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曼昆微观经济学笔记整理

曼昆微观经济学笔记整理

菲利普斯曲线循环流量图重要概念区分实证表述/规范表述绝对优势/比较优势正常物品/低档物品私人物品/公共物品/公共资源/俱乐部物品定额税/累进税/累退税显性成本/隐性成本经济利润/会计利润固定成本/可变成本规模经济/规模不经济企业短期停止营业/企业退出竞争/垄断/垄断竞争功利主义/自由主义/自由至上主义替代效应/收入效应第一章经济学十大原理原理:【人们如何做出决策】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人们如何相互影响】5.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变得更好。

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整体经济如何运行】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服务的能力。

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市场失灵的两个可能原因:外部性;市场势力(联系第7章市场效率+第10章外部性)名解:稀缺性:社会资源的有限性。

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效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大利益的特性。

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平均分配的特性。

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实现其目标的人。

边际变动:对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

激励: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

市场经济: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服务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

产权:个人拥有并控制稀缺资源的能力。

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市场势力:单个经济活动者(或某个经济活动小群体)对市场价格有显着影响的能力。

生产率:每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服务数量。

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经济周期:就业和生产等经济活动的波动。

第二章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经济学家意见分歧的原因:1.科学判断的不同2.价值观的不同3.感觉与现实循环流量图:一个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和企业之间流动的直观经济模型。

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技术既定时,一个经济所能生产的产品数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

实证表述:描述性的,试图描述世界是什么的观点。

规范表述:规定性的,试图描述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观点。

第三章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专业化和贸易的好处不是基于绝对优势,而是基于比较优势。

一般规律,对从贸易中获益的双方而言,他们进行贸易的价格在两种机会成本之间。

两个人生产都有效率的前提下,有贸易时,双方的消费都能达到生产可能性边界之外。

绝对优势:一个生产者用比另一个生产者更少的投入生产某种物品的能力。

比较优势:一个生产者以低于另一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生产某种物品的能力。

第四章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市场需求是个人需求之和。

市场供给是个人供给之和。

使需求曲线移动的变量:1收入 2相关物品的价格(替代品、互补品) 3爱好 4预期 5买者的数量6商品性质使供给曲线移动的变量:1投入品价格 2技术 3预期 4卖者的数量曲线移动——供给变动需求变动沿着曲线移动——供给量变动需求量变动分析均衡变动的三个步骤:1.确定该事件是使供给曲线移动还是需求曲线移动,还是两者都移动。

2.确定曲线移动的方向。

3.用供求图说明这种移动如何改变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是配置稀缺资源的机制。

价格是信号。

价格制度是这只看不见的手用来指挥经济交响乐队的指挥棒。

市场:由某种物品或服务的买者与卖者组成的一个群体。

竞争市场:有许多买者与卖者,以至于每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微乎其微的市场。

需求量:买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一种商品的数量。

需求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对该物品的需求量减少的观点。

需求曲线:表示一种物品的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图形。

正常物品: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

低档物品: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减少的物品。

替代品互补品供给量:卖者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一种物品的数量。

供给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该物品的供给量增加的观点。

供给曲线:表示一种物品的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图形。

均衡:市场价格达到使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的水平时的状态。

均衡价格=市场出清价格:使供给与需求平衡的价格。

均衡数量:均衡价格下的供给量与需求量。

过剩短缺供求定理:认为任何一种物品的价格都会自发调整,使该物品的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的观点。

第五章弹性及其应用(重点)需求价格弹性=需求量变动百分比 / 价格变动百分比需求价格弹性的决定因素:1相近替代品的可获得性有相近替代品的物品的需求富有弹性。

2必需品与奢侈品必需品的需求缺乏弹性,奢侈品的需求富有弹性。

3市场的定义狭窄定义的市场的需求弹性往往大于宽泛定义的市场的需求弹性。

(容易找到相近的替代品)4时间范围物品的需求在长期内更富有弹性。

在价格低而数量高的各点上,需求曲线是缺乏弹性的;在价格高而数量低的各点上,需求曲线是富有弹性的。

供给价格弹性=供给量变动百分比 / 价格变动百分比供给弹性沿着曲线变动。

企业拥有的工厂的生产能力是有限的。

在供给量水平很低时,供给弹性很高,存在未被利用的生产能力,价格的小幅上升使得企业利用闲置的生产能力(厂房和设备)是有利可图的;随着供给量的增加,企业的生产能力得到完全利用,需要建立新工厂,要使企业承受额外支出,就必须大幅度上升价格,供给变得缺乏弹性。

弹性大,曲线平坦;弹性小,曲线陡峭。

完全有弹性,水平线;完全无弹性,弹性等于0,垂直线。

弹性>1,富有弹性;弹性=1,单位弹性供给;弹性<1,缺乏弹性。

弹性:衡量需求量或供给量对其某种决定因素的变动的反应程度的指标。

需求价格弹性: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用需求量变动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百分比来计算。

