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测年方法

测年方法


停止交换,数量降低:有机体死亡(或埋藏)后,停止
与大气发生交换,其中的放射性碳因不断衰变而降低数量。 通过测定现存物质的放射性碳的数量,就可以了解被测物质 的放射性碳从原始状态衰变到现在状态所需的时间。
11.1.2 放射性碳的测年原理
11.1.2 放射性碳的测年原理
11.1.2 放射性碳的测年原理
11.1.4 放射性碳的测年方法
石墨或CO2 离子被打碎,C4+转化成C3+ 去除容易与放射性碳原子混 淆的离子 检测器
铯原 原子 子离 轰子 击化
Wien电子筛 电压检验
第一个磁场 选择原子量 为14的离子
8MeV能量磁场,根据 能量要素挑选14C离子
11.1.4 放射性碳的测年方法
两种方法的优势与不足比较
入正比计数管中进行测量。 缺点:要求对制备的含碳气体具有非常高的纯度 并且稳定。
液体闪烁计数法:将样品中的碳制成闪烁体溶液,
用光电倍增管对14C发射的粒子进行探测。目前比较普 遍并取得成功的是将样品中的碳制成苯作为闪烁体溶液。
11.1.4 放射性碳的测年方法
准备样品 燃烧成 CO2 形成碳化物
半衰期 稳定
C C C
0.0000000001% 5568 years
天然来源:
太阳系外的高能 宇宙射线轰击高 层大气 高能粒子释放的 中子与大气中氮 原子发生反应产 生放射性碳原子 放射性碳以CO2 形式在大气中与 稳定性碳混合 宇宙射线的持续 稳定作用,使大 气中放射性碳数 量保持稳定
通过测量树木每一轮目前的放射性碳含量和该轮形成的年代, 利用放射性碳的半衰期公式,即可以计算该轮形成时的放射 性碳含量。 例如,通过测量一棵 1000 年历史的树木,就能够获知过去 1000年每年的大气放射性碳含量。
11.1.5 放射性碳年龄的校正
11.1.5 放射性碳年龄的校正
了解大气放射性碳随时间变化——应用树轮进行校正

机 制
• 释放能量:被捕获到稳定位置的电子在晶格被加热或照 射时,又会重新回到“自由”状态。其中一部分自由电 子能够到达另一部分自由电子转移以后所空出的一些位 置(空洞),这个过程称为“重组”。当重组发生时, 这些电子的部分能量被消耗,以热或光的形式被释放出 来。
• 能量平衡:由光或热激发的晶体样品释放的光的数量与 样品(埋藏时)吸收的总的放射线剂量具有一定比例。
11.1.1 放射性碳的物质来源
11.1.2 放射性碳的测年原理
11.1.3 放射性碳的测年材料
11.1.4 放射性碳的测年方法
11.1.5 放射性碳年龄的影响因素和校正方法
11.1.1 放射性碳的物质来源
放射性碳同位素性质及其比例
同位素
12 13 14
质子数 6 6 6
中子数 6 7 8
百分比 99% 1%
加速器质谱仪方法(Accelerator Mass
11.1.4 放射性碳的测年方法
常规计数方法
固体计数法:将各种样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再用镁粉将其还原为碳粉后,用带有屏蔽的盖革计数器 测量。
缺点:样品处理过程中粒子本身被吸收,影响测 量结果。
气体计数法:将样品制成含碳气体化合物,将气体充
截距法
11.1.5 放射性碳年龄的校正 截距法
11.1.5 放射性碳年龄的校正
样品年代 校正年代
概率法
11.1.5 放射性碳年龄的校正
Cal. dating (aBP)
0 0 老碳“效应” 沉积速率区一 100 沉积速率区二 2000 4000 6000 8000 10000
Depth (cm)
11.1.2 放射性碳的测年原理
比例相对稳定:放射性碳与稳定碳在大气中的比例相对稳
定,它们在高层大气中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存在。
通过植物传输: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植物
体中放射性碳与稳定碳的比例与大气中的比例保持一致。
通过动物传输: 动物通过食用植物和其它动物也吸收同
样比例碳原子,它们在存活状态时也具有和大气一样的放射 性碳与稳定碳比例。
11.1.5 放射性碳年龄的校正
为什么需要校正
校正的方法
11.1.5 放射性碳年龄的校正
为什么需要进行校正?
计算依据:放射性碳年龄被写成 BP— before present, 是直接依据样品中放射性碳的比例得出。其计算依据是, 假定过去任何时期的大气中放射性碳浓度总是与公元1950 年的水平一致,而且放射性碳的半衰期是5568年。 present指的是公元1950年。 具有误差:首先,大气中放射性碳的比例随时间发生变化 (并不总是与1950年水平一致);其次,放射性碳真正的 半衰期是5730 年而非最早测定的5568年。
样品一旦暴露于阳光下,其TL/OSL的光能很快就 会被消耗,使得TL/OSL的光能被重置于零。 样品被埋藏后的TL/OSL光能积累量仅与在埋藏期 内接受的离子放射线能量以测定该样品沉积(被埋藏) 的年龄。
11.2.1 发光年代学的概念与测年原理
第十一章
历史环境变化重建的手段与方法
—— 若干自然证据的定年技术
11.1 11.3 11.4
14C断代技术
— 放射性碳测年
11.2 发(释)光年代学
210Pb沉积速率 137Cs绝对年龄时标测定
11.5 宇宙成因核素年龄 11.6 铀系不平衡法 11.7 古地磁 11.8 电子自旋共振
11.1
14C断代技术—放射性碳测年
制成石墨
形成乙炔(C2H2) 形成苯 装入计数器
11.1.4 放射性碳的测年方法
加速器质谱仪方法
区分:样品以石墨或二氧化碳的形式置入离子源,铯离子 轰击使之离子化,形成快速移动的离子束,产生的C离子具 有负极性,能够避免与14N的混淆。 选择:进入第一个磁场选择原子量为14的离子。 转化:进入加速器,离子被极大加速使所有分子形式的离 子被打碎,大多数C4+被转化成C3+。 能量选择:进入加速器第二个磁场并达到约 8MeV的能量, 根据能量要素来选择离子,14C离子被挑选出来。同时利用 Wien电子筛来检验它们的电压是否合乎要求。 测量:由于(1)不是置入离子源内的所有放射性碳原子都 能到达检测器,(2)放射性碳原子在碳原子总量中比例微 小。因而在检测器同样需要检测稳定同位素 12C 和 13C 。真 正计算的是14C/13C 比值并同已知标准样品的比值进行比较。
物质沉积后由于受到来自自然界中的U、Th、K等元素 和宇宙射线产生的粒子(, , )影响,开始积累释光能 量,然后由于暴露在阳光下使这些能量被消耗。
11.2.2 发光年代学的物理机制与测量方法

