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杜威教学思想

杜威教学思想

杜威教学思想汉语言091 叶子5133约翰·杜威(1859-1952)是美国教育史上最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之一,功能心理学先驱,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代表,近代美国教育思想家,实用主义哲学家。

他一生始终不渝地对现代教育进行着探索,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基础上构建起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

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出发,杜威批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并就教育本质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

阅读了杜威的教育理念,让我有很深的感触,也将其与中国的教育状况进行对比,引发了一些思考,因此我向大家推荐杜威的教育理念。

下面我就介绍一些杜威的主要教育理念,和我的感想。

杜威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特点:“教育即生活”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他说:“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

”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

教育就是要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

这样的思想换句话说就是教育的本质就是生长和生活。

在杜威眼里教育并不是单单的指我们的学校教育,教育的实质是贯穿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

而现在我们普遍的教育史忽视了家庭教育这个第一阵地,我们忽视了生活中可以给孩子的一些潜移默化的教育。

我们都普遍的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回家后更主张孩子休息,放松。

其实从劳逸结合的角度讲这是正确的,但是我们其实也可以让孩子在玩中学习,这样也许孩子会记得更牢,更乐意去接受。

所以我觉得要做一个有心的家长。

由于生活就是生长,儿童的发展就是原始的本能生长的过程,因此,杜威又强调说:“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

”“在他看来,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去吸收,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

”在这点上我深有体会,因为我父亲喜欢音乐,从小他就为我选择了二胡这个乐器,四年的学习中我是无不充满痛苦的。

我对音乐没有丝毫的兴趣,但只是单纯的因为父亲喜欢,他就逼迫我去学习。

所以二胡的成绩也不是很好,最后不得不放弃。

我觉得现在的社会发展,竞争压力,导致很多家人和我父亲当年一样,由于自己的某种喜好,或者觉得这个东西可能会有用,就从小逼迫孩子去学习各种兴趣班。

从而忽视了孩子自己的兴趣,自己的天赋。

因此我很赞同杜威的这个观点,教育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要挖掘不同孩子的不同天赋与潜力,而不是强加灌输。

此外,杜威还认为,教育过程在它的自身以外无目的,教育的目的就在教育的过程之中。

其实,他反对的是把从外面强加的目的作为儿童生长的证式目标。

“学校即社会”杜威认为,既然教育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

他强调说,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

"在学校里,应该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到一个雏形的状态,应该呈现儿重现在的社会生活。

就“学校即社会”的具体要求来说,杜威提出,一是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二是校内学习应该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两者之间应有自由的相互影响。

但是,“学校即社会”并不意味着社会生活在学校里的简单重现。

杜威又认为,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应该具有3个比较重要的功能,那就是:“简单和整理所要发展的倾向的各种因素,把现存的社会风俗纯化和理想化,创造一个比青少年任其自然时可能接触的更广阔、更美好的平衡的环境。

”“从做中学”在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这个基本原则。

在他看来,如果儿童没有“做”的机会,那必然会阻碍儿童的自然发展。

儿童生来就有一种要做事和要工作的愿望,对活动具有强烈的兴趣,对此要给予特别的重视。

杜威认为,“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入它使得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

由于儿童能从那些真正有教育意义和有兴趣的活动中进行学习,那就有助于儿童的生长和发展。

在杜威看来,这也许标志着对于儿童一生有益的一个转折点。

但是,儿童所“做”的或参加的工作活动并不同于职业教育。

杜威指出,贯彻“从做中学”的原则,会使学校所施加于它的成员的影响更加生动,更加持久并含有更多的文化意义。

杜威认为儿童具有好动的本质。

只有才做的实践中学习的知识和经验才能被儿童更好的理解和应用。

在这点上正是我们中国的教学中缺少的,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可能是条件的限制,更多的是老师的讲授,或者老师简单的演示。

特别是在理科实验上这点显得尤其重要。

动手能力差,这几乎是一个普遍的结论在中国学生与外国学生的对比中。

在采访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的同学时,他们说:“在实验室中,哪里有爆炸声,哪里就有杨振宁。

