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方法
和谐,不仅是本邦内部的和谐,更是万邦的和 谐。老子有言:“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 恶,故己为(几于)道。”中国兴起的一带一路建设, 正是秉着“亲诚惠容,和谐万邦”的理念打造的广 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富裕之路。有人扬言这是“中国 威胁”,其实“一带一路”的倡议何尝不是在现今 保守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受阻的国际形势下中国 从深厚的历史文化中挖掘出来的、具有当代意义的 治世理念呢?往西,接通哈萨克斯坦,直到巴基斯 坦的瓜达尔港;上北,接蒙古、俄罗斯;向南,开老挝 ,经越南,至泰国。中国努力延伸橄榄枝,通“一 带一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以和为贵,万物共荣。中国,通过打造美丽乡 村,实现城市与乡村内在机(肌)理的对接;通过建设 一带一路,实现国与国之间经济、政治与文化命脉 的衔接。21世纪,请看中国和谐建设之路。
例2 :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 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 “吾 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 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 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 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 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 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正反论证
正反论证就是将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的不 同情况进行比较。正反论证的结构,既可以体现在 段内句与句之间,也可以体现在段与段之间。使用 正反论证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围绕中心论点选择比较的层面,论证时要紧扣文 章的中心。 ②正反论证应有主有次。若文章从正面立论,主体 部分则以正面论述为主,以反面论述为辅;若文章 从反面立论,则以反面论述为主,以正面论述为辅。 正反论证是指“一枚硬币的两面”,即从正反两个 角度看同一对象,与对比论证容易混淆。对比论证 是将两件不同的事物进行对比。两者实质上皆含对 比,前者是纵向比较,后者是横向比较。
——2017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蛙鸣伴驼铃》
Hale Waihona Puke 点评: 在微观层面上举了两个人物例子—— 村官秦玥飞、支教女教师支月英,在 宏观层面上举了三个例子湘西十八洞 村的精准扶贫、,虽然侧重点不同, 前者具体,后者泛论,但皆有“事实 胜于雄辩”的力量。 要关注新闻人物,要关注国家意志, 才可以随手拈来,构成论证的重要因 子。论证范畴由微观到宏观,深刻有 力。
类比论证
类比论证就是借助某个或某几个类似的故事、实例 或写作者安排的情境,进行由此及彼的推理。运用 某个材料的引申义,通过类比,来论证文牵的观点。
用作类比引申的材料,一般是寓言、童话、典故、 神话故事,还有自然现象和社会幽默小品。 类比论证的好处,在于这些材料的本身的生动有趣 及其哲理性,会使文章的观点鲜明深刻,而且生动 引人。 在运用类比论证时,要注意如下两点: ①引申的材料要完整简洁。考场作文特点的背景, 不允许你让记叙的篇幅过长,务必简短而又全面。 ②对材料要加以分析。要善于揭示,一语破的,一 针见血。
③同时,我们也应区别现实与虚拟,不自 失于虚拟。毕竟,足不出户地观赏落日,怎 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 壮丽震撼?在虚拟诊室与医生交流,怎有人 性的温暖流泻与那一抹药香盈盈?当虚拟的 “现场目击者”,怎有“刚刚好,看见你幸 福的样子,于是幸福着你的幸福”的怦然心 动……你我都应是现实的践行者,拥抱虚拟, 不过是一个创造现实的途径。 心有现实,方不为所动;尽享虚拟,方与 时俱进。
——课文《为学》
点评: 富僧欲买舟南下却做不到,而贫僧仅凭一 瓶一钵走到南海。这件事情与“为学”的 共同点就是文章开头所 说的“为之,则难 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所以 这里用了类比论证法论证了“学之,则难 者亦易矣;不学, 则易者亦难矣”的中心 论点。用这种类比法可以向人们预示出了 “可能性”,激起人们努力尝试争取成功 的热情。同时,类比论证往往用通俗易懂 的事情或形象生动的事物去论证人们不熟 悉的、抽象难懂的道理,因此可以深入浅 出地论证论点。
请看下面的文段: ①让子女通过高考,考个好大学,将来找 个好工作的想法,无可厚非。但将高考简单 理解为“鲤鱼跃龙门”的“龙门”。忽视了 高考培养人格、丰盈知识的功能、是否也太 短视了呢?而在下面这则消息中,那些利用 考生、家长对于成功“跃龙门”的渴望,炒 热高考“助考神器”的商家们,是否也太唯 利是图了呢?盲目跟风的考生、家长是否也 太不理智了呢?
