学产生、发展阶段及其标志。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开始研究教育问题,但还不完整。
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应算
中国的《学记》;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是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但它们都不具备比较完整的教育
学体系。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从16 世纪到19 世纪末。
独立形态的教育学始于捷克的教育
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 年),这个时期,西方出现了许多有名的教育著作。
(3)教育学的蓬勃发展阶段:出现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批判教育学等分支。
(4)教育学的走向(1 分):研究的多样化与学科的进一步分化(1 分)。
2.从不同的教育目的观中选择两种,简述其主要观点。
(1)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
(2)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主张,人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
者成为社会需要的人。
(3)文化本位论:“文化本位”的教育目的观强调教育目的应围绕文化这一范畴来进行。
(4)生活本位论:“生活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认为教育要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或认为教育即是生活本身,注重的是使受教育者怎样生活。
(选择两种即可,展开叙述)
3.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学生年龄特征。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4.贯彻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的基本要求
(1)是指德育必须依靠和发扬学生品德中的积极因素,调动的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并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促使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发展。
(2)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A 教育者要一分为二地看学生,全面、客观的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B 教育者要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善于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C
教育者要善于创造条件,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5.课外、校外教育意义:(1)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拓宽已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获得知识。
(2)有利于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
(3)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4)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学生提高思想觉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
品质。
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促使学生合理安排课余时间。
1.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4)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2.现代学习方式具有哪些基本品质
(1)主动性;(2)独立性;(3)独特性;(4)体验性;(5)问题性。
3.如何上好一堂课?
为了上好一堂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综合贯彻教学原则,努力实现教学目的
(2)正确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
(3)合理有效地控制教学进程
(4)注意发挥师生两个积极性
4.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
(3)教学相长(4)心理相容
5.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
(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人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4)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