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6级《基础心理学》复习题(1)

16级《基础心理学》复习题(1)

16级《基础心理学》复习题(1)章绪论1.解释1.心理学2.反射二.填空1.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从年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建立第一个开始的。

2.人的心理现象分复杂,归纳起来可分为和两部分,前者包括 .和;后者包括 . .和。

3.大脑皮层分四个叶: . . 和。

4.心理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

“客观”是就其反映的而言;“主观” 是就其反映的而言。

5.皮层上的脑叶在机能上也有分工。

枕叶与有关,颞叶与有关,顶叶与躯体感觉有关,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具有特殊的作用,控制着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

6.形成条件反射的信号有两类,既和。

其中是人的社会活动的产物。

7.儿童心理研究的常用方法有 . 和。

三.选择:1.科学心理学诞生于()。

A .1864 年 B.1879 年 C.1903 年 D.1920 年2.大脑皮层四个叶中对于心理生活具有特殊意义的是()A.额叶 B.顶叶 C.枕叶 D.颞叶3.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是()。

A.脑 B.客观现实 C.实践活动D.反射4. “谈虎色变”属于()。

A.条件反射 B.无条件反射 C.既是无条件反射又是条件反射D.反射5.下列哪一种属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A.见风流泪 B.乐极生悲 C.谈梅生津 D.望梅止渴6.最早对条件反射进行研究的是()。

A.谢切诺夫 B.巴甫洛夫 C.斯金纳D.培因7.听觉中枢位于()。

A.额叶 B.顶叶 C.颞叶 D.枕叶8.普通心理学是研究()的科学。

A.所有心理现象及其规律B.个性心理及其规律C.正常人心理活动规律及其心理学基本原理D.心理过程及其规律9.( )是科学心理学的奠基人,也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位专业心理学家。

A.亚里士多德B.笛卡尔C.冯特D.赫尔巴特10.下列哪一种属条件反射?()。

A.眨眼反射 B.吸吮反射 C.膝跳反射 D.信号反射11.在心理学研究中,能够有效揭示事件因果关系,并对结果进行重复验证的研究方法是 (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测验法 D.调查法12.教师想了解学生对作文的态度,让学生填写了问卷,与部分学生座谈,与个别学生谈话,找到了问题及原因。

他用的是()。

A.观察法 B.调查法 C.测验法 D.实验法13.认识过程中核心的心理是()。

A.感觉 B.知觉 C.记忆 D.思维14.心理产生的物质基础是()。

A.脑 B.客观现实 C.实践活动D.反射四.判断1.心理现象是异常复杂的,因而也是神秘莫测的。

()2.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它说明只要有外界刺激,人就会作出一定的反映。

()3.如果将新生儿置于一个完全缺乏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影响的环境中喂养长大,他就不会有人的心理。

()4.心理在反射中发展。

()5.一个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反映。

()6.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条件反射。

()7.只要有健全的大脑,就有人的心理。

()8.心理学是一门实证性很强的科学。

()9.无条件反射是先天固有的.不变的反射。

()10.问卷法常用来测量智力和个性特征。

()五.问答1.为什么说人的心理是主客观条件对立统一的产物?2.学习《心理学教程》有什么意义?3.你对心理的实质是怎样理解的?4.简述心理过程(知.情.意)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小学儿童的注意.感觉和知觉一 .解释1.感觉2.知觉3.观察4.注意二.填空1.注意品质包括 . . . 。

22.人在注意时最显著的外部表现有 . .和。

3.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的注意叫做。

有预定的目的,在必要时还需做一定的注意叫做。

4.由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属性的反映叫感觉;的反映叫知觉。

5.感受性即的能力,不同的人有感受性。

6.知觉具有 . . . 等特性。

7.空间知觉包括知觉. 知觉. 知觉和知觉。

8.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过程 , 观察力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9.由外部感觉器官产生的感觉有 . . . 和。

10.由内部感觉器官产生的感觉有 . 和。

11.教师在课堂上过早出示教具会分散学生的,待使用时又失去了教具的。

12.视敏度俗称,小学生比幼儿好,其中岁时儿童视觉调节能力范围最大。

三.选择题:1.有自觉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称为()。

A.有意后注意B.无意注意C.有意注意D.以上答案都不是2.当个体专注某一对象时,视听感觉器官会产生周期性地加强和减弱的变化,这种现象心理学称之为 ( )。

A.注意的转移B.注意的稳定性C.注意的起伏D.注意的分配3. ()在小学阶段发展速度最快,超过幼儿期和中学阶段。

A.注意的广度B.注意的稳定性C.注意的转移D.注意的分配4.当你中途离开影院,在阳光下,反而什么也看不清,这是因为感觉有()特征。

A.对比B.暗适应C.明适应D.疲劳5.一棵香樟树,植物学家称之为“双子叶植物” ,画家称之为“写生对象” ,木匠称之为“优质木材” ,这是因为人们的知觉具有()A.选择性 B.理解性 C.整体性 D.恒常性6.在小学儿童的感觉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A.视觉B.听觉C.肤觉D.运动觉7.根据我国学者对儿童观察发展阶段的研究,小学中年级儿童大部分属于认识()阶段。

A.个别对象B.空间联系C.因果关系D.对象总体8.听觉的发展包括()。

A.纯音听觉的发展B.语音听觉的发展C.纯音听觉的发展和语音听觉的发展D.听觉敏感度的发展9. “万绿从中一点红”之所以引人注目,这是由()引起的。

A.刺激对比B.刺激强度C.刺激新奇D.刺激物的运动变化10.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是()。

