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德莱塞长篇小说的悲剧意识及人物特质摘要西奥多·德莱塞被誉为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的小说真实地反映了美国社会生活,展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悲剧及其悲剧意识,为美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从悲剧意识的形成、悲剧意识以及人物特质等三个层面,对德莱塞长篇小说的悲剧意识及其人物特质进行了全面解读,以揭示西奥多·德莱塞长篇小说创作的独特性。
关键词:西奥多·德莱塞长篇小说悲剧意识人物特质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小说中的悲剧主要是指描写悲哀和不幸的事件,在严肃无情的殊死斗争中,以主人公遭受极大的灾难而终结。
而悲剧意识的形成意味着对现实的悲剧性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它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悲剧力量的感受,它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实现自我超越所必然的精神历程。
只有正视社会的悲剧性,并具有改变社会悲剧性的愿望与行动,才得以形成悲剧意识。
美国20世纪著名的小说家西奥多·德莱塞对社会、对人生的悲观态度,是通过其长篇小说而表现出来。
在德莱塞的小说中,更多的是暴露人类的生存困境和社会现实的阴暗面,表现人在命运面前的渺小无力,从而引起社会的同情和警觉。
本文选取了德莱塞长篇小说为解读对象,以分析其作品中的悲剧意识和人物特质进而达到更深入了解其小说独特的创作。
一悲剧意识的形成1 作者个人特定的时代背景1871年,西奥多·德莱塞出生于美国印第安那州的一个小镇,他的父亲是个顽固、暴躁的天主教徒,对孩子们格外苛刻,这使得小德莱塞的心灵受到极大的创伤。
德莱塞的母亲为了让一家人活下去,常常带着孩子从一个城镇流浪到另一个城镇。
一家人饱尝贫困之苦,过着窘迫而屈辱的生活,这给德莱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在自传《曙光》中写到:“我感到了我家的贫穷、失败和不幸,我总会感到无比的压抑并觉得自己有责任去解脱这种贫穷”。
在教育方面,德莱塞先在一所教会学校就读,中学只读了两年便因贫困离开了学校。
从此,他开始卷入了社会的漩涡之中,先在一家五金店里当学徒,后来先后干过洗碗碟、开卡车等活计,并在房产公司和家具公司当收账员。
这些生活体验和经历,使他渐渐地对许多虚伪的事物产生了强烈的反感。
1892年,德莱塞被《环球报》聘为旅行记者,亲眼目睹了贫民窟、色情、拐骗、抢劫等各种丑恶现象后,他进一步认识到现实的残酷。
因而,他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都是先追求,后获得,最终却是绝望与失落。
与此同时,德莱塞长篇小说悲剧意识的形成也和所处的时代背景相连。
德莱塞生活在美国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时代。
随着美国经济和生产力前所未有的发展,美国从以生产为主的社会转变成一个以消费为主的社会。
现代消费所产生的文化现象就是现代消费文化,它是心理满足和精神满足。
现代消费文化的出现使人们的思想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尽情享乐的思想成了时尚。
消费主义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冷战,在美国一直占主导地位。
这个时期,德莱塞先后创作了《嘉莉妹妹》、《天才》和《堡垒》三部长篇小说。
由此可见,德莱塞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就是以现代消费文化从兴盛到衰败的过程。
面对繁华生活中的种种不幸,德莱塞苦苦地思索着,多么希望人们的命运会好起来。