即需求量容易被价格影响,则称为富有弹性。

总收益:一种物品的买者支付从而卖者得到的量,用该物品的价格乘以销售量来计算。

PxQ(图中的矩形面积)供给价格弹性:衡量一种物品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用供给量变动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百分比来计算。

第六章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价格上限:出售一种物品的法定最高价格。

价格下限:出售一种物品的法定最低价格。

税收归宿:税收负担在市场参与者之间进行分配的方式。

短期与长期中的租金控制:短期中的租金控制,供需缺乏弹性,陡峭;长期中的租金控制,供需富有弹性,平坦。

非限制性,均衡;限制性的价格下限,引起过剩。

限制性的价格上限,引起短缺。

向卖者征税使供给曲线向上移动。

向买者征税使需求曲线向下移动。

1税收抑制了市场活动。

2买者与卖者分摊了税收负担。

3对买者征税和对卖者征税是相同的。

无论向谁征税,一旦市场达到新均衡,都是买者和卖者分摊税收负担。

4税收负担更多地落在缺乏弹性的市场一方身上。

当供给比需求富有弹性时,税收负担更多由消费者承担。

反之,税收负担更多由生产者承担。

第七章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福利经济学:研究资源配置如何影响经济福利的一门学问。

支付意愿:买者愿意为某种物品支付的最高量。

消费者剩余: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其为此实际支付的量。

买者的评价-买者支付的量。

成本:卖者为了生产一种物品而必须放弃的所有东西的价值。

生产者剩余:卖者出售一种物品得到的量减去其生产成本。

卖者得到的量-卖者的成本。

效率:资源配置使社会所有成员得到的总剩余最大化的性质。

平等:在社会成员中平均地分配经济成果的性质。

总剩余: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总和。

是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到均衡数量之间的面积。

需求曲线给出的价格表示边际买者的支付意愿。

边际买者是如果价格再升高一点就首先离开市场的买者。

供给曲线给出的价格表示边际卖者的支付意愿。

边际卖者是如果价格再降低一点就首先离开市场的买者。

用需求曲线衡量消费者剩余:需求曲线以下和价格以上的面积衡量一个市场上的消费者剩余。

用供给曲线衡量生产者剩余:供给曲线以上和价格以下的面积衡量一个市场上的生产者剩余。

市场结果使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之和达到最大化=均衡的结果是资源的有效配置。

市场势力可以使市场无效率,因为它会使价格和数量背离供求均衡。

第八章应用:赋税的代价税收规模=T=买者支付的价格-卖者得到的价格无谓损失:市场扭曲(例如税收)引起的总剩余减少。

拉弗曲线:税收收入先增加然后减少的抛物线图。

横轴是税收规模,纵轴是税收收入。

有税收时,总剩余=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税收收入。

税收引起无谓损失是因为它使买者和卖者不能实现某些贸易的好处。

供给和需求的弹性越大,税收的无谓损失也就越大。

第九章应用:国际贸易世界价格:一种物品在世界市场上通行的价格。

关税:对进口物品征收的一种税。

(见下图)关税减少了进口量,并使国内市场向没有贸易时的均衡移动。

【图解】消费者剩余=A+B面积生产者剩余=C+G面积政府收入=E面积=有关税后的进口量x关税规模市场总剩余=无关税时总剩余-关税的无谓损失关税的无谓损失=D+F面积结论:关税减少了贸易的好处。

虽然国内生产者的状况变好了,而且政府筹集了收入,但消费者的损失大于这些好处。

【国际贸易的其他好处】1.增加了物品的多样性。

2.通过规模经济降低了成本。

3.增加了竞争。

4.加强了思想交流。

第十章外部性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无补偿的影响。

正外部性:有利影响。

如修复历史建筑、技术研究。

负外部性:不利影响。

如狂吠的狗、汽车尾气。

外部性内在化:改变激励,以使人们考虑到自己行为的外部效应。

负外部性使市场生产的数量大于社会合意的数量,正外部性使市场生产的数量小于社会合意的数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对负外部性的物品征税和给予有正外部性的物品补贴来使外部性内在化。

【针对外部性的公共政策】1.命令与控制政策:管制2.以市场为基础的政策:1)矫正税与补贴 2)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外部性的私人解决方法】1.社会约束(道德规范)2.慈善行为3.利益各方签订合约科斯定理:认为如果私人各方可以无成本地就资源配置进行协商,那么,他们就可以自己解决外部性问题的观点。

私人经济主体可以解决他们之间的外部性问题。

无论最初的权利如何分配,有关各方总可以达成一种协议,在这种协议中,每个人的状况都可以变好,而且,结果是有效率的。

但在许多情况下,多方达成协议很难,从而科斯定理并不适用。

第十一章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排他性:一种物品具有的可以阻止一个人使用该物品的特性。

竞争性:一个人使用一种物品将减少其他人对该物品的使用的特性。

【区分】私人物品:既有排他性又有消费竞争性的物品。

公共物品:既无排他性又无消费竞争性的物品。

如烟火表演、国防、基础研究(一般性知识)、反贫困公共资源:有消费竞争性但无排他性的物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