”著名物理学家在实验中也无法避免这样的弊端。

究其原因还是在从小的教育中的动手能力培训的不够,也就是杜威说的“做”的不够。

不做我们就永远发现不了问题,永远无法真正的学会弄懂。

在杜威的教学理念中我觉得有一点是至关重要的,也是近年来我们的教育界普遍关注并重点加强的。

杜威认为“道德是教育最高最后的目的”,“道德过程和教育过程是同一的”,“道德就是教育”。

杜威把道德看作是社会进步的枢纽,看作是民主社会构成的基本因素。

与政治、经济、哲学、科学、艺术、宗教等同作为社会构成的因素,且认为在当前民主社会中,道德是诸因素中的决定性因素,民主政治与道德不可分割。

民主政治是根据道德规律建立的,且服务于道德。

没有任何别的东西能够代替道德而给与民主社会以更多的支持,道德是民主社会中最基本和最宝贵的因素。

注重道德教育,在道德教学实施上,价值教育并不完全将某些特定的社会价值观,移植给青年的儿童。

也不是把道德,价值当做一种知识传授给青年和儿童。

在民主制度的社会里,价值是个人历经各种价值经验而形成的。

价值的教学应该偏向于启发性,诱导青少年的价值形成与发展。

而且这种价值观的发展应该是自由的,而非强制性的。

应该是理性的认知结果,而非盲目的无知所形成。

例如我们从小讲的孔融让梨的故事,我们要求小孩将自己喜欢的东西主动让给别人,要做到先人后己。

而这种价值观的教育是与小孩本身的天性相反的。

小孩本身是绝对不会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先主动让于他人,而我们要求小孩去模仿孔融,但是这样简单的模仿是远远不够的,小孩子是不知道做这件事的意义,对于自己的意义,对于他人的意义。

杜威把这样的模仿看成是“把车子放在马前面,本末倒置,倒果为因。

”只有真正的内化才能建立真正的道德,这才是杜威所倡导的道德教育。

“思维与教学”杜威认为,好的教学必须能唤起儿童的思维。

所谓思维,就是明智的学习方法,或者说,教学过程中明智的经验方法。

在他看来,如果没有思维,那就不可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

因此,学校必须要提供可以引起思维的经验的情境。

作为一个思维过程,具体分成五个步骤,通称“思维五步”,一是疑难的情境,二是确定疑难的所在,三是提出解决疑难的各种假设,四是对这些假设进行推断,五是验证或修改假设。

杜威指出,这五个步骤的顺序并不是固定的。

由“思维五步”出发,杜威认为,教学过程也相应地分成五个步骤,一是教师给儿童提供一个与现在的社会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情境,二是使儿童有准备去应付在情境中产生的问题,三是使儿童产生对解决问题的思考和假设,四是儿童自己对解决问题的假设加以整理和排列,五是儿童通过应用来检验这些假设防。

这种教学过程在教育史上一般被称之为“教学五步”。

在杜威看来,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儿童可以学到创造知识以应付需求的方法。

但是,他也承认,这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教学过程中,教育无目的。

杜威主张在教学中,教育是无目的的。

很多人很容易理解错,认为教学是应该确立一个目标,一个目的,不能盲目教学。

其实不然,杜威反对的只是那种外在的,强制的教育目的论。

对教育内部生成的教育目的论还是给与充分的肯定。

人的活动中不能没有目标,这个目标给与这个活动一定的方向性,但是这个目标却不可远离活动的需要,更不能是一个虚的目标。

杜威说:“我们探索教育的目的时,不能到教育过程之外去寻找一个目的,是教育服从于这个目的。

我们整个教育观点不允许我们这样做,我们所有做的是把属于教育过程内部教育,和从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进行比较。

”一个教育目的,如果是由教育工作之外的命令目的来确定的,那么教育本身从一开始便是错误的。

从杜威的教育思想中比较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第一,我们教育是“应试教育”,即只关注教育的结果,考试的结果。

而忽视了教育的过程,与实际的生活相距甚远。

学生的在实践中去学习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

第二,我国目前的教育更多的是一种智力教育,而忽视了道德教育与价值观教育,这样就出现了很多高科技,高智商犯罪。

和一些成绩优异而道德败坏的学生,例如药家鑫便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这样的案例出现的越多,我们的社会便更危险,我们的教育便越失败。

第三,我们的教育更多的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应试教育的发展下,我们都基本上将学生打造成为同一个模型。

强制学生去吸收学生无兴趣的东西,而一再的打压学生的天性。

总之,我觉得中国的教育,任重而道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