2 斯宾塞进化论和叔本华悲观主义的影响首先,叔本华思想的影响。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为德莱塞长篇小说悲剧意识的形成提供了精神背景。
叔本华认为,人生是痛苦的过程,只要人活着就会有痛苦,而死是人在经过生的痛苦之后所得到的一种惩罚,而生本身就是最大的错误。
在叔本华看来,意志是人不可遏止的生命冲动和欲求,而生命意志的本身就是痛苦。
叔本华认为,欲求和挣扎是人的全部本质,但一切欲求的基地却是需要、缺陷。
受叔本华思想的影响,德莱塞认为,环境不再限制欲望,而是充分表现欲望,最终证实了欲望是无法满足的。
在他的作品中的人物身上,本能和欲望往往是胜利者,人是它们的牺牲品。
比如,《嘉莉妹妹》中的赫斯特伍德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欲,抛弃妻子儿女去追求嘉莉,最终走上了毁灭自己的道路。
因此,叔本华哲学思想是德莱塞悲观思想的来源之一,他的作品中流露出的悲观主义是与之基本契合的。
其次,斯宾塞思想的影响。
斯宾塞是英国19世纪的进化论哲学家,其哲学思想在19世纪美国社会中盛行。
这对德莱塞的思想产生了颠覆作用,使德莱塞早期的基督教信仰遭到了毁灭。
斯宾塞在《第一原理》中提出了“不可知性”的观点,即最终的知识对人类是不可知的。
德莱塞接受了斯宾塞这个思想的消极一面,深化了对人生的绝望看法,他相信生活是一个解不开的谜。
这种思想成为其长篇小说中悲剧意识的来源之一。
同时,斯宾塞认为,人类社会是自然而然地向前发展的,社会应该按照自然淘汰和适者生存的原则来管理。
反之,他就可能无法适应环境而遭淘汰。
斯宾塞的这种理论后来被称为“社会达尔文主义”。
德莱塞在创作中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把其应用于市井生活,以解释严酷现实。
比如,在《金融家》中,主人公柯帕乌目睹了龙虾与乌贼的一场弱肉强食的斗争后,意识到了一切生物都是以相互吞食为生的。
二小说中的悲剧意识首先,命运悲剧。
古希腊人认为,苦难大多是由命运造成,与普遍真实无关。
在德莱塞的小说中,命运是一股神秘而莫测的力量影响人物行为。
德莱塞笔下有对命运种种不可思议的变化力量的强调。
在他看来,在一个由盲目的力量组成的世界里,生活是令人生畏的不解之谜,生活是种种力量所给予人的太大的捉弄,容不得人发表什么重要的看法。
德莱塞在自己的小说中经常流露出这种外在力量的巨大影响。
比如,《珍妮姑娘》中的珍妮、《欲望三部曲》中的白丽尼斯在受命运捉弄后,选择用敬畏的态度来看待左右事物;而《堡垒》中的苏伦却在不断向自己的理想奋进,即使最后命运让他的信仰发生严重动摇,他也仍然以清教徒的言行来抵制世俗社会的丑恶现实。
其次,社会悲剧。
这一悲剧主要是由社会环境和因素造成的。
在德莱塞眼中,人在自然面前是微不足道的,人的命运完全是由社会环境掌握着的,人就是一个为生存而挣扎的动物。
在当时的时代,美国财富急剧增长,社会阶层更加细化,阶级间贫富悬殊越来越大,社会风气是崇尚挥霍性消费,提倡享乐。
因而,《嘉莉妹妹》中的嘉莉的脑中永远是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奢侈的人见人赞的上层社会的人。
《美国的悲剧》中,克莱德为了追求地位堕落成杀人犯,是美国司法机构的内部政治斗争最终把他送上了断头台。
《天才》中的尤金从一个艺术家堕落成一个为资产阶级服务的画家。
而每一次财富的增多都使尤金进一步向包围着他的奢侈低头屈服。
商业物质上的每一次成功标志着他艺术创作的更大毁灭。
这些小说中的悲剧人物是反映社会问题为特征的社会悲剧。
德莱塞小说中的悲剧强调的是,社会重压毁灭了个人价值的社会悲剧。
再次,性格悲剧。
性格悲剧是指由小说主人公的性格引起的。
比如,《嘉莉妹妹》中的嘉莉爱慕虚荣,这一性格导致她为了好的物质生活而先后堕落成两个男人的情妇。
而汉森在长期的劳苦中养成冷漠、自私的性格,使他与亲人的关系异常糟糕。
《美国的悲剧》中的克莱德软弱、缺乏主见、自私等,导致他残忍地杀害罗伯塔而最终被送上电椅。
《堡垒》中的苏伦顽固地守住自己的理想,接受不了外界的种种变化,最后也成为了悲剧人物。
三小说中悲剧意识的人物特质1 下层民众的悲剧德莱塞在小说中塑造了系列下层民众的典型形象。
