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生态风景林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城市生态风景林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城市生态风景林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文/胡传伟,孙冰,陈勇,庄梅梅随着城市化的加剧,人们对周边的环境越来越重视。

人们关注的焦点不仅有舒适的房屋,更重要的是要有安全、自然的人居环境。

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学者率先提出城市林业的理论构想,历经土地利用区划、绿道工程和风景游憩林保护等阶段,至今已成为融合风景园林与传统林业的新兴学科,为都市地区构建以森林为主体的城市生态安全体系提供了新理念和新方法。

传统的风景园林倡导师法自然的植物造景,于细微处写意寄情;而城市生态风景林是城市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是改善人居环境品质的生物要素,是具备自我维护与更新功能的地带性植物群落,它在调节气候、保护环境、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观赏游憩、美化城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城市生态风景林研究现状国外没有将城市生态风景林单独作为一个林种,但是基于景观和美学考虑的森林经营理论研究与实践在发达国家已有50多年的历史。

在资源调查、森林景观质量美景评价、林分改造、森林景观可视化与模拟、城市森林生态效益、城市森林影响与价值、城市森林景观规划设计、近郊森林植被恢复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建立可持续的城市和社区森林,逐步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功能,是美国长期以来的研究重点。

英国和加拿大在用材林采伐区设计上考虑美学因素,使得采伐区对景观的视觉冲击最小化、视觉影响评价研究报道较多,如1981年加拿大哥伦比亚省林务局出版森林景观手册,主要内容就是从美学的角度经营森林;1991年英国林业委员会的景观顾问出版专著《森林景观设计》,从景观尺度上系统论述了人工用材林的美化方法;德国强调近自然林的人工促进恢复技术与游憩化技术研究Ⅲ;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城市周围建立旨在保护环境与森林游憩的生态风景林,注重森林环境质量与人的感知、森林的抚育措施研究。

国外相关理论的研究与实践为中国生态风景林的发展与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中国在城市生态风景林概念提出以前已经无意识地进行了多年的理论与实践的积累,在生态风景林的树种选择、规划设计、景观美学评价、美景诱导、效益监测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2.1树种选择城市生态风景林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树种的筛选,国内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

陈涛等1999年推荐了100多种深圳乡土树种作为城市生态风景林建设的可选树种,同时又对城市生态风景林的示范林四季景观效果进行了分析。

冯文水2005年总结了乡土树种在美景诱导中的意义,并推荐12种优良树种m1。

杨亚玲等2007年对泰山主要观赏树种资源进行了分类与统计分析,按照树木的观赏特性将其分成了观叶、观花、观果、观形4大类,初步选择了适合当地生长的具有较高美学价值的风景林树种。

叶志勇2008年在厦门市本岛马尾松风景林内,选择“种阔叶树在林下套种,调查分析不同树种的适应性、生长特点和抗逆性。

研究发现,木荷等15种树种适应性较强,尾巨棱等7种树种的生长性状良好,结合不同树种的景观效果、美学特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选出适宜风景林美景诱导的11种骨干树种。

冯学华等在调查乡土植被的基础上,兼顾生态和景观功能。

筛选出适合不同海拔高度的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道路绿化林的乡土树种,并提出植物景观加强模式、立体营造模式、林相改造模式、果园套种模式和垂直绿化模式5种生态风景林的营造模式。

张晓萍2006年探讨了生态风景林四季供景和专项生态风景林的树种选择,并提出可持续经营的关键技术。

李征宇等2006年提出海南岛海岸生态风景林的归化建设构想,并根据地域文化特点推荐了多种适宜的乡土树种。

2.2规划设计在中国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城市森林、城市生态风景林的规划设计由理论探讨、方案编制到项目实施,一系列成果不断出现,近几年林业科研部门、高等院校、城市规划设计院先后在安徽怀宁、上海、北京、广州、临安、南宁、成都、阿克苏、无锡等城市开展了城市森林规划编制工作。

城市生态风景林的规划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目前的工作方法是首先对其进行分类研究,在景观尺度上了解其分布格局与景观动态,最后,针对不同的生态风景林类型做出合理的施工设计方案。

而城市生态风景林规划设计实践始于深圳市,孙冰等2004年报道了深圳市生态风景林体系总体规划与布局的研究,从空间格局、森林景观布局、林种规划、树种配置模式等方面作了系统研究。

2.2.1分类研究城市生态风景林分类研究是森林功能区划、森林景观格局研究的基础。

1985—1995年多个学者对其进行了分类研究,此时期的分类研究多为功能区划服务,而近期的分类研究为景观尺度上的生态风景林经营管理服务。

生态风景林具备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因而具有等级结构的层次系统,这种等级层次与所处的尺度密切相关。

金莹杉2005年根据生态风景林生态系统的特点和等级系统理论,提出生态风景林3级分类方法。

即l级分类以地类为依据;2级分类以优势树种命名的优势种群落类型为依据;3级分类以相似景观特征的2级景观组分斑块分类,在此基础上又提出生态风景林经营的景观经营类型和林分经营类型。

2.2.2景观格局分析森林景观结构、景观空间格局、动态及其群落生态效应的研究可以为森林的规划设计、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森林景观生态研究在景观时空变化格局研究、火干扰对森林景观格局的影响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针对生态风景林的景观生态研究近些年亦有零星报道。

王磊等2004年根据紫金山3个年度的2类调查资料,运用空间分析技术对近30年来紫金山植被的组成、动态及景观特征进行了探讨。

从景观尺度上摸清了紫金山林区的特点。

李明阳等2005年对紫金山风景区1988—2002年问的景观格局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结合不同的森林类型提出了合理化的经营管理建议。

