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 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
3. 培养科学的正确的历史观和独立判断能力,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
【文学常识】1、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
洛阳人。
西汉初期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辞赋家)。
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代表作有《过秦论》上、中、下三篇,《陈政事疏》,《论积贮疏》等,赋有《吊屈原赋》、《鵩鸟赋》。
2、《过秦论》中的过,就是指出过失之意。
【写作特点】1. 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用叙事来说理。
2. 对比论证方法的巧妙运用。
3. 大量运用修辞手法,富有文采。
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即从反面说明“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而“安之”之策莫大于施行仁义,目的是劝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行文思路:第一部分(1~4)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
第二部分(5)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通假字】1、合从.缔交(“从”通“纵”)2、制.其弊(“弊”通“敝”,困乏,疲惫)3、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4、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5、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6、百有.余年(“有”通“又”)7、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8、始皇既没.(“没”通“殁”,死)【词类活用】A.名词作状语1、天下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2、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像用席子)(像用包布)(像用口袋)4、内.立法度(对内)5.外.连衡而斗诸侯(对外)6、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向南)(向西)(向东)(向北)B.名词作动词1、过.秦论(指出过失)2、瓮牖.绳枢.(用破瓮作,用草绳系)3、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用鞭子打,用竹杖打)4、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称帝称王)5、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6、序.八州而朝同列(引,招致)C.动词作名词1、追亡.逐北.(逃亡的敌兵,败北的敌兵)D.形容词作动词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变小变弱)E.形容词作名词1、自以为关中之固.(险固的地方)2、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F.使动用法1、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2、约从离.衡使动用法使……离散3、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拜4、外连横而斗.诸侯使……争斗5、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灭亡6、会盟而谋弱.秦使……弱7、以弱.天下之民使……弱8、以愚.黔首使……愚蠢【一词多义】①制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指挥②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丢失、失去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亡的敌兵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③固临不测之渊以为固.牢固的屏障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地④利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锐利、锋利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⑤遗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丢失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遗漏、忽略⑥度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规章、制度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计算⑦因因.遗策(沿袭,动词)因.利乘便(趁着,介词)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⑧及非及.向时之士(赶得上,追得上,动词)及.至秦始皇(到,介词)⑨兵……赵奢之伦制其兵.(军队,名词)收天下之兵.(兵器,名词。
)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古今异义】务.耕织(从事)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两手相合,比喻轻而易举)惠文、武、昭襄,蒙.故业(继承)西举.巴蜀(攻取)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以致.天下之士(来,招纳)相与为一.(一体)皆明智而忠信..(可靠)铸以为金人..十二(铜人)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把;作为,认为)才能不及中人..(一般人)天下云集而响应..(像回声那样应和)嬴.粮而景从(担负,背)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崤山以东)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报复、怨恨)【文言句式】1、判断句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2、被动句①为天下笑者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3、倒装句(1)宾语前置①陈利兵而谁何。
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③自若也(2)定语后置①铸以为金人十二②伏尸百万(3)介词结构后置①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②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③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固定词组】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成语】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追亡逐北因利乘便金城千里万世之业瓮牖绳枢斩木揭竿云集响应赢粮景从深谋远虑同年而语《鸿门宴》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交戟之士欲止不內(內,通“纳”)二、古今异义词沛公居山东时古:崤山以东地区今:山东省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河北省、河南省约为婚姻古:儿女亲家关系今:男女结婚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意外的情况今:表程度,很、甚而听细说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说来三、重点文言实词释义 ( 12个 )1.军沛公军霸上:名词作动词,驻扎。
从此道至吾军:名词,军营。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名词,军队。
勇冠三军:名词,军队的编制单位。
2.击忽击忽失:动词,攻击,攻打。
因击沛公于坐:动词,杀。
秦王不肯击缶:动词,敲打,敲击。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名词,碰撞。
3.内毋内诸候:内,通“纳”,动词,接纳。
帘内掷一纸出:名词,里面,与“外”相对。
内无法家弼士:名词作状语,在内部。
色厉内荏:名词,内心,心里。
4.如劳苦而功高如此:动词,像。
沛公起如厕:动词,往、去。
固不如也:动词,及、比得上5.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动词,通“背”,违背。
每逢佳节倍思亲:副词,愈加。
6.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动词,道歉,谢罪。
乃令张良留谢:动词,辞别。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动词,感谢。
7.意然不自意:动词,料想、意料、估计。
其意常在沛公也:名词,心意、意图。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名词,意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名词,神态,神情。
8.坐项王、项伯东向坐:动词,坐下。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名词,座位。
坐北朝南:动词,坐落,指位置所在。
停车坐爱枫林晚:介词,因为。
9.举杀人如不能举:副词,尽。
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动词,举起。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动词,举行、施行。
举不胜举:动词,列举、举出。
10.胜沛公不胜桮杓:动词,禁得住。
刑人如恐不胜:副词,尽。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形容词,优美的。
此时无声胜有声:动词,胜过、超过。
11.斗玉斗一双,献与亚父:名词,酒器。
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名词作状语,像斗一样……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动词,争斗。
12.置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动词,放弃、丢下。
置之坐上:动词,安放,放置。
乃置酒大会宾客:动词,摆、设。
四、古今异义1.山东古: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2.非常古:意外的变故。
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3.河北古:黄河以北地区。
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4.河南古:黄河以南地区。
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5.细说古:小人的谗言。
今:详细地讲述。
6.婚姻古:儿女亲家今: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夫妻亲眷关系。
四、词类活用A.名词作动词沛公军霸上原义军队,此处义为军队驻扎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原义话语,此处义为告诉沛公欲王关中原义大王、首领,此处义为做王不可不语原义言语,此处义为告诉吾得兄事之原义事情,此处义为侍奉道芷阳原义道路,此处义为取道籍吏民,封府库原义簿籍,此处义为登记范曾数目项王原义为眼睛,此处义为使眼色刑人如恐不胜原义为刑罚,对犯人的体罚,此处义为用刑罚惩处B.名词作状语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那样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在夜里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向上道芷阳间行从小路C.形容词作动词素善留侯张良原义为好,此处义为善待、交好D.形容词作名词君安与项伯有故原义为旧的,此处义为老交情E.使动、意动句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以(之)为王项伯杀人,臣活之使(之)活下来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百余骑)跟从交戟之士欲止不内使(他)停止下来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使(关中)被攻破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此亡秦之续耳。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2.倒装句具告以事(介词结构后置) 长于臣(介词结构后置)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 籍何以至此(宾语前置) 客何为者(宾语前置)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宾语前置)3.被动句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 吾属今为之虏矣(“为”表示)4.省略句为击破沛公军(省介词宾语“之”吾)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省略状语“于其”)六、固定结构1.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2.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与……比,哪一个……”)3.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七、成语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八、古代文化常识坐席:古代君王、诸侯临朝听政,或各级官员治理民事,皆面南而会,即以此称君。
而以北面为卑,或以之称臣。
东西坐席一般以东为主,以西为客。
但汉代刚好相反,本文即如此。
古代“座次”问题:1.官职:古代以右为尊。
“位在廉颇之右”2.车骑:由以左为尊。
“信陵君虚左以待侯生”“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3.室内:西为宾、长、贵;东为主、幼、贱。
4.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左为贵,右为轻。
5.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
西——北——南——东项羽(伯)——亚父——沛公( 张良)九、虚词总结: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现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2.表现润饰关系,即衔接状语。
可不译。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3.表现目标关系,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2.【何】(一)用作疑问代词。