首先,《嘉莉妹妹》中的嘉莉本是一个对生活充幻想的农村姑娘,于是狂热地梦想获得某种神秘而遥远的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在冷酷的现实面前,她很快发现要靠正直的手段达到目的是不可能的。
于是,她先后委身于推销员杜洛埃和酒店经理赫斯特伍德,终于凭着自己的美貌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但她并没有感到和满足,而是只能在摇椅中不断幻想没有实现的东西,来排挤心中的空虚感。
从物质上讲,嘉莉达到了目的,但在精神上,她却是个地地道道的乞丐。
从这一点来说,嘉莉的命运是个悲剧。
其次,《珍妮姑娘》中的珍妮是一个纯洁、美丽的女性,出身于一个下层家庭。
她最大梦想就是照顾家人,能够让家人过上幸福的生活。
可在现实中,她承受着生活带给她的各种打击与挫折。
为了救济一家的生活,她失身于白兰德,而白兰德却在婚前突然病故,留下珍妮与遗腹子。
后来又无可奈何地与一个富商子弟莱斯特同居,却被其抛弃。
在珍妮身上,看到了下层劳动人民最珍贵的美德,同时,也集中反映了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
再如,《美国的悲剧》中的克莱德是一个一心想出人头地并最终倒搭上了性命的悲剧人物。
他为了自己的腾达,杀害了已有身孕的女友罗伯塔,自己也被送上了断头台。
克莱德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美国社会的悲剧。
作者通过借用克莱德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来揭示了这个社会制度的罪恶。
而《美国的悲剧》中的罗伯塔,尽管为自己的爱情不断奋斗,但最终爱情回报给她的也只是梦想的残缺。
她爱克莱德,因此她的每次努力的结果都是屈服于克莱德的各种虚伪的承诺之中,最终被克莱德所杀害。
由此可见,罗伯塔的悲剧更体现了那个注重金钱和地位的社会的残忍和冷酷。
总之,这些典型的下层民众在向自己的梦想进军,但却不约而同地为自己的梦想所吞噬。
德莱塞通过精细描写,全面暴露和深刻揭露了美国社会的黑暗与贫富悬殊的现实。
2 金融巨人的悲剧德莱塞在《欲望三部曲》中塑造了金融巨人柯帕乌典型的形象。
《欲望三部曲》中的主人公柯帕乌,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典型。
这一人物形象先后成为德莱塞《金融家》、《巨人》、《斯多噶》三部长篇小说的主人公。
柯帕乌二十余岁事业初成,后来逐渐由一个银行职员的儿子发迹而为世界性的垄断巨头。
在这个过程中,他勾结贿赂官员,出卖合伙人,弄虚作假,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残忍凶暴,但最终还是在竞争的漩涡中被吞噬。
通过柯帕乌这个悲剧人物的塑造,作者试图展现美国资本主义竞争的残酷性,同时还在于表现出无论什么样的强者,也难免失败的命运。
这个负尽天下的巨人是根据自然法则退出了历史舞台,体现了巨人也和凡人一样,最终并未解开人生之谜。
3 天才艺术家的悲剧德莱塞在《天才》中塑造了一个为追求名利和地位而导致湮没的艺术家形象,反映了当时美国作家精神的困惑和失落。
德莱塞在此书中所要探究的主要是天才人物在美国20世纪初的社会环境中如何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天才》中的尤金·威特拉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小镇,从小对美有着天生的敏感,热爱具有热情活力与生活气息的事物。
尤金是一个极具审美能力的人,这种天生的艺术家秉赋使他能把各种景象挖掘出来,并反映到画布上去。
成为一名艺术家既是尤金的理想,也是尤金谋生的手段。
尤金希望通过艺术上的成功满足他对物质享乐生活的渴求。
他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突如其来的大病造成了他的精神崩溃。
为了恢复健康,尤金从事了相当长时间的体力劳动,艺术暂时被搁置。
之后,接受了杂志广告部的职位,这是他艺术开始堕落的起点。
他开始滑向适应资产阶级现实生活的道路上,屈服于金钱的诱惑,开始画一些适应市场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