A.指向性和选择性 B.指向性和集中性 C.紧张性与集中性 D.紧张性与选择性11.注意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属于()。

A.心理过程 B.认识过程 C.个性动力系统 D.心理状态12.属于注意稳定性的品质特征的是()。

A.广度 B.强度 C.时间 D.空间13.夜空中的流星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是由于刺激物的()。

A.强度 B.新异性 C.运动变化 D.对比14.从注意的规律来看“一心二用”是()。

A.不可能的B.不良的品质C.无条件的D.有条件的15.工人操作机器时,能熟练地做到眼.耳.手并用,这属于注意的()。

A.分散B.分配C.转移D.广度16.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到另一个对象上,这是注意的( )。

A .分配 B.范围 C .稳定性D.转移17.人在每一瞬间,将心理活动选择了某些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这一特点指的是注意()。

A.指向性 B.集中性 C.目的性 D.能动性18.教师讲课时,声音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这是为了引起学生的()。

A .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分散注意19.指出下列事例哪个是有意注意()。

A.观看别出心裁的广告 B.专心做功课 C.奇装异服引人注意 D. 围观车祸现场20. “一手画方,一手画圆,始不能成”,这说明了()。

A.人的能力是有限的 B.注意分配的规律 C.人不能同时干两件事情 D.动机定律21.人脑对直接作用感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反映是( )A.感觉 B.知觉 C.色觉 D.错觉22.看见一面红旗,人们立即能认识它,这时的心理活动主要是( )A.感觉 B.视觉 C.色觉 D.知觉23.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下列哪种心理现象?( )A.知觉 B.嗅觉 C.嗅觉适应 D.嗅觉感受性24.教师讲课时要有必要的走动和手势,以增强学生感知的效果,所依据的感知规律是( )。

A.强度律 B.差异律 C.活动律 D.组合律25.人在看书时,用红笔划出重点,便于重新阅读,是属于知觉的( )A..选择性B.理解性 C.整体性 D.恒常性26.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改变时,知觉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特征是知觉的()。

A.选择性B.整体性 C.恒常性 D.理解性27.在人群中,一下就看到了自己熟悉的朋友,这是因为知觉具有()。

A.选择性 B.理解性 C.整体性 D.恒常性28.反映事物个别属性的心理现象是()。

A.感觉 B.知觉 C.观察 D.表象29.在旅游业中加强导游工作是为了增强旅客知觉的()。

A.选择性 B.理解性 C.整体性 D.恒常性30.教学中,重点部分要加大声音,放慢速度,使之从其他内容中突出出来,这利用了知觉的()。

A.选择性 B.理解性 C.整体性D.恒常性31.在学习中读到残缺的字句,我们能根据经验补足其残缺部分,这是因为知觉具有()。

A.选择性 B.理解性 C.整体性 D.恒常性32.人在知觉事物时,从复杂的刺激环境中将一些有关内容抽出来组织成知觉对象,而其它部分成为背景,反映了知觉的哪种特性?()。

3A.整体性 B.恒常性 C.选择性 D.理解性33.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声音要求要洪亮,所依据的感知规律是( )。

A.强度律 B.差异律 C.活动律 D.组合律34.最简单.低级的心理现象是()。

A.感觉 B.感知觉 C.知觉 D.联觉35.夜晚的霓虹灯广告主要在于吸引人们的()。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前注意 D.随意后注意36.小学儿童纯音听觉的敏感度()成人。

A.不如 B.接近 C.已达 D.超过37.当广播里播出《唱支山歌给党听》时,无论是男高音独唱还是女高音独唱,抑或是童声独唱,你都能辨认出来。

这是因为人的知觉有()。

A.选择性 B.理解性 C.整体性 D.恒常性38.小学儿童玩游戏机的水平不亚于成人,这是由于他们的()能力已有较好发展。

A .注意的广度 B.注意的稳定性 C .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转移四.判断1.对于成人来说,单纯的感觉几乎是不存在的。

()2.注意是一种独立重要的心理过程。

( )3.感觉的相互作用可以发生在不同感觉之间 , 也可发生在同一感觉之间。

( )4.错觉是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利用错觉为生活和教学服务。

( )5.一个人只要有健全的大脑和感官 , 就能有感知觉。

( )6.小学生时间知觉水平的提高,与其掌握和运用数概念.计时工具有关。

( )7.绝对感受性就是刚好能觉察出最小差异量的能力。

( )8.人的感觉能力的高低是天赋的,训练则无济于事。

( )9.小学低年级的教学,其教学方法应形式多变.其教学内容应生动有趣,这样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上课的注意力。

( )10.观察是感知觉的最高级形式。

( )11.“一目行”是注意分配的表现。

()五.实例分析1.有个学生上课时在低头做小动作,老师发现了这种情况后,可以:A.叫他的名字;B.叫他站起来;C.走到这个学生旁边,在他的课桌上轻敲几下。

你认为那一种方法比较好?为什么?2.某些理发店门口总是有红白蓝相间的圆筒不停地转动,有什么作用?运用了心理学中的什么原理?六.问答1.你若是低年级的教师,将怎样考虑到学生注意的特点组织好教学工作?2.感觉和知觉两者的关系是什么?3.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4.注意与心理过程的关系如何 ?5.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有哪些?第三章小学儿童的记忆和想象一.解释1.记忆2.想象3.表象4.幻想二.填空1.记忆是对的事物的反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