——2017年高考全国卷Ⅲ《如此高考,休矣——我看高考》
点评: 一分为二地看“高考”,既看到 了它的积极方面——考个好大学, 将来找个好工作,也看到了它的 消极方面——忽视了高考培养人 格、丰盈知识的功能,体现了辩 证法的理性精神。
②总是惊讶于车窗的设计,车内之人可以 肆意窥见车外的世态人情,而车外之人无从 知晓车内况味,身是自由的,心却如困兽, 如井底之蛙。 探见渊薮(sǒu,泛指人和事物聚集的地方 ),便是人一生必然经历的困境。一方面, 我们以自身的华丽吸引路人的注目及认同; 另一方面,我们却无时无刻不限制着这种认 同,存着一点私密,保护着心底卑微的安全 感。 这是求同与存异的交锋,这是天性与人性 的博弈。
①从微观层面上来看,无数致力于美丽乡村建设 的人成了时代的先锋。毕业于耶鲁大学的村官秦玥 飞带领乡村率先走上信息化的轨道;支教三十多年 的女教师以芳兰振蕙叶之姿,使“支月英”这个名 字镌刻在两代乡村人的记忆之中。鲁迅曾说:“无 穷的地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无关。”正是因为 人们对乡村大地有着最深沉的眷恋和责任,这方土 地成了无数人难以割舍的羁绊。 从宏观层面上看,国家在向前发展时也从未遗忘 农村;湘西十八洞村的发展经验至今还在传播,精 准扶贫体现的对农民的关怀是人们感念的对象, “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理念深入人心……
彰显论证维度,提高论证效度
——五种重要的论证方法
相较于记叙文和说明文而言,一篇逻辑 思维缜密且行文流畅的议论文更容易在高考 中吸引阅卷老师的注意力,尤其是任务驱动 型作文和分析性写作存在的当下,议论文更 成了高考作文的首选文体。 议论文最关键之处就是要使论证有效, 即在注重思想内容的深度、语言表达的适度 之基础上,更要考虑论点是否明确,论据是 否支持论点,论据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有 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等等。
点评: 整篇文章的论证结构非常清晰,这就 是递进式思维。文章的两大文体部分 呈现的就是层进式(递进式)框架— —“和谐,首先是城市与乡村的和谐” 和“和谐,不仅是本邦内部的和谐, 更是万邦的和谐”。这种结构框架的 前后顺序是不能改动的,因为“城市 与乡村的和谐”和“万邦的和谐”是 逐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
——2017年高考江苏卷佳作《车中窥人》
点评: 作者以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车”, 看到了包含着相互矛盾的对立的两个 方面,即“车内”与“车外”、“一 方面”与“另一方面”、“天性”与 “人性”,使这统领全文的三段顿时 有了理性思辨的风格,使思维有了一 定的深度,使思想有了一定的力度。 “任务驱动”实际上也是思维驱动, 入情入理地谈问题、讲道理,在审视 中进行理性的分析与表达。
分层式论证
分层式论证,即将总论点分拆成 几个层次来论证,或将分论点拆 成几个层次来论证。其呈现形式 有并列式论证和递进式论证。
1.并列式论证
从几个平行的论证角度阐释总题,做出结论。 具体要求: ①分而有理,就是角度要科学合理,重心准 确。重心要准确,紧扣关键词,不能偏移。 ②分而有序,安排好他们之间的顺序,或由 重到轻,或由小到大,或由浅到深。 ③分而有度,就是在数量上应该达到最合理 的个数,既不能太多(三四个足矣)。 ④分而有范,就是每个角度的字数应该大致 相同,结构大致相似,因为这样的句子既醒 目,又更能显示考生不同凡响的表达能力, 还能体现构思的整体性、严密性和精巧性。
——2016年浙江考生《以现实之心 拥抱虚拟世界》
点评: 运用辩证观点看待原题材料的中心 问题,既有对沉迷者的提醒,也有 对坚拒者的劝诫,考生清醒地知道 “虚拟世界”也是一把双刃剑,因 此必须辩证地加以认识,才不失为 偏颇。在对比中呈现辩证的思维, 在思辨中呈现了作者的睿智,在结 论中呈现辩证的哲思。
以和为贵,万物共荣 一考生 中国,华夏民族的家园。上承炎黄子孙的山脉, 薪火相传;走到今天,中国人依然坚守着以和为贵的 理念,立足国内,面向世界,追求万物共荣之境。 和谐,首先是城市与乡村的和谐。英国诗人库 伯曾说:“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 而在现代化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乡村的文化与生 态机制日渐脆弱。于是,“美丽乡村”概念应运而 生,中国人发起了一场寻根之旅。上至国家领导人 提出的“绿水青山,胜过金山银山”的口号,下至 青年返乡潮的出现,“美丽乡村”是中国实现和谐 社会、走向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一步。
辩 证 式 论 证
辩证式论证就是指全面具体的分析, 从矛盾对立双方的联系中去观察和把握 事物,反对孤立、片面、静止地看问题。 论事说理力求周密、透彻、中肯。 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在于学会 辩证分析。 辩证式就是一个道理从两方面来说, 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一分为二”, 既承认道理的一个方面,同时也要指出 道理的另一方面,这两个方面相互补充。
2.递进式论证
递进式论证是议论文经常使用的一种结构方 式。即文章各层次之间层层深入、步步推进 的关系,各层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 随意改动。通常将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分论 点。 必须着重注意的是: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由 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或者是由此及彼、 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或由 一般到特殊)。层间可用诸如“不仅……而 且……”“……况且”等关联词语过渡,同时 又以此反映层次间递进的关系。
而现代化建设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有人评价 ,青年返乡建设“美丽乡村”,是青年再造的推动 力。改革开放以来,“北上广”是无数寒窗苦读的 学子的梦想之地。城市,意味这机遇,也意味着成 功;乡村,则意味着贫穷与落后。一位湖南扶贫青年 曾惭愧地回应起自己回到农村老家后放出的狂言: “这里简直比上海落后一百年。”的确,现在的乡 村景象是今非昔比,再也不见“蒹葭苍苍,白露为 霜”之景,再也不见“黄发垂鬓,并怡然自乐”之 景。但正因如此,乡村所蕴藏的无穷潜力吸引着现 代青年返乡造梦,大展鸿图。“美丽乡村”建设, 实现的不仅仅是城乡和谐,更是青年价值观念的进 步,在乡村发展自己,在乡村创造价值,实现乡村 人与城市人的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