金莹杉等2006年对北京西山试验林场的生态风景林进行了景观格局分析,并提出在风景林管理中,应根据不同等级景观格局驱动因子的特点,采取相应经营措施。

油松、侧柏、刺槐等比重过大的斑块,可通过调整混交比例、选择适当混交树种等手段,调整斑块类型间的分配比例;灌木林斑块,特别是立地条件极其恶劣、造林难以成功的地段,应适当保留,有利于不断提高景观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2.3景观设计生态风景林同时具备生态与景观的功能,其景观设计要充分考虑美学功能。

李矿明等1996年根据不同的风景林类型,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设计,水平郁闭型风景林类型,在充分利用现有林分林下空间的基础上,配置适合在林下生长的观赏灌木或花卉种类,片植或丛植;垂直郁闭型风景林,林缘垂直郁闭度作为障景,形成封闭空间,同时游步道和车道的设计要减小垂直郁闭度,以便游人能透视到深远的林下景观。

树种搭配上采用常绿与落叶混交,点状与复层混交的树种设计,以形成绚丽多彩的季节性景观变化。

王希华等2003年以东钱湖为例探讨了生态风景林的构建技术,提出应用生态学方法建设生态风景林,推荐出东钱湖生态风景林建设的10种群落构建模式。

李宏彬等2006年对风景林的建设的艺术手法和生态问题作了初步探讨,以风景林的平面构图、立面构图、意境美、季相变化作为艺术基本原理来探讨风景林的建设,同时又从风景林的树种选择、群落结构、空间分布等生态规律作了理论探讨以求得艺术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杨铁东等2006年从森林景观设计的构图特征出发,探讨了其空间构图、平面构图和立面构图应遵循的景观设计的原则。

在空间构图上,以风景林为骨架,通过疏密高低、林冠色彩等不同,形成连续的动态景观序列;在平面上,水岸与林带进退协调,利用林带的可塑性,使其曲折有致,弥补水岸线的无序的缺陷。

增添沿岸风景的美感;在立面上,注意高低、层次、林冠线、树叶色彩等变化的韵律感,丰富植物的立面景观。

郭亮2004年提出台州白云山生态风景林建设的思路,坚持以人为本、结合自然环境、体现地方特色、生态优先的原则,提高城市森林景观质量,推动生态风景林在城市中的发展。

2.3景观美学评价景观美学评价是以公众审美偏好为基础的美景度测定方法,在森林风景研究中运用景观美学评价法,可以探求森林风景的自然特征与人们审美评判反应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为定量地了解森林风景构成与人的审美评判之间的关系,预测和评价不同管理活动对森林景色的影响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景观美学评价的结果是由景观本身的特征和评判者的审美尺度个方面决定的,因而同其他方法相比是比较科学实用的方法。

宋力等2006年的研究表明,景观美学评价法获得的各评判样本的美景度值离散程度很大,说明能够较好地表达评判样本间的差异,另外在实施评价过程中发现,5分制的评价标度过于粗糙,而10分制的评价标度又显得分级过细,因此在今后的试验中可以尝试采用7分制的标度。

王晓俊系统介绍了森林风景SBE 法,包括其在森林风景研究与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森林景色美的心理测量方法、森林风景预测因子的选择和测取等内容。

包战雄应用SBE法对福建省森林四季景观的质量做了系统研究,并分析福建省森林景观质量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森林景观经营管理技术措施,以促进福建省森林旅游业的发展,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李效文等应用SBE法评价了北京西山山桃针叶树混交林春季景观,得出此类风景林经营原则。

章志都等2008年探讨了部分群落生态学因子与林内景观美景度的关系,研究表明林内景观的美景度与郁闭度关联性不显著,但物种多样性指数与美景度呈负相关。

综合考虑风景游憩林的多种功能需求,认为风景游憩林侧柏刺槐林的郁闭度以0.6—0.7为宜。

尽管景观资源的美学评价在国外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但多数的研究都是针对自然风景资源展开的,以城市森林(城市人工植被)为背景的研究并不多见,宋力等对城市森林景观进行了美景度的测定,为城市森林的管理与规划提供了部分参考的理论依据。

王晓俊认为预测因子选择测取的主观与盲目性常引起难以解释、不合逻辑、甚至与事实相违的现象,其根源是对风景美的构成缺乏足够的理论认识,同时又提出用形状、轮廓、色彩或质感等形式要素来描述与定义更加具有合理性。

2.4 美景诱导美景诱导是一种建立在现有植被的基础上。

从生态学和森林美学的角度出发对现有植被的优化技术。

中国风景林美景诱导实践工作起源于早期的林相改造。

20世纪国家林业政策的转变让全国森林公园建设一时兴起。

各地近郊的林场纷纷转变工作思路,把以用材林生产为目的的工作重心转向生态公益林.为了适应发展,国有林场逐渐建成了不同级别的森林公园。

国有林场大部分是用材林,且多为针叶纯林,如林相单一造成病虫害高发,森林物种多样性明显较低,景观价值低,毫无美感可言,鉴于此美景诱导的实践逐步开展起来。

吴宗然1991年首先报道了美景诱导的实践,他针对惠州飞鹅岭风景林树种单调、林相单一、季相变化小、缺少花色艳丽的乔灌木、大叶型树种较少的特点,并结合具体区位与功能提出了美化的措施,集中对风景林树种的选择、人工林疏伐改造、套种补植作了初步报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