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手术在卵巢囊肿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14-07-17T16:37:25.87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15期供稿作者:吴慧清
[导读] 卵巢囊肿是一种常见病,卵巢囊肿属广义上的卵巢肿瘤的一种,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30~50岁妇女。
吴慧清 (呼和浩特市土左旗台阁牧镇卫生院 010010)
【中图分类号】R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5-0200-02 卵巢囊肿是一种常见病,卵巢囊肿属广义上的卵巢肿瘤的一种,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30~50岁妇女。
各卵巢肿瘤是女性生殖器常见肿瘤,有各种不同的性质和形态,即:单一型或混合型、一侧性或双侧性、囊性或实质性、良性或恶性,其中以囊性多见,恶性变的程度很高。
卵巢囊肿病因不明,无从预防,唯有通过检查争取早期发现,尽早行手术切除治疗[1-2]。
选取本院2010年12月~2013年12月
卵巢囊肿患者 18例,采用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我院自2010年2月~2012年2月收治妊娠期卵巢囊肿患者18例,年龄20~32(平均26.4)岁。
经超声检查,18例患者卵巢囊肿直径为6.8~11.9(平均8.97)cm。
所有患者均为单侧卵巢囊肿,均除外恶性可能。
1.2 治疗方法
采用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用气腹针经脐孔穿刺进入腹腔,缓慢注入CO2气体,当腹压达到15mmHg后,用Troear(10mm)经脐孔穿刺,将鞘送入腹腔,拔出刺锥插入腹腔镜,连接冷光源。
在两侧脐髂连线上各取一个穿刺点做操作口,右侧用Troear(5mm),左侧用Troear(10mm)。
分离钳分离组织后,用DK刀切除病变组织,止血或缝合组织,取出标本,冲洗腹腔。
在腹腔镜直观下拔出穿刺针外套管,解除气腹,缝合3个小切口,对好皮肤,用邦迪创可贴贴好切口。
需要注意的是尽量不碰触子宫。
将卵巢皮质剪开,对囊肿间隙与卵巢皮质进行逐步分离,一直到囊肿完全剥离。
术中如果发现患者囊肿较大,则需要先将囊液吸出,要注意的是穿刺时一定要小心。
然后对残留的卵巢进行修剪,并给予双极电凝止血,将剥除的囊壁或囊肿组织放入专用取物袋,经切口将其完整取出。
腹腔应用温热的0.9%氯化钠液冲洗,使其对子宫的刺激减少。
手术过后常规应用抗生素,同时对患者给予硫酸镁保胎治疗。
统计所有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术后随访至足月生产,观察新生儿的健康状况,统计患者顺产与否。
2 疗效与结果
腹腔镜下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没有并发症发生,手术过程中没有中转开腹手术病例,术中平均出血量25.5ml,平均手术时间48.8min。
术后6h所有患者均拔除尿管,同时给予适量半流食,术后第2d下床活动。
术后2例患者自觉肩部轻微疼痛,但耐受,没有给予镇痛处理。
术后无腹痛、发热、阴道流血等感染征象及先兆流产迹象出现,住院时间,5~8(平均6.6)d。
手术证实18例患者中,卵巢黏液性囊腺瘤6例,卵巢浆液性囊腺瘤4例,卵巢良性畸胎瘤8例。
术后对所有患者随访至足月,均正常分娩,新生儿无畸形及窒息。
3 讨论
卵巢囊肿系女性生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是指卵巢上出现肿块含有液性部分。
该病临床诊断多依据超声及CT、结合症状查体、细胞学检查、腹腔镜检及肿瘤标志物生化检查等等,综合评价诊断。
卵巢囊肿治疗,多数医师及学者主张通过尽早的检查争取早期发现并及时手术切除[4]。
近年来为了探求腹腔镜切除卵巢囊肿的疗效,很多医师采用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卵巢囊肿的疗效对比,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通气时间、术后下地时间、术后体温恢复时间、白细胞恢复时间、住院天数等等观察指标上行数据对比及统计学分析。
由于技术的成熟腹腔镜有着独特的优势,组织创伤小,身体恢复快,并发症较少,可达到诊断和治疗一次完成,对于微小病灶不必剥离,可行激光或电凝烧灼。
笔者对于囊肿直径在12-20cm19例行腹腔镜手术治疗完整去除,笔者认为选择卵巢良性肿瘤,适当手术技巧应用,腹腔镜对巨大卵巢囊肿的手术还是可行的、安全的。
当患者囊肿较大的时候,或可能破裂的时候,要先将囊液吸出,再行手术切除。
手术过后,要常规应用抗生素,以预防感染,且同时给予保胎治疗,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通过本组研究,腹腔镜手术治疗卵巢囊肿,临床疗效显著,是治疗卵巢囊肿的安全有效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瑞作,刘继秀.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良胜卵巢囊肿的临床观察[J].微创医学,2011,6(5):467-468.
[2]方淑芳,黄欧平,汪利群.卵巢囊肿腹腔镜手术的学习曲线[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7):137-138.
[3]李勇强,王晓冰.从太极拳法到正骨手法[J]光明中医,2009,24(4) :727.
[4]左绪磊.实用妇科腹腔镜学[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18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