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高中美术欣赏课
一、在欣赏课中体现人文性
《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特征之一是:具有人文学科特征。
美术是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之一,在不同历史、民族的作品中,生动而形象的表达了人们的信仰和价值、理想和愿望、情感和梦想、伦理和道德等各种人文特征,是漫长的人类文化传承最古老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
因此美术也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初步成为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人。
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主要以完美的形象,卓越的艺术技巧来拨动人的心弦,使人与之共鸣。
二、在欣赏中体现自主性,把主动权让给学生
以往的欣赏课中,教师往往一讲到底,这样,造成教师投入,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局面,欣赏课变成了“讲赏”课,效果甚微。
学生的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
教师应时刻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探索与自省,全方位的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主体
精神,让学生在课堂有限的空间里,展开想象的翅膀,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可采取的策略如下:1.课前,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产生直接兴趣。
2.出示作品后,让学生仔细看几分钟,然后说出对作品的印象和直觉。
3.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图画。
4.必要时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价。
三、在欣赏课中培养学生的视觉审美能力
《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在发展学生的视知觉,获得以视觉为主的审美体验,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
”可以通过由表及里的欣赏方法,从描述――分析――解释――评价艺术作品,逐步提高审美能力,掌握使用语言、文字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四、在欣赏课中采用对比法
1.情绪对比。
如王式廓的《血衣》中,悲痛欲绝的中年妇女,惊恐的小女孩,呐呐不敢言的老农,被打致残、满脸悲愤的青年农民……每个形象都有一段辛酸的血泪史。
他们是那么真实而切近,似乎又将我们带回革命年代,深切感受到中国农民的悲苦命运。
而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描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宏伟场面。
人物形象具体真实,成功的再现了领袖和开国元勋们的风采和建设新中国的豪迈情怀,
使观者产生强烈的喜悦和民族和自豪感。
这两幅作品一悲一喜,对比强烈,印象深刻。
2.地域对比。
石鲁的《转战南北》中,作者用水墨画法将领袖置于雄浑朴厚的黄土高原之中,笔墨浑朴酣畅,使人感受到领袖那种胸怀丘壑,高瞻远瞩的伟人风范。
徐怀南《水乡》中的江南小镇清新隽秀,如诗如画,充满情趣。
《转战南北》的雄浑与《水乡》的清新,使人感受到截然不同的风格。
3.形式的对比。
中国画讲究使用特制的材料,使得“笔墨”成为中国画技法和理论中的重要术语,诗、书、画、印的结合,形成了其独特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而且,中国画更注重“形神兼备”,追求“传神”或“意境”,寓情于景、物,赋予它们人格化的精神气质。
西方绘画则利用油画色彩的丰富鲜艳,充分表现物体的质感,使描绘对象显得逼真可信。
而且油画颜料易于修改的特点,为画家提供了艺术创造的便利条件。
4.种类的对比。
绘画给人的丰富意味,雕塑的实体形象,摄影的纪实性,表现文字之美的书法,以及具有实用性的建筑、工艺等等,不同的艺术种类给了我们不同的感受。
5.作用功能的对比。
用来满足人们审美、娱乐等精神需求的纯美术,和集实用与审美与一身的实用美术等。
五、欣赏美术作品是从多角度入手
1.从作品美术语言的角度去欣赏,侧重观察和分析作品的色彩、线条、结构、明暗、肌理等,是怎样围绕着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者说作品的主题进行组织的,被世人熟知的《向日葵》其强劲的笔触所产生的力度、厚度,充满了然烧着的激情的画面给人以一种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这是一幅依靠作品本身语言来打动人的名作,它不再是一种客观事物的再现,更是作者精神世界直接通过艺术语言的表露。
2.从美术史的角度进行欣赏。
对于一些抽象绘画作品,画面往往无从解读,因此必须向学生介绍抽象美术形成的过程,以及解读抽象绘画方法。
因为这些作品已经切断了一切与客观的联系,纯从主观出发,以纯粹的线、色、块作为造型语言,使绘画摆脱自然束缚,直接表现自己的艺术境界和追求。
3.从历史研究文化的角度欣赏作品。
例如我们在欣赏到古代宗教壁画这一部分时就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为什么这个时期会产生如此辉煌的宗教美术?它是如何形
成了具有鲜明中原文化特色的宗教艺术的?
4.从生平以及艺术角度去欣赏作品,力求使学生通过对作者的了解以获得欣赏时所需要的信念。
例如著名绘画大师齐白石,他是一个农民出身,凭着天赋与勤奋跻身于画坛的伟大艺术家,他给传统的中国绘画注入了鲜明、质朴、刚健、清新的生命力。
从以上的了解,来欣赏白石老人的《贝叶工
虫》,画面中,贝叶飘零,蜻蜓、蝴蝶等昆虫飞来,享受秋日的阳光。
生命的蓬勃与枯萎,秋色的清冷与热烈,被画家编制在一个时空里,是对生命的赞美,还是对时光易逝的感叹,亦或兼而有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