• 吸收能量:当离子放射线(主要是, , 放射线)与非 导体物质(如石英或长石)相互作用时,组成非导体物 质的原子中一些电子产生负荷并重新分配,其中一部分 能够逃逸其依附的原子并且被捕获进入晶格间的其它稳 定位置。
11.2.1 发光年代学的概念与测年原理 11.2.2 发光年代的物理机制与测量方法 11.2.3 发光年代的应用范围
11.2.1 发光年代学的概念与测年原理
基本概念
热释光(TL): Thermo Luminescence
光释光(OSL):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11.1.3 放射性碳的测年材料
材料 骨骼 木材 木炭 亚麻布 羊毛 羊皮纸 亚麻植物 绵羊 动物 亚麻生长的年代 剪取羊毛的年份 动物死亡的年份 有机体 动物 树木 测量的年龄值 动物死亡后的数年 树木的树轮所在的年份
在沉积物中,有时不容易发现上述纯的测年材料, 不得不用有机质的全样来进行测量。由于内源有机体 常常利用湖水中的“老”碳,因此测量得到的数据往 往比真实年龄偏老——碳库效应。
怎样校正?
使用最新的半衰期数据; 了解大气放射性碳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了解放射性碳年龄与日历年龄的关系。
11.1.5 放射性碳年龄的校正
了解大气放射性碳随时间变化——应用树轮进行校正
放射性碳随时间的变化值:
一棵树的木质部在形成后即使在树木生长过程中也不与外界 进行碳的交换,因此木质部的每一年树轮都记录了其形成时 的大气放射性碳的含量(比例)。
常规计数方法:
由于测量的是衰变放出的粒子,因此需要较多的样品。
由于自然界中难以找到大量高纯度的含碳样品,因此得到 的结果往往是不同来源的碳埋藏年龄的平均值。
加速器质谱仪方法:
由于测量的是离子化的原子(或比例),因此需要的样品 量较少。
由于微量样品容易迁移,受污染后对总体数据的影响明显, 获得的年龄可能不代表埋藏位置的年龄。
热释光和光释光是物质在被加热或照射时,其组 成矿物的晶体内由于天然离子的放射作用而释放 出的储存能量而发射的光线。 利用光释光和热释光进行年代测量的技术称为发 光年代学。
11.2.1 发光年代学的概念与测年原理
原理
被测样品埋藏于地下时,受来自于自然界中的粒子 (, , )的影响积累TL/OSL光能量。
11.1.4 放射性碳的测年方法
常规 计数方法: 用各种类型的探测仪器计
数14C衰变放出的粒子。根据测量形式的不同, 又可以分为固体计数法,气体计数法和液体闪 烁计数法。 Spectrometry):是将样品中的原子转换成 快速移动的离子束(充电原子)。这些离子然 后被送到电磁场中进行测量。
测 量 方
• 吸收能量与时间关系的确定:对于TL/OSL能量已经为 零的被测样品,在给定放射线数量条件下观察其吸收的 光能量(通常用射线)多少(通常测获取后的释放量) 和所需时间,获得剂量率R值。根据这个关系,计算样 品具有一定光能量所需的时间。
11.1.5 放射性碳年龄的校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